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屈光学
近视的五大学说与控制
一、调节学说:
眼睛在看5米以外的物体时处于无调节状态。 根据D=1/F公式计算。(D为调节屈光度,F为焦距) 看近三联动:人的眼睛在看近时调清近处目标,睫状肌 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增厚,把眼球后的焦点拉近至 视网膜上——此为调节。
镜不能使平行光线形成焦点,后三者统称为散光
透镜。
球面透镜
定义:指前后表面均为球面,或者一面为球面、 一面为平面(平面可看作为半径无穷大的球面)
的透镜。
球面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种。
透镜及成像
凸透镜和凹透镜统称为球镜 凸透镜:有会聚作用。又叫 正透镜,“+”表示
凹透镜:有会聚作用。又叫 负透镜,“—”表示
近视的五大学说与控制
二、眼肌牵拉学说:
黄斑部是眼球壁最薄弱处,眼睛看近时,内直肌, 上斜肌收缩牵拉,眼球向内,向下旋转,导致后 巩膜窿起,长时间引起近视。 可使眼球向外旋转,如果学习桌斜面或斜面看书 效果更好。 通过眼球运动,减轻调节肌,辐辏肌长时间看近 的超负荷发挥。
近视的五大学说与控制
力,使近距离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 的像,这种为看清近物体 而改变眼的屈 光力的功能称为眼的调节。 调节——晶状体的弹性和睫状肌的肌力。
调节与集合
平时睫状肌松弛使悬韧带保持一定紧
张度,晶状体被牵拉而扁平,屈光力最小,
有利于远视。近视时环形睫状肌收缩→放
松晶体悬韧带→晶体凭本身的弹性和晶体
囊的张力前凸→在结点前移和曲率变大两 种作用下增加屈光力。
眼用棱镜
球面透镜中 凹透镜可看作由顶对顶的三棱镜组成 凸透镜可看作由底对底的三棱镜组成
视力定义及表示方法
视力:眼分辨二维物体形状和位置的能力。 记录法: 小数记录法 五分记录法 小数记录法与五分记录法的对应关系: 0.1 0.12 0.15 0.2 0.25 0.3 0.4 1.5 4.0 0.5 2.0 4.1 4.2 4.3 4.4 4.5 0.6 0.8 1.0 1.2
光线
会聚光线、发散光线、平行光线
透镜概念
由前后两个折射面组成的透明介质为透镜。 这两个折射面至少一个为弯曲面,弯曲面可以分
为球面、柱面、环曲面或者非球面。
透镜概念
根据透镜前后形状的不同可以分为球面透镜、
圆柱透镜、球柱透镜和环曲面透镜四类。
从光学作用分析,球面透镜可以使平行光线形
成一个焦点,而圆柱透镜、球柱透镜和环曲面透
球面透镜的叠加和中和
两个透镜,光心相重合叠加后,其镜度大小等于
两个球面透镜屈光度的代数和。
例: (+2.75)+(+1.25)=? (+6.00)+(-3.00)=?
柱面透镜的意义
柱镜由于是在圆柱体上切下来的,那意味着它 的屈光力就有特定的方向。
注:柱面透镜,在轴的方向上屈光力为0。在
与其轴垂直的方向上,屈光力最大。 比如:—2.00DC*45的意义为:在该透镜的135 度方向上其屈光力为—200度。在其45度方向 上其屈光力为零。
像移,这种现象为我们能快速给镜片定性提供简
便而准确的方法。
剪刀运动:透过散光镜片看十字线的时候会有像
剪刀一样,扭动现象称为:剪刀运动
柱面透镜
柱镜: 1、圆柱透镜:由一个透明圆柱玻璃体岩轴的方 向剖开而得到的(规定:柱镜中不产生折射的方 向叫做柱镜的轴)
柱面透镜
由圆柱体玻璃的一部分截制而成,又称柱镜。
球面透镜特性
凸透镜:(1)中间厚边缘薄;
(2)对物体有放大作用,放大倍率与镜
度成正比;
(3)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4)通过透镜物象运动相反呈现逆动;
(5)矫正远视及散光。
球面透镜特性
凹透镜:(1)中间薄边缘厚;
(2)对物像有缩小作用,缩小倍率与
镜度成反比;
(3)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通过透镜物象运动相同呈现顺动;
球柱镜的联合
任何透镜的联合,我们最终以一球一柱的方 式表达。
球柱镜=球镜+柱镜,如:球镜-3.00D,柱镜
-1.00DX90可表示为球柱镜:
-3.00DS-1.00DCX90,
或写成-3.00-1.00X90
棱镜
由三个不平行平滑表面围成的具有三个棱的均 匀透明体的一部分。 眼通过棱镜所看到的像比实际物体靠近棱镜顶 部
光的基本性质
光是由光子为基本粒子组成,具有粒子性与波动 性,称为波粒二象性。 光束是将一系列有一定关系的光线集合起来。 光作为一种电磁波,有一定的波长,故又称为光 波。
紫外线
紫外线的危害是累积的,故老年人易患日照白内障。
UVC UVB UVA
大气臭氧层阻挡进入 2.9%到地球表面 97%到地球表面
4.6
5.2
4.7
5.3
4.8
4.9
5.0
5.1
眼球光学
一、光与眼的屈光 眼球的光学系统成分由外向内为角膜、房水、晶 状体和玻璃体。
