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乡的美食的散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关于家乡的美食的散文一:家乡的烧饼曾经有远方的朋友这样向我发问,假如他们去到我的家乡,我拿什么款待他们?我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东乡饼子”。
东乡是古时家乡那一带地域的别称,制作烧饼是家乡流传千年的一道独特的民食风情,烧饼是家乡特别馋嘴的风味美食。
家乡的烧饼有其独到的特色,连载了家乡的古往今来,包罗了家乡的新意旧念,故我拿来招待远方的客人更能彰显我待客的热情和厚道。
家乡小镇的烧饼铺子,是家乡一道千年不变的风景。
家乡的烧饼,是对家乡千百年历史陈情的最好回味。
家乡的烧饼已流传千年。
制作烧饼的手艺究竟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
家乡的小镇西晋时就已设置县郡,民情辽远,家乡很多古旧的风物早已尘封在苍茫的遥远的记忆里,唯有家乡的烧饼,是家乡历久弥新的风情。
近日欣闻家乡的烧饼被授以本土一绝,家乡的烧饼享有这样的美誉是名副其实的。
那些制卖烧饼的铺子,至今还沿袭着传统原始的制作技艺,整个制作过程不借助任何现代工具,纯手工制作出的烧饼,外壳干脆酥香,内在绵软爽口,老少皆宜。
甘肃中部的东乡族也有喜食烧饼的习俗,原以为家乡的烧饼是远借他乡的外传,细究与其没有半点渊源,家乡周边如今都是“楚民实川之诏”迁徙而来带有浓郁客家民俗的移民,先前也没有过移民栖居的历史,实无回民聚居。
无可厚非,家乡的烧饼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勤劳善慧的先民们独创的民食风情。
每逢赶集的日子,小镇东南西北四个场口,都会摆架起炊烟袅袅的烧饼铺子。
那些烧饼铺的师傅,乡民们无需去知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沿袭着传统的手艺,让家乡烧饼千百年独特的口感和风味在他们手中代代相传。
他们把一身的心血倾注在小小的烧饼上,让小小的烧饼有了万人渴求的念想。
家乡的烧饼,能让人咀嚼出千百年来家乡人间烟火淳朴的味道,是家乡一个丰润圆满的传说。
细细品味,家乡的烧饼沉淀着故乡纯正浓厚的麦香,那是一种深沉的气息,飘荡在每一个虔诚的子民心里,浓烈的无法抗拒,难以释怀。
家乡的那一方山水里,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寻常百姓,无一不喜爱家乡有口皆碑的“东乡饼子”。
家乡脆香便携的“东乡饼子”,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征途上将士们果腹的军粮,是金牛古道上行商坐贾劳累时打尖的伙食,是爹娘娇惯儿女的归家捎带,是家乡那一方多情的土地对它的子民最真切质朴的恩赐。
小小的烧饼是家乡子民醉心的念想,那些远走他乡的子民,无论天涯海角,重重远山,挡得住山,挡得住水,挡不住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家乡烧饼的无穷回味,外出奔波离开故土时行囊里总忘不了要揣上几个家乡的烧饼,带着那一份淳朴的家乡的气息远行。
归乡的游子,踏上故土总会热切地奔向烧饼铺子,迫不及待的亲尝一口久违了的家乡的味道。
那些行经家乡小镇的过客,也会在家乡的烧饼铺子驻足,贪恋一份异乡奇美的民食风情。
家乡的烧饼是它的子民古往今来一贯的喜爱。
今天家乡的烧饼依然在那原始的烟火浴烤下成就它一贯固有的气息。
小小的烧饼,已无法翻阅出它历经了多少代人的传承和受用,家乡的烧饼是祖先给我们最为珍贵的馈赠和恩赐。
