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眼屈光学调节与集合ppt课件

基础眼屈光学调节与集合ppt课件

花镜时,所能明视的范围。 戴用+2.50D花镜后,如不动用调节力所能看清楚的最远处自然
是仅靠花镜就能看清的最远处,即2.50的倒数,在眼前40cm。 而最近点当是在+2.50D花镜基础上又动用了全部调节幅度后: 1/(2.50+1.00)=1/3.50≈28.6(cm) 亦即眼前28.6〜40cm是该老者戴用+2.50D花镜后清晰的近视觉 范围。
【例2】设40岁时调节幅度5.00D,则:
正视眼:
调节近点距离=1/5=20(cm)
-1.00D近视眼: P=A-(±R)= 5.0- (-1.0)=6.0(D)
调节近点距离=1/P=1/6≈17(cm)
+1.00D远视眼:调节近点距离=1/(5 -1)=25(cm)
ppt课件.
5
【例3】60岁正视眼老者,调节幅度为1.00D,求当其戴用+2.50D
而该患者戴镜后若从阅读区(近用区)视物,则亦如上题所证,其视近 物的清晰范围在眼前28.6〜40 cm。
故总体来说,戴此双光镜的患者,眼前1m至无限远和眼前28.5〜40cm 为其视物清晰范围。
本例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双光镜常有中间距离视觉的模糊。
ppt课件.
7
如果年龄相同 不论其静态屈光状态 即不论正视眼或非正视眼 其调节幅度基本相同 但其调节范围、视物时使用的调节力却不相同。
(5)集合范围:为集合远点与集合近点之间的距离。
(6)集合程度(集合幅度):即集合能力,是双眼内转并 保持融像的最大内转量,为集合近点集合力与集合远点集 合力的差值。
(7)集合角:两眼视轴由无限远处转向眼前目标集中注视 时,所形成的角。可以用米角、棱镜度和圆周度来计量。
ppt课件.
13
1)米角:为衡量集合角的单位。 若两眼注视眼1m距离处的一点,两眼视轴
远点距离的倒数即为非正视眼屈光不正度,故上述公式可改变为:
调节幅度=注视近点的屈光力+(±屈光不正度)
A = P+(±R)
A:调节幅度 R:远点时的屈光力 P:注视近点的屈光力
ppt课件.
4
【例1】
1. 正视眼,近点为10cm, 调节幅度A=10+(1/∞)=10.00(D)。
2. +2.00D远视眼,近点为10cm, 调节幅度A=10.00+(+2.00)=12.00(D)。
ppt课件.
8
(1)调节不全(调节不足) :是指调节幅度低于同年龄调 节平均水平下限,而呈现调节机能不充分的状态。
最小调节幅度公式计算: A=15-0.25 X
A —最小调节幅度
X — 被检者年龄
(2)调节痉挛:是由于副交感神经兴奋过度,致使睫状肌 张力异常增加,导致持续性的痉挛状态。
在正视眼或轻度远视眼呈现调节痉挛时即为“假性近视”。
(3)调节范围:调节远点与调节近点的任何距离均能运用调节达到 明视的线性范围。
(4)调节力:调节作用时,因晶状体变化而产生的折光力。 以屈光度(D)为单位来表示。 调节力(D)=1 / 调节距离(m)
ppt课件.
3
(5)调节幅度:人眼所能产生的最大调节力,为注视远点时与注 视近点时的屈光力之差。
人的年龄相同,调节幅度基本相同。 调节幅度(D)=1/近点距离(m) -1/远点距离(m)
3、近反射三联运动:调节、集合和瞳孔缩小是一联动过程。
ppt课件.
2
(1)调节远点:调节静止时,自远点发出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远点距离:调节远点至眼物侧主点距离。 静态屈光度:远点距离的倒数。
(2)调节近点:调节最强时自该近点发出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近点距离:调节近点与眼物侧主点距离,以近点至角膜顶点距离。 动态屈光度:近点距离的倒数。
(2)集合远点距离:由集合远点至两眼旋转 中心连线中点的距离为集合远点距离。
ppt课件.
12
(3)集合近点:当集合作用达到最大限度(最紧张)时, 两眼所能明视的最短距离的一点,此点是两眼保持集合的 最近点。
(4)集合近点距离:由集合近点至两眼旋转中心连线中点 的距离为集合近点距离,一般为8〜10cm。
所成的集合角,称为1米角(MA)。 米角是注视物体至眼距离(米)的倒数,
即MA=1//集合距离(m)。 该距离是指注视物至两眼旋转中心连线的
垂直距离。 如图所示, ∠R1CR2即为1米角,R1、R2为
左、右眼的回旋点。 故注视2m远的物体时,集合角为0.5MA;
一、眼的调节作用 二、眼的集合作用
ppt课件.
1
1、调节的定义:人眼改变晶状体曲率以增加眼的屈光力,使近 距离物体仍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的功能称为眼的调节。
2、调节的机理:当眼视远时,睫状肌松弛,悬韧带紧张,晶状 体相对扁平,此为调节休止,又称眼的静止状态。
当眼视近时,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屈光 力得以加强,此即眼的调节。
ppt课件.
10
二、眼的集合作用
1、集合:当视近物时,除调节作用外,双眼还必须 同时向内转动,以使视轴能正对物体,物像准确 落在双眼视网膜黄斑部。 类型: (1)张力性集合; (2)调节性集合; (3)融像性集合; (4)近当注视无限远处的目标时, 不需用集合,即集合静止时,两眼明视最远 的一点,为集合远点。此时双眼视轴一直向 前,成为两条平行线(或接近平行),集合 远点在无限远处。
ppt课件.
6
【例4】屈光不正患者,调节幅度为1.00D,经戴用矫正镜后远视力达到
1.0,如配予下加光度+2.50D的双焦镜,试问戴此镜后,哪段距离的物体 看起来是清楚的?
屈光不正患者戴用矫正镜后远视力达到1.0,表明从远用区看无限远的物 体应为清晰;然从远用区视近的近点距离则依其调节幅度而定,调节幅 度为1.00D,故为眼前1m。换言之,戴此双光镜后,从远用区看,其视 物清晰范围是从眼前1m至无限远。
(3)调节麻痹者:多呈散瞳、羞明等。
(4)调节反应不良(调节灵活度不良):是指调节聚焦能 力下降,无论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都不能立刻看清物体。
ppt课件.
9
随年龄增长,眼调节能力逐渐下降,而致视近困难 的现象。
是一种生理现象,不是病理状态,更不属于屈光不 正。
(1)年龄相关性调节变化 (2)老视眼的临床表现 (3)老视眼的矫正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