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知识讲解

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知识讲解

心理学对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影响(摘自大众传媒心理学)一、行为主义心理学1.简介1.1华生古典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反射规律。

1.2斯金纳新行为主义他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研究意识现象没有意义,主张心理学应描述环境和有机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他致力于行为的实验分析,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立了操作条件反射并提出条件反射的强化联结理论。

斯金纳是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认为可以通过操纵刺激条件来塑造动物的行为,并创造了训练动物行为的方法。

1.3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修正华生的极端观点,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1.4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模式同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一起被称为解释学习的三大工具。

在其观察学习的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并且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反应、轻中枢过程的思想倾向,使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参照点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变。

提出的学习理论包括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论、自我效能论。

2.行为主义对传播学的影响2.1行为主义研究范式与效果研究行为主义假设可以通过可观察的外部表现——即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反应——来了解人类。

虽不否认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但认为由被试自我报告的发生在有机体内部的事情是无法通过客观的观察予以证实的。

通过对行为的客观研究,既可以预测已知刺激引起的反应,也可以预测引起反应的刺激。

行为主义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可观察、可测量、可控制的外显行为,这就要求所研究的现象(因变量)必须是能在实验当场被直接观测到的。

行为主义方法论影响下早期传播研究把传播效果定义为可观察的态度和行为改变,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因此只能以即时的显性的短期效果作为研究对象。

当未能发现态度或行为的改变时,就只能解释为效果是强化而不是改变,或者是没有效果。

这一研究模式局限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

现在传播研究中的行为主义主要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而起作用,它所强调的客观实证的研究方法至今仍然对传播学有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已成为传播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2.2 S-R联结与魔弹论行为主义的S-R理论是魔弹论的理论基础。

魔弹论所隐含的“主动性是传播者专属的,效果是受众专属的”。

这和华生所认为的,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的思想是一致的。

即只要确定了传播内容,掌握了宣传技术,效果就会自然产生。

魔弹论”的出现和流行还与当时的新的传媒形式——收音机和电影的出现有关。

对于新事物的出现,人们总是带有本能的恐惧。

2.3观察学习与传媒暴力研究在对传媒暴力的心理学解释中,最有影响的当属来自观察学习理论(Bandura,1973)的角色模仿。

最著名的有班杜拉的“贝贝玩偶实验”,但由于伦理限制相关实验研究较少,更多依赖可信度更低的统计法。

考姆斯托克和斯切勒(Comstock&Scharrer,1999,p.287)认为,对这项工作的元分析提供了“无可置疑的证据,可证明对电视暴力的暴露跟反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这种相关受到其他许多变量的影响,因而在所有研究中不可能得到一致的控制。

一些证据表明,攻击性原型的魅力和对攻击性原型的认同程度,加深了传媒暴力的影响。

但总的来说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1.简介1.1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包括潜意识论、本能论、人格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

同时代还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阿德勒认为人是一个有自己独特目的、寻求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的不可分割的实体,并且是一个与社会和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他的主要观点有追求卓越、自卑与补偿、生活风格、社会兴趣、创造性自我。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主要观点有:字词联想与情节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三部分);心理类型学(人的态度内倾型、外倾型//四种功能类型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心理动力学(心理能量由外界能量转化而来,有前行和退行两种流动方向。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2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1)自我极其同一性:艾里克森认为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力量,而不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

他把自我看作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着人的意识活动并且能够加以控制。

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且能够把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共同引导心理性欲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决定着个人的命运。

(2)人格发展的渐成论原则(3)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1.3弗洛姆社会文化学派(1)对社会的精神分析a.社会潜意识(是由社会不允许其成员所具有的那些思想、认识、态度和情感组成。

)b.社会自恋(社会自恋指一个社会陷入自我欣赏之中,夜郎自大,过分炫耀自己的光辉历史,夸赞本社会的进步与文明)c.社会精神危机(表现之一是自我异化,表现之二是个人对自由的逃避)(2)需要理论(相属、超越、根值、认同、方向性框架与现身)(3)文化与神经质之间的关系(焦虑;神经症需要)(4)三种病态人格(依存型、敌意型、孤立型)2.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假定,人类行为的解释存在于个体之中,特别是存在于无意识之中。