家乡的烧饼,是家乡农耕文明的一个厚重的缩影,带给我们无尽的骄傲和景仰。
关于家乡的美食的散文二:家乡小吃要说我是个吃货一点也不过分,因为我一看到好吃的东西就两眼放光,呵呵,所以长得圆乎乎的,怎么也苗条不起来。
人家都说我富态,管它呢,只要健康快乐就好,身材好坏嘛,顺其自然吧。
说起特色小吃,就不能不提到我的故乡,一个湘西的小县城,地方不大,民风很淳朴,人文气息很浓厚。
离码头不远的市场上热闹非凡,经常是人潮汹涌,窄窄的街道两旁挤满了小摊贩。
我最喜欢跟着母亲去赶集了,因为这一天比往常都要热闹,商品也比往常丰富许多。
这里的人们心灵手巧,能想出许多巧妙的食谱,制作出很多令人惊奇的美食。
最出名的是本地的酸萝卜,别小看这道不起眼的小零食,口味独特,十分畅销,现在甚至出口了呢。
很多人买来送给亲朋好友,大家品尝过以后都赞不绝口。
我来介绍一下简要的制作方法吧,本地出产的红皮萝卜个大又圆溜,挑选个头中等的萝卜洗干净了,切成片,放进坛子里边用酸水泡个十天半个月就行了。
当然这酸水是特制的,里边还得搁上冰糖,吃起来酸酸甜甜的,还很脆爽。
记得大姐结婚的时候,家里买了很多这种萝卜招待客人,都被一扫而空。
糯米莲藕是一道甜食,我们那里的农户到了夏天喜欢种莲藕。
莲藕有很多种吃法,大家熟悉的吃法有素炒藕片,莲藕炖排骨,白糖凉拌。
我们这里还有一种吃法,就是把莲藕切成一段段的,清洗干净,把里面的空隙处塞上糯米,然后放进油锅里炸,炸出来的口感很好,又香又甜,十分好吃。
小时候最爱吃的一道早餐小点心就是金黄的糯米糍粑,小贩把糯米切成三角形,放进油锅炸成金黄色泽,整条街都能闻到那浓浓的香气。
五角钱一个,拿在手里还烫手呢,就迫不及待的咬上一口,烫的龇牙咧嘴的同时又很满足。
你看这糍粑外边金黄酥脆,里面的糯米香甜绵软,香味始终在口中回味无穷。
哎,不骗你,绝对是人间美味。
小孩子就是嘴馋,到了市场上光想着吃了,呵呵。
也怪不得俺么,那么多美食让人眼花缭乱,肚里的馋虫四处乱蹿,不安分么。
上蹿下跳了半天,肚子饿了吧,来上一碗米豆腐好了。
软软的米豆腐加上特制的辣椒酱,强烈的辛辣味刺激了味蕾,胃口大开,常常一碗都不过瘾呢。
要知道我们这里的辣椒酱也是特色食品,我老妈是制作辣酱的能手。
她会挑选上好的干红辣椒,洗净晒干水分,油烧热,把辣椒放到锅里去炸香脆,火候要把握好,不然辣椒就烧糊了。
炸好的辣椒捞出来放到陶制的擂钵里用木锤使劲捣碎,还得加上蒜子和生姜,这样捣出来的辣酱才特别香。
捣碎的辣椒末装在玻璃瓶里边,上面淋上一些香油,这样保存的久,要吃的时候勺一点出来做调料,是很好的调味品额,凉拌菜味道好不好,就靠这辣椒酱调味了。
到了清明时节,去扫墓的人们还会制作一道特色美食用来祭祀。
是什么呢?当然是蒿菜糯米饭了。
说起这糯米饭,因为工序麻烦,而且需要一道特殊食材,所以平时是吃不到的,算一道时令小吃吧。
四五月的时候,田边地头的蒿菜四处可见,绿油油的一片,散发出特殊的艾蒿气息。
拎上篮子,半个小时就能采满一篮子。
回家以后,把蒿菜洗干净,用盐水把苦水揉搓掉,加点儿盐,和上糯米,拌上切碎的腊肉一起煮熟。
哇塞,煮出来的米饭是亮晶晶的绿色,可谓是色香味俱全,很养眼。
而且会散发出独特的香味,因为里边的食材有蒿菜,糯米,腊肉。
你想想,这三种香味混合起来,相信全世界也没有几个人不喜欢这道美食的。
过年北方人喜欢煮腊八粥,而我们这个南方小镇喜欢做糯米糍粑。
我姨妈住在大山里,他们家住的是木制的吊脚楼,冬暖夏凉,十分舒适。
过年,地里的糯米丰收了,为了庆祝这一年风调雨顺,大家会把上好的糯米煮熟,放到自制的石臼里,派上十几个壮劳力轮流把糯米捣成糍粑。
这可是个苦力活,把几百斤的糯米捣成糍粑要从大清早一直忙到天黑才能完工。
我有幸见过捣糍粑的过程,场面十分壮观。
男子汉脱光上衣,背上流淌着汗水,胳膊上的肌肉有节奏的一鼓一鼓的,在冬天的白色雾气中升腾着热气,仿佛一尊尊大力神,比那些健美教练更具有原始奔放的美感,可惜那时候没有照相机,不然能拍到几张好照片。
