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自然地理区划
省。由地区与地带段相叠置所得的第二级省性单位。它是地带段范围内按地质地貌省性或气 候省性划分的区域单位。具体讲,当地带段内地质地貌省性差异明显时,那么可分出平原、 丘陵、高原与山地之类的自然省。如这种差异不明显,则据气候省性分异划分自然省。每个 省相当于一个二级或三级地质构造单元的范围,它具有一定的地方气候(如海岸气候、山地 气候等)特征和优势植被纲,并与一定的土壤亚类和土属分布相关。山地省则有一定的垂直 带谱。我国典型的自然省有三江平原省、海河平原省、四川盆地丘陵省、胶东山地丘陵省、 秦巴山地省等。从理论上说,省以下仍可继续交替使用地域分异的带段性标志与省性标志逐 级详细划分亚地带段、州、次亚地带段和区(景观)等完全综合性的地域单位。鉴于目前国 内外对于省以下区划单位的研究还很不深入,所以不再逐一详述。
地域单位 自下而上区划是由部分到整体,主要考虑低级地域单位如何归并为高级 地域单位 自然区划既是划分,又是合并,这种自上而下地划分与自下而上地合并 是互相补充的。 案例 根据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自上而下的划分、自下而上的合并的等级 就是区划的等级系统。
•
任何综合自然区划总是要拟定一定的等级系统,这是区划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
由于认识视角以及区划目的、区划原则与方法等不同,形成了很多种区划。 其中,影响较大的自然地理区划方案主要有:
1954年罗开富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草案》: 1958年,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
光、热、水分、土壤和植被的地域分异为依据,将全国划分为三 大自然区、6个热量带、18个自然地区,28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 90个自然省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一、自然区划的原则
它是区划制定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为自然区划的核心问 题之一,确定合理而实用的区划原则是任何一个自然地理区划 成功的关键所在。 它是反映自然地理区域分异的基本法则,是进行自然区划 的指导思想,是选取区划指标、建立等级系统、采用不同方法 的基本准绳。
位,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位,这一
原则决定了区划单位永远是个体的,不能存在着某一区划单位 的分离部分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二、自然区划的方法
自然地理区划单元边界的确定一直是区划工作中的一个难点。
一方面,自然地域界线具有过渡和模糊的特点,很少出现突然跃迁的现象; 另一方面,界线是由量变到质变的点的连续,界线两侧是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互交织的地带。 传统的区划单元边界界定方法包括主导因素法、叠置法、相关分析法、景观 制图法等。 近年来,空间统计、人工智能推理等新的技术方法引入区划研究之中,区划的 技术手段也由简单的个人行为、专家会商、指标体系研究发展到虚拟现实与科 学计算、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广泛应用。
罗开富方案
(引自:罗开富《中国自然地理分区草案》,1954)
该方案的优点与不足
这个方案,注意到自然地域分异的状况,并对各类自 然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所表现的特点 ,作了一定的探讨,强调基本区是按自然特征而划分 的,其含义与范围与行政上或经济上习惯所用的不同
例如,第一次把辽东半岛、辽河平原和辽西山地丘陵划入华北区, 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山海关以外是东北区的旧观念,使东北区的内部 相似性更加增大,温暖和湿润的区划符合区内的相似性原则。
1963年,侯学煜-《对中国各自然区的农、林、牧、副、渔业发展方向的 意见》 1984年席承藩等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等著作 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
六个带和一个区域(温带、暖温带、半亚热带、亚热带、半热带、热带、青藏高原 区),后据水热条件分为29个自然区
三大区域(东部季风区域、西北干旱区域和青藏高原高寒区域),后据温度 把东部季 风区分为9个带(寒温带→赤道热带)、西北干旱区分为两个带(干旱中温带、干旱暖 温带)、青藏高原区域也分为两个带(高原寒带、高原温带) 1985 , 赵松乔-《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三个大区,7个自然区,33个自然副区
郑度等提出将自然地理区划原则分为一般性原则和应用性原则。
一般性原则:通过对区划对象的特征及控制其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可以发现控制 区划单元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基本原理,依据这些原理所确定的区划原则称为区划的一 般性原则。
自然地理区划遵循的一般性原则包括: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原则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发生学原则 相对一致性原则 以及区域共轭原则
第二节 中国地域分异的特征
一、水热条件变化引起的水平地带性分异
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决定着气温的南北差异)、距海远近 (引起气候湿润程度的差异)和地形
K:干燥度
1>k
1.5≧k ≧1
2 >k> 1.5
半干旱
4 ≧ k≧ 2
过渡区
k>4
干旱地区
湿润地区 半湿润地区
森林
森林草原、草甸草 干草原 原和较干旱森林
自然区划的两类单位是,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
地带性等级单位分为:带、地带、亚地带 非地带性的等级单位分为:大区、地区、亚地区、自然亚区
陈传康等:完全综合性单位的单列系统图式
