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域文化作业 1 一

地域文化作业 1 一

地域文化作业1 一、填空题1、艺术,饮食,生产方式,制度2、夏历3、函谷关,武关、陈仓大散关、萧关4、轩辕黄帝陵墓陕甘宁边区二、名词解释:8、母系9、阿房宫5、华清池6、关中平原7、1、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2、三秦:春秋战国时因陕西是秦国治地,故后人将陕西简称“秦”;将横贯陕西中部的主要山脉称“秦岭”;将渭河平原称“秦川”。

陕西还称“三秦”,3、半坡遗址: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

1953 年发现于陕西西安东郊半坡村。

遗址有公共墓地、居住区、制陶器窑场,出土大量石器、骨器、陶器等生产、生活用具。

彩陶花纹以动物形象为多。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列举题1、列举秦汉时期关中修建的水利设施。

(1)、战国时期郑国渠;(2)、龙自渠。

西汉关中灌渠的穿凿,以龙首渠较早,约在汉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问。

(3)、六辅渠。

六辅渠足武帝元鼎六年由左内史倪宽主持兴建.为六条辅助性渠道的总称。

(4)、白渠。

西汉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增建新渠.(5)、成国渠。

指西汉时新建的关中地区另一重要农田水利工程。

2、列举十处三秦文化遗址(地点、名称)黄河文明——半坡遗址(西安);炎黄始祖——黄帝陵(黄陵);皇家温汤——华清池遗址(临潼);千古一宫——秦阿房宫遗址(西安);六合一统——秦兵马俑遗址(临潼);人文荟萃——碑林文化遗址(西安);千年古刹——大雁塔文化遗址(西安);两帝合陵——乾陵(乾县);固若金汤——西安明城墙遗址(西安);晨钟暮鼓——钟楼、鼓楼(西安)。

3、列举三秦的四大关隘(地点、名称)答:陕西中部的北萧关、南武关、西散关和东函谷关被称为秦地四大关塞。

(1)、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30 里处。

(2)、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80 里的谷涧间。

(3)、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

(4)、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30 里处的王垛村。

4、列举四个与华山有关的神话传说。

1、沉香劈山救母;3、巨灵劈山;2、金庸华山论剑;4、萧史与弄玉吹箫引凤;5、赵匡胤一陈抟博台对弈。

四、问答题1、三秦方言形成的文化背景是什么?答:“三秦”得名源于项羽分封诸侯,让秦的三个降将分治秦之故地:章邯为雍王,领有咸阳以西;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阳以东;董翳为翟王,领有陕陌以西。

“三秦”即由此得名。

现陕西所辖的陕南陕北过去不属于秦地,陕南在秦巴山区,受蜀鄂文化影响比较大,语言和习惯都比较接近。

陕北处黄土高原,和黄河流经的宁夏内蒙和山西许多地域接壤,它们的人情风俗,语言习惯没有多大差别,所以,两地使用的语言,和三秦的关中相比,有写字的发音和词意差距相当大,三秦同属关中位置,受地域文化,特别是古语影响比较大,更为奇特的是,这里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所以方言解释就令人寻味。

三秦方言中,有些是完全的古语,有些是把字的发音地方化,还有些是完全的方言,其中有些方言,想找到比较合适字表达其意也很难,有些则是反语或是反意。

但是,三秦的中心长安,曾有十三个王朝建都,那个时候上至皇帝,下到黎民百姓,再加国外使节,都讲关中话,三秦的语言就相当于现在普通话,有一千多年的官方语言经历,流传范围广,使用人口多,在关中语言不是普通话的今天,解释和回味三秦的方言,就更有意思了。

方言不是通用语,但是表述很具体,很形象生动,又是传统的习惯用语,直到今天,进入八百里秦川,方言依然是秦人语言交流的一个重要部分。

讲方言有一个前提,首先要讲陕西话,如果用普通话,就很难讲,很难说出,很难表达意境,尤其字的发音,发音变字意变,味道就更变了。

用方言,还需要注意用语环境,和使用对象,不然就会不达意,出笑话,如:“好”--- 赞美,孩子把东西损坏了,大人说“好么”。

这里的好,实际是不好;又如:“歹”--- 不好,但是有许多地方,不好不用歹,好的表述又用歹,歹得很,就是好得很。

方言中形容词最多,可以鲜明地说明问题,比喻词次之,形象地表达出了相像,动词表现的都很具体,时态词用的很严谨,常用词在日常用语中又很生动,还有一些古语表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古韵,有些字的不同发音又显得变化多端,基于这些特点,陕西方言有旺盛生命力,讲起来简洁既,听起来生动,谝起来诙谐,理解起来容易,显得有特色,有魅力,很传统,至今,代代沿用,流传不息。

2、简述三秦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思想特征。

答:三秦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思想特征表现在:(1)以人文为主导的天人合一思想;(2)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讲功利的文化心理;(3)求实尚孔的原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心态。

