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理区划

中国地理区划


2、地理区划的方法论
区划原则 “从源”指必须考虑成因、发生、发展和共轭 关系,“从众”是指必须考虑综合性和完 整性,“从主”是指应考虑其典型性、代 表性
一般性原则和应用性原则
2、地理区划的方法论
区划指标
• 气候+地貌+土壤+植被
• 人均GDP+产业结构+经济增速
区划方法
• 自上而下的划分(Top-down)
• 自下而上的合并(Bottom-up) 部门叠置法 地理相关法 主导标志法 聚类分析法 遥感分析法
划分方法, 确定界线
带/大区/全国
地带/地区/省
自 上 而 下 划 分
亚地带/亚地区/市县
次亚地带/小区/乡镇
自 下 而 上 合 并
2、地理区划的方法论
地域分异 理论 目的 原则 指标 方法
青藏区 西南区 华南区
长江中 下游区
海洋水产区
农业区 东北区
特 点
土地、水、森林资源丰富,热量不足,人均粮 食产量高 内蒙古及长城 雨量少而变率大,产量较低而不稳,农牧兼营 沿线区 黄淮海区 耕地多,水热条件较好,受旱涝碱的制约 黄土高原区 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不高不稳,粮林草兼作
长江中下游区 人多地少,水热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农林渔 发达 西南区 水热条件好,光照条件差,山地丘陵占优势, 生产类型复杂多样 华南区 粮经多种经营,水热条件好
按主导要素 的多少
部门区划 综合区划 区域区划 类型区划
按分类单位 体系的不同
一、地理区划的理论与方法
2、地理区划的方法论
能吗?为什么能? 为什么要划? 区划理论基础 区划目的 /对象 区划原则 区划指标 /等级 区划方法 区划结果
依据什么准则、 标准划?
怎么划?
划出什么?
2、地理区划的方法论
区 划 方 法 论
等级系统
区域
划 区 过 程
区划图
二、中国地理区划方案例析
1、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 1908年张相文首次提出“秦岭-淮河线” 确定了中国南 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之一) • 1931年竺可桢研究中国气候区划 • 1940年黄秉维首次对我国的植被进行了区划
1、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08级 中国地理
分 区
中国地理区划
一、地理区划的理论与方法
1、地理区划的定义及内涵
区划是根据地理条件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的程度,对地域进行逐级的划分或合并, 从而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
区划,是从区域角度观察和研究地域综 合体,探讨区域单元的形成发展、分异组 合、划分合并和相互联系,是对过程和类 型综合研究的概括和总结。
1、地理区划的定义及内涵
区划体现为区域划分的结果,即区划方案 与区划图
区划重在划分的方法与过程,即建立区划 方案的过程 区划是认识地理特征和发现地理规律的一 种科学方法,即地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论
五等

六等

一等

兖 徐
三等 二等
四等 七等
梁 荆

禹 贡 九 州 图

八等
九等
1、地理区划的定义及内涵
<1700 1700~3200 3200~4500 4500~4800 >8000 耕作上限海拔
最冷月平 均温度 <-28 体现非地 带 -28~-8 景观与农 -8~0 业熟制 0~16 以Ⅰ~Ⅵ 表示 >16
意义及说 明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说明简表
划分依据 意义及说明
水热网格概括 确定土地利用及大农 业方向 以A-D表示
甘新区 青藏区 光热资源丰富,以水定地,农牧兼营 高原农牧业
长城是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 • 气候上是季风区向非季风区、暖温带向中温带、 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的过渡带; • 地形上是高原向平原过渡的丘陵、低山地区; • 植被上是森林草原、干草原和荒漠草原、荒漠 的分界线; • 在土壤上是黄土的北界; • 在农业土地利用上,是农牧业分界线;长城地 带是半农半牧地带。
二、中国地理区划方案例析
2、中国农业区划
根据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 相对一致性,农业生产特征和进一步发展方 向的相对一致性,农业生产关键问题和建设 途径的相对一致性,基本保持县级行政区界 的完整,划分了10个古及长 城沿线区 黄土高原区
东北区
黄淮海区
1、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 1963年侯学煜提出中国自然生态区划 • 1990年代郑度等、傅伯杰等分别进行了 生态(地理)分区 • 2007年傅伯杰等完成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1、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 1959年,黄秉维主持,中科院地理所
把握:一图、一表、一说明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
二、中国地理区划方案例析
3、中国灾害区划
中国自然 灾害区划 方案(1996)
区划理论基础 地理区域所存在的内在相似性或差异性。 形成和控制这种区域相似性或差异性的背景 是地理地带性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域 分异规律
人口-聚落
农业-土地利用
经济地域 分异规律
贸易-交通
经济社会发展
区位论
2、地理区划的方法论
区划原则 自然区划的主要原则:发生学原则、地带性 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原则、综合分析与主导 因素相结合原则、地域共轭原则 经济区划的主要原则:服从国家地域分工的 原则、中心城市与腹地相结合的原则、尽 可能与行政区划界线一致的原则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说明简表
命名
体系
自然地区/ 亚地区 (18个) 一级
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地带(湿润) 中温带针阔混交林地带(湿润)…… 中温带草原地带淡栗钙土亚地带(半干旱)…… 暖温带落叶落叶林地带(湿润)…… 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湿润)…… 青藏高原高寒荒漠、半荒漠地带(干旱) 自然地带/ 三江平原 亚地带 伊犁盆地 (28个) 贵州高原山地 二级 海南北部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说明简表 区域 划分依据 意义及说明
综合特征 体现非地带 以色相表示 背景
体系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3个), 西北干旱区 零级 青藏高寒区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说明简表 区域 划分依据
≥10℃积温
体系
热量 寒温带 带与 中温带 亚带 暖温带 (6个) 0级 亚热带 热带 青藏高原
• 1950—6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决定成立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 由竺可桢、黄秉维等主持 中国地貌、气候、水文、潜水、土壤、 植被、动物、昆虫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之四) • 20世纪60年代初周廷儒揭示了 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形成的影响 (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之二十八) • 20世纪60年代周立三、邓静中、钟功甫等提出 《中国农业区划》方案(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之十三)
体系
自然地区/ 亚地区 (18个) 一级
热量带为基础,水热组合 大致相同 干燥度:湿润<1 半湿润:1-1.2(1.5) 半干旱:1.2(1.5)-2 干旱:>2 自然地带/ 水热组合为基础 亚地带 土壤(亚类)、植被(群 (28个) 系纲)及土地利用相同 二级
区划基本单元 确定土地利用结构、 作物品种、复种指数 数字1-3(色块)表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