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心理学考点整理

发展心理学考点整理

兰州大学2015心理学双学位发展心理学考点发展心理学概念: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狭义:个体发展心理学。

研究内容: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二: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这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两个主要部分:一是认知过程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知觉、思维、想象等;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价值观、情感、自我意识、能力等。

四个有关方面:1.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2.生理因素的发展;3.动作和活动的发展;4.言语的发展。

)心理发展内外因: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

发展心理学正是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的性质)。

2.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3.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所以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

尽管生理、言语、活动、认知和人格的发展存在内在一致性,但也存在着各自发展的不平衡性。

所以,发展心理学一般以横向联系为主要线索加以研究每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从纵向角度探索某种心理现象在生命全程中的发展趋向。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创始人,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

标志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与1927年出版《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其诞生标志着发展心理学这一学科的诞生。

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代表人物理论弗洛伊德1.精神分析理论(生物决定论,重视本能,强调潜意识)2.人格结构说(自我,本我,超我)3.人格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说(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性本能;人有追求自我快乐的本能,追求性欲的满足就是心理发展的内驱力)4.心理发展阶段说: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青春期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八阶段论)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学龄期、青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老年期行为主义的发展观华生: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的作用、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班杜拉(1977《社会学习理论》)1.观察学习及其过程(观察学习过程: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动机。

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2.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攻击性,性别化,自我强化,亲社会行为)维果茨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被动,不随意。

高机:主动,随意,目的性,概括抽象,来自于在社会交往中得到发展。

2.内化学说(其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

人类的精神生产工具或心理工具就是各种符号,运用符号可以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造,并在人类与个体发展中进行着)3.发展的实质:心理的发展,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的一般概括机能;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地、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创始人1.认知发展观:核心(发生认识论)研究问题起源、着重知识结构和认知功能的分析、跨专业性质、以运算逻辑来描述认识的结构和功能。

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①心理发展的因素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

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适应的两种形式。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发展的阶段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心理从无到有)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表现:延迟模仿,象征性游戏,泛灵论思维,不守恒)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内化,守恒性,可逆性,整体性)④形式运算阶段(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第五讲婴儿心理发展(关键)概念:婴儿生理发展:指其大脑和身体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的生长发育过程。

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

大脑单侧化: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

婴儿脑的可塑性:p134大脑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早期经验两者的结婴儿脑的修复性:p134婴儿大脑可以通过某种类似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一侧半球受损后,另一侧半球可能会产生替代性功能,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能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

拟合优度模式:描述气质和环境因素是怎样共同作用,对儿童发展产生良好结果的,即气质类型的形成,关键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与儿童的气质特点相符合。

拟合度模式包括创造婴儿抚养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识别每个孩子的气质类型,并鼓励他们表现出更多的恰当行为。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习惯化:婴儿情绪社会化内容,表现:婴儿社会性微笑、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和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既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情绪社会化研究的中心主题)PS:当婴儿处于陌生的、不肯定的情境中,他们往往从成年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的现象称作情绪的社会性同伴交往的意义:(1.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获得熟练的社交技巧。

(2.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幼儿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3.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情绪的社会化。

(4.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环境进行积极的探索。

(5.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6.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婴儿期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是: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只能是动作)2.动作是心理内化过程中的关键机制。

3.动作使个体能够积极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婴儿言语发展理论:学说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缺点强化说巴普洛夫和斯金纳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强化起重要作用可以解释某些低级言语的发生过程,如:语音,单个单词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非模仿强化得来;语法是生成的;句子语言获得装置只是一种假设,尚未也很难得到证实有深层表层结构。

模仿说奥尔波特,班杜拉,怀特赫斯特奥尔波特(率先提出对成人语言模仿),班杜拉(模仿学习),哈里斯和哈赛默(模仿作用比较),怀特赫斯特(选择性模仿)1.即时的,完全的临摹2.即时的、不完全的临摹3.延迟模仿4.选择性模仿不能解释清楚言语获得过程中的全部事实认知学说皮亚杰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语言由逻辑构成相互作用论一些学者内部经验和环境输入之间的作用总之,言语发生的过程,实质上应该看作一个多种因素相互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的活动过程。

我们应该动态的、发展的考察婴儿语言发生发展的过程,不能静止的、一般的去概括什么是决定因素。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1.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帮助其摆脱自我中心倾向2.游戏是幼儿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活动游戏3.最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具体,不随意性)游戏有关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有潜意识的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2.认知动力说: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

3.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道德品质,又称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性。

品德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品德的三个基本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他律阶段,幼儿的道德判断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道德判断具有从他性和情境性的特点。

侵犯行为理论: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的行为。

可以是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或者是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精神分析:死本能是敌意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根源生态学理论:进化的结果新行为主义:失败→侵犯(挫折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习得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侵犯行为取决于怎样加工和解释信息。

亲社会行为理论:概念:指任何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及趋向,如帮助、安慰、救助他人。

与他人合作、分享、谦让,甚至包括赞扬他人,使他人愉快。

又称为向社会行为、利他行为。

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一.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eange Theory)这一过程遵循“成本最小”原则。

社会交换理论助人行为有隐蔽的个人利益。

帮助他人获得的报偿可能是外部的,也可能是内部的。

二.社会规范理论1.互惠规范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

2.社会责任规范各种社会对人们的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人应当帮助对自己有善意的人,而不是伤害他们。

由于这一规范的存在及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对人的长期影响使人都获得了报答别人善意和帮助的观点。

三.进化心理学的理论观点自然选择偏好那些促进个体生存的基因。

任何能促进我们的生存和增加我们繁衍后代机率的基因将会代代相传。

1.近亲选择动物和人类被预置了一种为后代和近亲自我牺牲的基因。

2.互惠规范基因的自私也预先安排了互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