这个系统先划分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两类区划单位,然后通过两类区划 单位界线网络的有机叠置,使地带 性区域单位内有非地带性差别,非 地带性区域单位有地带性差异,相 应地形成了两种综合性区划单位— —省性单位和带段性单位,两者交 替排列便构成一个单列系统:带 段—国—地带段—省—亚地带段— 州—次亚地带段—区(景观)。
31年竺可桢发表 “中国气候区域论”,标志着中国现代自 然地域划分研究的开始; 1935年丁文江提出要拟定一个比较系统的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方案,并指导黄秉维编撰《中国地理•长篇》; 1940年黄秉维发表了“中国之植物区域”,这些工作开创了 中国地域 系统研究的先河。
20世纪50年代
• 为了认识国情和资源调查,综合自然区划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产生了一批系统 的自然地理区划。
罗开富方案
• 1954年罗开富主编完成了“中国自然区划草案”。
首先将全国分为东半壁和西半壁。
东半壁:季风影响显著的区域 西半壁:季风影响微弱或完全无季风影响的区域。
然后提出最冷、最热、最干和空气稀薄四个相对极端的区域,在其间 再划出几个过渡区,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蒙新、 青藏、康滇七个“基本区”。
自然地理区划与地理区域
China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自然地理区划 东北地区 华北地区 华中地区 华南地区
内蒙古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第十五章 自然地理区划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节 中国地域分异的特征
第三节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自然区划的目的:了解全国各地自然界的基本概况、
但本方案的缺陷是:中国自然区划以非地带性单位为 主,地带性分异规律体现的不多。
20世纪60年代以来
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自然地理区划方案主要有
1961年,任美锷、杨纫
依据自然差异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改造自然的不同方向,将全国分为8个自然区(东北、 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内蒙古、西北、青藏),23个自然地区和65个自然省
荒漠草原
第二节 中国地域分异的特征
二、大地貌的分异特点
第一阶梯:地势低平,水热条件所决定的自然地带自北而南
表现出规律的更替
第二阶梯:由广阔的高原和大盆地组成,因地势较高,距海
较远,自然地带分布总的格局未受到破坏,但已发生一定程 度的变异,而且愈向西愈明显
第三阶梯:青藏高原虽然位于中纬度西风带与亚热带范围内,
由于地势很高,呈现高寒荒漠、高山草原、高山草甸灌丛景 观,是垂直高度变化的基础上叠加了水平地带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禹贡》: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
20世纪50年代前
•
中国没有按照自然综合体的发生发展与区域分异规律,拟定比较严紧的综合自 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并据此进行地域系统研究的工作,更没有有关学科研究 人员的共同参与,发表的文献只有10余种。
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对我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
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从而为充分利用、改造各地 的自然环境提高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结构、发生、发
展规律,地域差异及其利用改造途径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根据自然区划的对象不同,分为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
部门自然区划:依据某一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如地貌、气 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的差异进行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从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即各自然地理成分
具有相互联系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
主导因素原则:强调选取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的某一主导 标志来作为确定区界的主要根据(主导标志),并且特别强调 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按统一的指标来划分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b、发生学原则
区域单位成因的一致性和区域发展性质的共同性原则
c、区域共轭性原则 区域共轭性指每个具体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
传统方法:叠置法、主导标志法、古地理法、地理相关法、景观制图法、定量分析法 新方法:聚类分析和遥感分析方法
三、区划顺序
•
这种方法先着眼于地域分异的普 遍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从划分最低级的区域 按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轭 单位开始,然后根据 性划分出最高级区域单位,然后 自然地理区划单元的划分方法主要包括 “自上而下”的分类法和 “自下而上” 地域共轭性原则和相 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 的方法。 对一致性原则把它们 依次合并为高级单位 自上而下区划是由整体到部分,主要考虑高级地域单位如何划分为低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