3、简要介绍一处唐代的陕西文化遗址。

答:圣母寺遗址是文物部门在包西铁路蒲城段勘探出来的,寺庙面积目前已经探明的就有20 多亩。

在两个多月的发掘中,主要发现了唐代的砖瓦残片,还有唐以后延续至清代中期的瓷、陶片,整体砖筑夯土墙屋,灰坑,墙体青砖挂灰,石块砌筑,方砖砌铺地等。

4、简述介绍一座陕西名山与其相关的名人传说。

答:陕西的名山有华山、太白山、骊山、翠华山、王顺山、药王山、宝塔山、午子山、定军山。

华山名字的来源说法很多,一般来说,同华山山峰像一朵莲是分不开的,古时候“华” 与“花”通用,正如《水经注》所说:远而望之若花状” ,故名。

她东临潼关,西望长安,南依秦岭,北靠黄渭,古称太华山,又称西岳华山。

由中(玉女)、东(朝阳)、西(莲花)、南(落雁)、北(五云)五个山峰组成。

远望主峰状如金元宝,与周边环绕几小山远望形似莲荷;西峰翠云宫前又有倒扣莲花花瓣石,称“花山” ,又因近临黄河,是华夏发源地,加之人们口音等因素,故称“华山” 。

整体为花岗岩断块山,最高峰海拔2160 米。

险峻的奇峰峭壁俯瞰渭河平原,有壁立千仞之势,自古为游览胜地。

5、简述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

答: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之中进行的,受到了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打上了鲜明的地域印记。

三秦文化也是如此,受秦地自然条件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是显著的,下面我们仅从大的方面做一简略而概括的分析。

首先,三秦文化早期具有开拓进取精神,而后期逐渐倾向于封闭保守。

文化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对某一文化的分析不能离开历史时段。

三秦文化有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它的发展也显示出一定的历史阶段性。

秦地文化表现为早期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后期的封闭保守思想,是直接受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三秦大地地处祖国内陆,地形较为封闭。

北部黄土高原群山环绕,北有横山山脉、西有子午岭、东南是黄龙山,另外向东以黄河天然与晋地隔离,交通极为不便。

秦地南部以山地为主,位处秦岭山脉和巴山山脉之间,虽山清水秀,但交通不便,特别是众多山区较为封闭。

关中有秦川平原,然地形的封闭性则更为突出。

它三面环山,东面临水,使关中平原与外地天然隔离开来。

而关中平原发达的农业经济使它具备了自我发展、不依赖外地,并进而形成独立封闭的发展模式的条件。

在这种较为封闭的地形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三秦文化自然受到了该地域地理条件的极大影响,反映为该文化开拓进取精神不够,更多倾向于封闭保守。

单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而言,三秦文化受其影响而倾向于封闭保守。

然而,影响文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三秦文化早期受建都关中的国家文化尤其是汉唐文化的直接影响,表现出积极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蓬勃朝气。

关中封闭的地形在战略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关中平原易守难攻,是军事要地;关中盆地中心的泾渭河冲积平原面积较为广阔,土壤肥沃,灌溉便? 72? 彭树智? ? 周秦汉唐文化的历史魅力与理性反思? 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 年增刊。

利,气候适宜,农业兴起很早且极为发达;关中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

由于以上三个方面的条件,有许多王朝在关中建都。

仅长安一地,建都时间就达一千二百二十五年。

有周、秦、西汉、新(王莽)、隋、唐六个统一王朝,还有更始帝刘玄、建世帝刘盆子、汉献帝刘协、晋愍帝司马邺、前赵刘曜、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十一个政权。

? 建都关中,使秦地的交通发达起来,打破了地形上的阻塞和封闭。

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网。

? 丝绸之路? 以长安为起点,汉代时向西经河西走廊、新疆,可达月氏(阿姆河流域)、安息(伊朗及两河流域),最远已到达波期湾。

(? 汉书? 西域传? 汉书? 、? 张骞传? 和? 后汉书? 西域传? )首都是国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国家的文化首先波及影响到的是国都所在地区。

三秦文化直接受到了建都关中的国家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汉唐盛世的文化精神,如开放改革、融合纳新、开拓创新等精神,对三秦文化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使其在早期历史阶段呈现出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司马迁生于韩城,是在三秦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三秦文化所具有的伟大精神。

他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建立功名,百折不挠,完成文史巨著? 史记? ,功及千秋。

唐代以后,国都迁出关中,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向南移动。

这个时期,三秦文化受国家(国都)文化的影响减弱,因而发展速度缓慢下来,文化也不及早期阶段的发达繁荣。

与此同时,地理环境特别是地形的封闭性对三秦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日益暴露出来,加之小农经济的负面作用,使宋元以来的三秦文化逐步走向封闭保守。

明清之际秦地学者李禺页(1624-1705 年),号二曲,曾与黄宗羲、孙奇逢并称? 海内三大名儒? 鲒奇亭集? (? 二曲先生窦石文? ),然与黄、孙二位相比,其思想则更多地表现出后期三秦文化的封闭保守性。

李晚年曾自称? 土室病夫? 二曲集? (? 卷二四),梁启超在? 清代学术概论? 一书中说二曲的思想是? 为旧学坚守残垒? ,道出了他的思想的保守性和落后性。

其次,秦地的自然条件使三秦文化带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特色。

自然条件如地形、土壤、水利、气候、资源等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如有些地方宜农,有些地方宜牧, 有些地方宜于发展工商业等,而经济发展又影响着该地文化的发育成长,这样,自然条件通过对经济发展(经济环境)的制约而最终影响着地方文化的发展,地方文化也因此带有地域的特色。

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秦地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

北部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也较为肥厚,然气候愈向北愈为干燥,这种条件使其经济发展农牧并举,南部以农业为主,北部以牧业为主。

关中盆地有渭河冲积形成的八百里秦川,平原地带土壤异常肥沃,灌溉便利,加之气候温暖湿润,是发展农业的极佳场所。

关中农业历史悠久且极为发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耕地区之一。

秦地南部以山地为主,其中也有小面积的平原地带,为汉江等河流冲积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