2.眼的屈光
光线进入眼的光学系统,在视网膜黄斑部成像称 为眼的屈光。
眼的屈光
眼球总屈光力在调节静止状态下为 58.64D,最大调节时为70.57D。眼屈光系统
中最主要的屈光成分是角膜和晶状体,角膜
3、反射定律:当光入射到两个均匀介质的分界 面上,有一部分光要反射回原来的介质中,入 射角(i)=反射角(r) 法线(N):垂直于界面的线。 入射角(i):入射角与法线的交角。 反射角(r):反射光与法线的交角。
色散
白光是由各种不同波长的色光所组成。透镜对不同 波长的各色光具有不同折射力,对波长较长的红光 折射力小,而对波长短的紫光折射力大。所以当白 光通过透镜时,紫光的焦点距离透镜最近,红光的 焦点距离透镜最远,其他各色光,依其不同波长焦 点处于紫色和红色光焦点之间。我们把这种现象叫 做色像差或色差。
近视的分类
近视程度分: 轻度近视:-3.00D以下 中度近视:-3.00~-6.00D 重度近视:-6.00D以上 近视性质分: 假性近视 轴性近视 真性近视 曲率性近视 混合性近视 屈光指数性近视
近视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视力减退:远视力减退,近视力正常。 2、视疲劳 3、眼位偏斜 4、高度近视眼球突出 5、眼底改变
(5)用来矫正近视
球面透镜
凸透镜:中间比边缘厚的 透镜,有会聚作 用。可分为:双 凸,平凸,凹凸。 凹透镜:中间比边缘薄的 透镜,有发散作 用。可分为:双 凹,平凹,凸凹。
球面透镜的视觉像移
将负透镜置于眼前,目标物体顺动。
将正透镜置于眼前,目标物体逆动。
通过移动的镜片观察目标也在移动的现象称视觉
近视的危害
1、玻璃体混浊 2、视网膜剥离 3、视网膜出血 4、黄斑部变性 5、青光眼
视 网 膜 出 血
正 常 眼 底
视网膜剥离
6、失明
近视的危害
黄斑部变性
青光眼
高度近视眼眼底
近视的并发症
并发症:
1)近视弧形斑
2)豹纹状眼底
3)黄斑部改变
4)后巩膜葡萄肿
5)周边网膜变性:裂孔—网膜剥离
6)玻璃体混浊 7)青光眼是正常人的6—8倍
三、形觉剥夺学说:有专家指出,长时间近距
离读写是一种特殊的形觉剥夺。 用眼罩遮盖部分视网膜可使其对应部位巩膜扩大, 形成局部性近视。 因近距离阅读时只有视网膜中心凹部位能获得充 分的视觉刺激,而视网膜其他大部分部位则缺乏 足够的刺激,大部分视网膜细胞活性降低。
近视的五大学说与控制
四、离焦学说:
减少光线反射进入眼睛,降低近视的发病率。
近视三联动演示
集合(辐辏)
定义:当视近物时,除调节作用外,双眼还
必须同时向内转动,使视轴能正对物体,这种作
用称为集合。 三联动:在调节与集合的同时还伴有瞳孔缩 小,三者都在动眼神经支配下完成。看近同时发 生的调节,集合及瞳孔缩小三种现象称为近反射 三联动。
近视的概念
概念:
近视: 眼在调节松弛的状态下,平行光线经过眼 的屈光系统的屈折后,所形成焦点在视网膜之前, 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弥散环。
特性:1、投射光线沿柱镜轴的方向投射时,全无 屈折作用,即不发生屈折,但要与轴成 直角方向投射,则有会聚或者分散光线 的屈光性能。 2、凡与柱镜轴成直角方向的平行投射光线, 其屈折作用视凸透镜或者凹透镜而异。 3、柱镜各子午线上的屈光力不等,且按规 律周期性变化。 4、通过移动的镜片观察目标也在移动的现象
眼睛是适合看远的,人类在远古时代由于狩猎, 需要好的远视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文革中由于
看书少故近视率低。
把野外的动物放在近环境中很快变成近视。给小 鸡单眼遮盖(缝眼睑)一个月,形成单眼高度近视。
近视的五大学说与控制
五、营养学说:
1、叶黄素 近年来发现叶黄素有防止近视、解除视觉疲劳的 作用。 叶黄素大量存在于绿色新鲜的蔬菜和桔子中,这 就是农村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近视率低的缘故。 叶黄素聚集在黄斑处,吸收进入眼睛的毒光—紫 外线、蓝光,同时消耗自己以化解光中毒。
透镜单位:屈光度
折射现象在眼球光学中称为屈光(refraction)。光线在界 面的偏折程度,可用屈光力来表达。 在眼球光学中,应用屈光度(diopter/D)作为屈光力的单 位。屈光度为焦距的倒数,即D=1/f。
1D就是咱们平时所说的100度。
近视用凹透镜矫正,即镜片为负度数:—0.50D即是50度的 近镜。 远视用凸透镜矫正,即镜片为正度数:+1.50D即是150度的 远视。
近视的五大学说与控制
由于叶黄素不能在体内合成,但光线每天需要消 耗大量的叶黄素,当叶黄素的补充不足时,黄斑 就处于没有保护的状态。为了不被蓝光毒害,眼 睛只有采用躲避的办法,奋力调节眼球,使黄斑 远离光线的焦点——这就是近视。 教育部门开始在中小学开展告别“白纸黑字”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