今天所使用的许多重要的传播学理论都在个体当中寻求推动行为变化的力量,尽管这些理论没有直接用到精神分析。

如平衡理论、认知不和谐理论、拉斯韦尔的政治领袖精神分析等等。

法兰克福学派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今天的批判的传播理论。

国内的研究有:(1)潜意识广告与说服;潜意识广告认为将受众暴露于影视节目中短暂呈现的说服性文字中,广告信息就可进入受众的记忆。

潜意识广告理论的假设是,注意和知觉是消费者购物的足够动机,好象购物是孤立的个体在恍惚的状态下采取的行动。

对他的批评主要是第三者效应。

(2)人格发展的阶段论与大众传播的对象性。

将人格发展分成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中心发展任务,不同时期,这个任务是不同的。

具体地说,就是要解决每一对矛盾。

矛盾解决得好,则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解决得不好,则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

大众传播的对象性,是指针对特定的受众提供特定的内容以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

三、认知心理学1、简介1.1格式塔心理学也叫完型心理学,主张研究心理现象的整体、形式或形状,宣称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

研究对象有直接经验、行为、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知觉的组织原则、学习理论、似动现象的研究。

1.2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进而探索认识和运算的心理起源,也就是“发生认识论”学说。

发生认识论是研究知识的心理起源的学说。

主要观点有:智慧的本质;关于认知结构的基本概念(图式、同化和顺应、平衡);儿童心理发展因素与阶段。

1.3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新范式、新思潮、新取向,从研究对象上是对行为主义的否定,从方法上则是对行为主义的深化。

对那些放弃了极端观点的新行为主义,信息加工心理学更是继承多于批判。

主要观点有:(1)人是一种信息加工系统(将电脑视作人脑的心理模型,企图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

)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寻找信息、接受信息,进行信息编码并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

(2)强调知识对行为和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

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外部环境而排除内部因素的立场相反,信息加工心理学强调人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

(3)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

信息加工心理学以整体论的观点看待人的认知过程,它吸收了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思想,将人的感知、注意、表象、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纳入信息的输入、加工、存储和提取的完整的计算机操作过程。

改变了过去对认识过程作简单划分和片面理解的做法。

(4))记忆信息加工的研究。

1.4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的理论观点主要观点有:(1)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主动地进行加工活动(认知结构;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2)奥苏伯尔认知—接受说。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心理机制;有意义言语学习的实质及机制)2、认知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认知心理学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和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

与之相适应,各种传媒理论越来越多地把传播过程看作信息的加工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传媒致效的中介因素和考虑受众个体的认知结构等差异。

2.1认知观点与传媒理论研究早期的传播研究中效果主要局限于外显得行为变化。

如各种线性模式都深受行为主义的影响,将媒介看作刺激,受众的行为和态度改变看作反应。

后来的传播效果研究虽引入中介变量,但主要考虑由于受众的个人差异导致的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行为。

虽考虑了个人差异,但是研究的重点仍是把个人差异作为影响因素,目的仍是考虑受众外在行为的变化,而非探讨受众接触媒介信息时的内部处理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家卢因将传播理论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他提出的“场论”认为,在传播学研究中,我们所面对的是人的整体性抑或整体的人,因而无论是传者还是受者,其所具有的整体的系统特征足以证明传播活动的复杂性,仅仅专注于单一类型的浅表层次的传播研究,难以满足学科发展的真正要求。

70年代后,行为主义的效果研究模式进一步改变。

(议程设置研究把认知而非态度作为媒介效果,把一般传播而非说服性传播作为研究的对象。

使用与满足理论将个人看作在个人需要驱使下的媒介信息使用者,大众媒介则为信息提供者。

知识沟理论强调受众的认知结构差异对进一步认知的影响。

)和有限效果模式相比,这些研究存在三方面转变:(1)因变量由态度到认知。

(2)自变量由说服性传播到指向性较少的一般传播。

(3)从关注简单的变化到认知结构和意义的建构以及媒介信息的处理过程。

2.2态度改变的研究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构成的、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和个人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反应受其调节。

20世纪40和50年代,在卢因的影响下产生海德的平衡论、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和纽科姆的ABX模式。

而第一个真正为大众传播研究所作的传播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的理论基础也是认知一致性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