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2、3节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人脑的高级功能
第2、3节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人脑的高级功能
2.人脑高级功能的皮层定位 (1)概念 人脑的最高级部位是大脑的_两__个__半__球__,其中_大__脑__皮__层__的功能最为强大,身 体各部分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都分别由大脑皮层的_特__定__部__位__完成。 (2)躯体运动中枢的皮层定位 ①皮层定位:位于_中__央__前__回__。
②特点 ⅰ.按_头__足__倒__立__式样与躯体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ⅱ.一侧皮层支配着_对__侧__躯__体__的随意运动功能。 ⅲ.根据所支配器官运动的_精__细__复__杂__程__度__分配皮层的大小。 (3)语言中枢的皮层定位 ①__运__动__性__语__言__中枢(说话中枢):额下回后部(S 区)。 ②听觉语言中枢:__颞__上__回__(H 区)。 ③视觉语言中枢(__阅__读__中枢):顶下小叶的角回(V 区)。 ④_书__写__中__枢___:额中回后部(__W__区)。
【解析】 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元,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 反应,如肌肉收缩等。A 正确;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 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二者不一定在同一地方,B 错误;神经中枢经传出 神经元把兴奋传递给效应器,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C 错误;神经中枢可位于 大脑皮层、下丘脑、小脑、脑干和脊髓等部位,只有一些低级中枢位于脊髓,D 错误。
【答案】 C
3.(2016·全国甲卷)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 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 A-C 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填 “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_______(填“能” 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其他结构 D_轴__突__、E__线__粒__体__、F__突__触__小__泡__、G_突__触__小__体__。 3.传递过程 神经冲动→_轴__突__末__梢___→突触前膜对_C_a_2_+_的__通__透__性__增加→Ca2+进入突触小 体内→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靠近→以_出__泡__的方式释放_神__经__递__质__→神经递质经 扩散到达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_受__体__蛋__白__结合→改变了突触后膜 对离子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发生_兴__奋__或__抑__制___。
【答案】 (1)C 能 (2)胞吐 突触间隙 (3)兴奋
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高级功能的研究方法 (1)早期方法 ①研究患脑血栓、脑肿瘤和脑损伤的病人的一些表现。 ②在病人处于_清__醒__状态下,用轻触或冷、热刺激开颅病人_大__脑__皮__层__的不同 区域,通过病人表述的感觉或感受等所做出的判断得出。 (2)现在方法 电生理技术和正电子发射断层造影成像技术(PET)。Biblioteka 化学信号。【答案】 B
2.下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是从①处释放的 B.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 C.兴奋可以在①和③之间双向传递 D.由①、②、③构成突触
【解析】 读图可知神经递质是从①(突触前膜)处释放的,A 正确;兴奋传 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线粒体),B 正确;兴奋在①和③之间只能是单向传递, C 项错误;由①(突触前膜)、②(突触间隙)、③(突触后膜)构成突触,D 正确。
(2)反射中枢的组成 ① 二 元 反 射 弧 : 最 简 单 , 由 传 入 与 传 出 神 经 元 的 _突__触__联__系___ 和 传__出__神__经__元__的__胞__体__构成,如__膝__跳__反__射__的反射弧。 ②三元反射弧:在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之间增加了一个中__间__神__经__元__,如 __缩__手__反__射__的反射弧。 ③具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反射弧:绝大多数反射弧属于此类,中间神经元越 __精__细__复__杂__,反射中枢分析综合能力就越强。
[归纳总结] 1.大脑皮层的功能区划分
2.语言中枢及其受损后的症状
中枢名称
位置
病症表现
视觉语言中枢
【解析】 反射的大致过程为:⑤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①神经中枢→③传 出神经→④效应器。
【答案】 (1)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2)⑤ ④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3)能 不能
突触和突触传递
1.结构基础 突触由 A_突__触__前__膜__、B_突__触__间__隙__、C_突__触__后__膜__构成。
[合作探讨] 探讨 1:观察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示意图,并探讨以下问题:
膝跳反射
缩手反射
(1)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分别是由几个神经元完成的,由此你将得出什么结 论?
提示:2、3。不同的反射需要的神经元数目不同,一般来说,反射活动越复 杂,需要的神经元越多。
(2)上述两种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分别是哪个数字序号?
【答案】 A
2.下图①~④表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可能位置。如果病人有感觉,
但手不能动,那么阻断的位置是( )
【导学号:07950020】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感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的,病人有感觉,说明神 经冲动能传到大脑,说明①②④没有阻断,手不能动,说明神经冲动不能传导到 手,说明麻醉剂阻断的位置是③。
提示:①、①。
探讨 2: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 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1)食物引起味觉属于反射吗? 提示:不属于。
(2)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与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吗?为什 么?
提示:不相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食物引起唾液分 泌是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这两种反射的感受 器和传入神经也不相同。
4.单向传递的原因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_突__触__小__泡__中,只能由__突__触__前__膜__释放,作用 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合作探讨] 探讨 1:相邻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有其特殊的结构(如图)。根据下图信息,探 讨下列问题:
(1)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消耗 ATP?递质被释放到 突触间隙共穿越多少层生物膜?
3.在神经元之间电流计的变化
(1)刺激 b 点时: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 度,尽管 ab 与 bd 距离相等,但 a 点先兴奋,d 点后兴奋,所以电流计指针发生 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 c 点时:兴奋只能由 c 传到 d,不能传到 a,a 点不兴奋,d 点兴奋, 电流计指针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答案】 C
3.如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是________,②是________,③是________。 (2)结构________是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结构________是效应器, 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3)切断②,刺激③,效应器________(填“能”或“不能”)做出反应,切断 ③,刺激②,效应器________做出反应。
提示:不需要载体。消耗 ATP。零层。
(2)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一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吗?说明原因。 提示:不一定。若释放的为抑制性递质,则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抑制。 (3)兴奋在由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过程中,信号的转变方式是什么? 提示:化学信号―→电信号。
探讨 2: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 维的外表面,读图探讨以下有关问题:
1.2015 年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运动员起跑的一刹那,在突触小体上完
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
A.电信号—电信号
B.电信号—化学信号
C.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 突触小体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枝末端的膨大部分形成的
小体,则运动员起跑的一刹那,在突触小体上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应为电信号—
[归纳总结] 1.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C)判断: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 “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 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1)刺激 a 点,电表①、②是否会发生偏转?若发生偏转,偏转几次? 提示:会。电表①发生两次相反的偏转;电表②只发生一次偏转。 (2)该实验能否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为双向传导? 提示:能。
[归纳总结] 1.突触信号转化 在突触小体上的信息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而突触的变化为电信号→化 学信号→电信号。 2.神经递质 (1)本质: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类化学物质,对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 性反应(兴奋或抑制)。 (2)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具有受体蛋白)。 (3)最终去向:迅速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为下一 次兴奋做好准备。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 A-C 通过________这一跨膜 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_,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 D 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_。
【解析】 (1)分析图示,A-C(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发挥作用后,可在 D 酶的催化下分解为 A 和 C,其中 C 能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吸收用来合成 A-C。 神经递质除乙酰胆碱外,还有多巴胺、一氧化氮、去甲肾上腺素等。(2)突触小泡 中的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再与突触后膜上的相 应受体结合。(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 D 酶失活,则兴奋性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不 能被分解,会持续发挥作用,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合作探讨] 探讨 1:图示为排尿反射,读图并探讨以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