糯米捣好了,用手工做成一个个圆形的糍粑。
我试着称量过,一般的糍粑四个一斤。
当然还有最大的,这种糍粑比一般的糍粑个头要大,有脸盆大小,中间留一个孔,晒干后用绳子穿起来挂在墙上,想吃的时候切上一块煮熟就行了。
除了白米糍粑,还可以添加绿豆,做成绿豆糍粑。
或者加上晒干的蒿菜,做成蒿菜糍粑,都十分美味。
吃的时候,可以加上猪油白菜煮熟,加点盐;喜欢吃甜食的可以放白糖。
也可以用油煎炸,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放在炭火上烤熟了,包上咸菜或者白糖就可以了。
烤的过程十分有趣,用火钳放在炭火上烤,等到糍粑中间鼓起来,变成一个圆鼓鼓的大胖子,就熟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取下来,中间填上各种食材,很美味。
圆圆的糍粑象征着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寓意吉祥,吃起来美味可口,烹调又简单,所以这个风俗一直流传了下来。
用糯米制作是因为口感好,每年姨妈都要送我们家几十斤糍粑,平时不吃的时候用冷水泡在盆里就行了,可以保存很久。
离开熟悉的故土,离开熟悉的人,也远离了从小吃到大的家乡风味美食,才幡然醒悟家乡的一切都是如此亲切美好,那么耐人寻味。
偶尔在梦里与我的故乡邂逅了,这份感觉竟然也甜蜜如往昔,仿佛又变成了那个贪吃的小姑娘。
关于家乡的美食的散文三:故乡的美食烧肉粽很小的时候每天都有位老婆婆踩着三轮车,车上放着两个大的煤炉,煤炉上又架了两口大锅,锅里沸水滚着热腾腾的肉粽。
走街串巷用闽南语喊着:“烧肉粽,烧肉粽”!“烧”字并不是强调用火在烧,而是闽南语里“热腾腾”意思的普通话谐音。
听着是不是特别来胃口,十岁前家住在街边的店面,所以每天婆婆注定要从俺们家门口经过,隔些日子老爸老妈就会为我和弟弟小圣买一次,一个粽子一元钱,这在十五六年前就小朋友的花费来说可是奢侈品。
更喜欢寒冬被这么溺爱,想想就来胃口,冬日里来个热腾腾的大肉棕,坐家门口饶有兴致地细细品尝,看着街上的人来人往,有点晒幸福的意思,看吧,伙伴们,我在吃烧肉粽,哈哈!邻里很多同龄人,所以呀一般一家的大人给小孩买了,其他家的小朋友注定也要闹腾着,然后婆婆就会忙好一会儿才离开,为小朋友们一个个剪下串在绳上的肉粽。
吃这烧肉粽是不要套塑料袋的,就是要双手捧着被烫得扑腾扑腾然后打开粽叶抓着粽叶两头趁热吃下去的,当然小屁孩免不了要惹些麻烦,偶尔就是有人把整个粽子翻江倒海般栽地上,那样不好意思,你就看着大伙儿吃吧,哈哈!不过粽子做得最好的当然还是妈妈牌的,这可是个麻烦活儿,所以呀除了端午老妈是轻易不做的。
粽叶要一片片用布擦洗干净,力气小了擦不干净,脏了包粽子当然不好,力气大了又要搞破的,而且也可能把粽叶的清香都给磨耗殆尽。
糯米呢我看妈妈都是泡上会儿功夫,然后沥干放锅里用油炒香,接着要炒馅料,我们家的馅料几十年不变,哈哈,应该说味道也是几十年始终如一的美味,廋肉、牡蛎、香菇、萝卜干、虾米按比例调好然后和拍碎了的藠头混好,下油锅爆炒出香味,然后再加盐酱油等调料,炒出来的馅料在大街上都能闻得到,所以剩下的馅料妈妈就会给我们当早菜,就着白米粥,真是味美无比。
馅料里还有一味就是卤蛋,可以是大的卤鸡蛋卤鸭蛋,我们家用的是鹌鹑蛋,我和弟弟喜欢因为鹌鹑蛋卤起来吃着着实比其他蛋要香多了。
包粽子时就是先一层糯米,然后搁馅料,最后再一层糯米然后就可以封起上绳缠绕,其实老家用的都不是什么绳,是一种什么草搓的,我也说不上,就像我们那里菜市场买菜经常是用水稻秸秆来打包的,当然包粽子的不是稻秆。
同样的家里的粽子最好吃的也是刚出锅的,因为不像买的一次只能吃一个,所以呀一次都是剪两三个,小圣还喜欢把它们都放到大碗里,用勺子剜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