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四平市中小河流雨量监测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阐明开展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是我国水文事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
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该系统,使监测系统发挥最大效益。
关键词:中小河流;水文监测;四平市
中图分类号:p332 文献标识码:?e
1 项目背景
2011年8月31日,水利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及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会议精神,全面部署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工作。
2 系统功能
2.1总体实现功能
系统建设的总体任务是对辖区内的报汛站进行水文信息的自动采集、本地存储、远程传输、异地接收处理和入库等建设。
2.1.1 遥测站集成
完成报汛站的水雨情信息采集系统设备开发、安装、调试,实现水雨情信息采集及报汛通信。
2.1.2 中心站集成
雨量站发往市局的数据,统一传输格式,接入原系统;按统一
的数据库结构建立遥测数据库。
建立信息中心水情(远程)查询、分析、报表生成、报警提示、信息发布等应用系统。
2.2 遥测站的功能
本系统遥测站具有以下功能:
雨量采集:雨量计每次翻斗触发rtu将降雨时间写入固态存储模块,并使雨量累计值增量。
遥测站平时报汛采用定时自报、限时增量报的工作方式,当满足自报或加报条件时自动把测站的信息发回中心站,定时自报的时段值(1~24)可设置。
雨量增量加报。
雨量加报阈值(2个)可设置。
雨量计每翻斗一次,rtu使雨量累计值增量,同时比较当前雨量累计值和上次上报的雨量累计值,如果二者之差超过设定的阈值,并且当前时间和上次上报时间之差也超过设定的阈值,则rtu进行一次加报。
本地或远程修改系统参数后,与中心站进行通信确认,保证遥测站参数与中心站存储参数的一致性。
具有实时钟,以完成对水位、雨量的自动记录与定时上报。
可采用gprs/gsm通信模块或北斗卫星终端作为通信工具,同时支持gprs数据传输、gsm短信息(sms)传输和卫星数据传输三种传输手段。
具备测试功能,测试数据只显示、不存储。
具有实时钟,并具有自动校时、系统时钟同步功能。
一站多发功能,配置专为燕禹制作的dtu,满足一站多发需要。
发送报文中含有:采集时间、发报时间、测站站号、中心站号、电源状态等工况信息和雨量、水位信
息。
2.3 分中心的功能
本系统中心功能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通过gprs(gsm)主信道全天候收集所有测站的数据,并进行解码、合理性验证、自动纠错、分类入库、转储、备份。
数据转发至省(区、市)、流域、其他水情中心、测站及上级领导机构。
远程管理遥测终端(校时、修改参数等)。
兼容自报体制和应答体制,可以实现对测站的召测、巡测及查询。
可以与其他遥测系统中心站进行联网,实现信息共享。
数据库的本地、远程查询及维护。
雨水情信息可提供15min、30min、1h、2h、3h、6h、12h、24h 等任意时段的web远程查询。
数据整编、数字显示、数据查询、报图报表。
具备测站监控、系统告警指示功能。
远程写库功能。
远程提取固态数据。
故障后的数据恢复功能。
数据维护(人工填补数据、去除冗余、合理性检查等)。
站点管理(改变属性、配置参数、站点增减)。
预留其他信息入网接口。
可与其他系统联网,实现信息共享。
2. 4 通信方式
根据招标文件要求,本系统通信体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测站以gprs通信方式为主,以gsm短信通信方式为备。
定时自报、限时增量加报与查询-应答报送相结合。
定时自报:本系统拟选用的rtu支持现场或远程设定工作参数,其中包括定时自报间隔参数。
用户根据量级和需求由中心设定定时自报时间间隔,定时自报的时间间隔可以任意设定。
例如用户可以设定rtu每1小时定时上报一次数据,也可设定为每6h(或其他间隔)上报一次数据。
限时增量加报:每当被测水文参数变化超过设定门限值,并且与上次发送数据时间间隔大于规定值即自动向中心发送一次数据。
本系统拟选用的rtu可现场或远程设定雨量加报门限。
查询/应答式:本系统拟选用的rtu可以设置为具有定时开机以接受中心站召测或远程管理的功能。
当报汛站rtu及通信终端处于开机状态时,报汛站可自动响应中心发出的巡测或召测指令,实时采集水文数据并发送给中心。
定时自动巡测的时间间隔,可根据数据处理和预报作业的需要。
混合式:本系统同时定时自报、限时增量加报和查询一应答式三种工作制式。
3遥测站安装
根据招标要求,自动雨量站包括如下几部分:双杆式机箱、太阳能板、电池、雨量计、终端机。
自动雨量站的安装过程如下:组装杆式机箱;安装雨量筒;安装太阳能板(注意方向);将终端机、蓄电池安装于杆式机箱内;连接各种线缆;立杆、浇筑;做地网设施;测试设备,完成安装;
自动雨量站设施设备主要包括观测场地选择、雨量测验及配套设施建设、观测仪器安装调试等三个方面。
开展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是我国水文事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
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该系统,使监测系统发挥最大效益。
作者简介:张庭秀(1981-),男,吉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工程师,现从事水利工程研究与设计工作;柴禾蕾(1983-),女,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四平分局,助理工程师,现从事水文测验工作;李大鹏(1985-),男,吉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助理工程师,现从事水利工程研究与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