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地理区划.

自然地理区划.


自然区划等级系统
• 1、地带性区划单位 • 2、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 3、综合性区划单位
1、地带性区划单位
(1)带 :带是最高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 (2)地带:地带性分异规律是通过地带集中 表现出来的,因此地带是最基本的地带性 区划单位。 (3)亚地带和次亚地带 :地带内部各自然 要素进一步发生地带性变化,而其中部分 要素的变化属于质变时,将形成若干亚地 带。 亚地带内自然要素和整体特征的更次级的、 局部地带性变化,则形成次亚地带。
深居内陆, 夏季风影响 小,气候干 燥,降水在 400— 800mm ,气 温日较差、 年较差大, 多大风 高山、高原 气候①气温 低②空气稀 薄③冻土广 布④太阳辐 射强⑤风力 强⑥输入水 汽少
外流河。黑 龙江、松花 江、辽河、 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 珠江
森林为主, 过渡为草原, 人工树种、 品种较多, 土壤在森林 作用下淋溶 作用较强
3、综合性区划单位
• 通过双列系统中等级相当的地带性区域与非地带 性区域单位的叠置,建立 完全综合的等级系统就 成为必然趋势。 • 具体做法是,带与大区叠置得到带段,带段与 地区叠置得到所谓“自然国”,国与地带叠置得 到地带段,地带段与亚地区叠置得到“自然省”, 省内划分亚地带段,亚地带段内划分州,州与次 亚地带叠置得到次亚地带段,最后直到划分出自 然地理区,即狭义理解的景观 • 景观是自然区划的下限单位,其地带性与非地带 性属性已趋于—致。
范围
地形、地势
气候
河流
植被
人类活动
东部季风区
大兴安岭以 东、内蒙古 高原以南、 青藏高原以 东;面积占 45% , 人 口 占95%
二、三级阶 梯。三大平 原;辽东、 山东、东南 丘陵;黄土、 云贵高原; 四川盆地; 横断山区
第二级阶梯。 海拔 1000 米, 内蒙古高原、 准葛尔、塔 里木盆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 候(秦岭以 北)、亚热 带季风气候 (秦岭以南) 热带季风气 候(海南)
受人类影响 深广,无原 始景观,多 为人工景观; 本区为农耕 区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大兴安岭以 西、昆仑 — 阿尔金 — 祁 连,长城以 北;面积占 30% , 人 口 占4%
内流河。塔 里 木 河、 (额尔齐斯 河注入北冰 洋),河流 短小,季节 变化明显, 偶有暴雨形 成地表径流 内流区,有 很多冰川、 湖泊、有大 江大河的源 地,内有长 江、黄河、 怒江、澜沧 江、雅鲁藏
自然区划方法
自然区客观上具有一定的等级系统,因此,无论自上而下 (Top down)划分或自下而上(Bottom up)合并,都必须顺序进 行。 顺序划分或合并法是贯彻相对—致性原则与空间连续性原则 的重要方法之一。顺序划分法尤其被广泛采用,这一方法的 实质是在拟进行区划的区域。 部门区划图叠置法通过叠置同比例尺地貌区划、气候区划、 水文区划、土壤区划和植被区划图,分析和比较其区界,确 定自然区界线。 地理相关分析法主要是利用资料、文献、统计数据和专门地 图分析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而后进行区划的较为传统 的方法,在区划实践中运用很广。 主导标志法是以往自然区划中使用最广的方法,强调选取反 映地域分异主导因素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主要依据。
公司
徽标
第九章
自然地理区划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土地类型 第三节 土地资源及其评价
第一节 概述
自然区划原则
• 1、发生统一性原则 即必须保证每一个自然区具有发生上的统一性。任何自 • 2、相对一致性原则 然区都是地域分开因素作用十历史发展的产物,发展道 指必须保证每个自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具有相对 —致性。这里有三层含义: • 3、空间连续性原则 路相同,“年龄”相同,因此应以区域发展的共同性作 ①强调区内特征的相对—致性,也就是强调区间特征的差别性,与依据地 亦称区域共轭性原则,要求所划分的区域作为个体保持 为区划的基础。 域分异进行区划并不矛盾; • 4、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 空间连续性,不可分离,也不可重复。
大部分为荒 漠,一部分 位草原,土 壤有机质含 量低,可溶 性盐分含量 高,生物种 类少 荒漠、草原、 高山草甸、 灌木丛,森 林少,动植 物稀少,土 壤贫瘠
水为农业发 展的决定性 因素,典型 的绿洲农业, 草原为畜牧 业
青藏
高原区
北起昆仑 — 阿尔金 — 祁 连,南到喜 马拉雅山, 东起横断山 脉,西到国 境;面积占 25% , 人 口
第一级阶梯。 平 均 海拔 4500 米以上, 有 7000— 8000米山峰
人类影响微 弱,保存原 始自然状态, 农业以畜牧 为主,少数 林业、种植 业
亚热带 亚热带 亚热带 赤道带 赤道带 赤道带 温带 温带 温带
热 热 带 热 带 带
暖 暖 温 暖 温 带温 带 带
寒 寒 温 寒 温 带温 带 带
2、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1)大区 :作为第一级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大区,是与 基本地质构造单元相关的,具有独特大气环流特征和纬度 地带性结构的“大陆的巨大部分”。 我国综合自然区划中的三个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内蒙 古-新疆(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 --------我国三个大区的主要特征表 (2)地区 :地区是“大陆的宽广部分”和大区的组成部 分,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二级地质构造单元,具有统一的地 质基础和地质发展共同性,大地貌特征相对一致,边界明 显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表 ---图 (3)亚地区 :亚地区是地区在最近地质历史时期中因构造 运动差异、气候省性差异等非地带性因素作用分化而成的。 (4)州 :州是低级非地带性单位,土要以亚地区内的地 质地貌差异及由它引起的其他自然条件的变化为依据划分。
②区域特征 —致性的相对性质,表明自然区本身存在着一个等级系统,高 任何自然区有别于其他同级自然区,都表现在地域分 级区可以划分为若干中等区,而后者又可进一步划分一系列低级区;
异因素及整体自然特征的差异上。进行区划时必须全 面分析区域整体特征和各自然要素的区间差异性、区 ③不同等级自然区的一致性有不同标准。 内相对—致性,以及作为其根源的地域分异因素,尤 其是主导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