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的思想艺术成就
莫泊桑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成就
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是法国短篇小说巨匠,也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列夫?托尔斯泰称赞他创作了“卓越的短篇小说”,“达列了高度的完善”。
题材广泛、主题深刻,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一大特色。
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
其小说描绘了各色各样的生活场景,刻画了处于各个社会阶层,从事各种职业的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生活的状况。
其文章布局精巧,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人物、事件、、生活片段作为透视点,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反映社会现象,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于平凡中见真谛。
小说通常采用第一人称,灵活的细节描写,鲜明的语言,容易产生共鸣。
莫泊桑创作的思想是由小人物反映大社会,很具有讽刺意义,揭露人类的劣根性以及揭露残酷的现实。
逼真、自然,是莫泊桑在短篇小说创作中追
求的首要目标。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无艺术,也是他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重要标志。
较之于19世纪前期巴尔扎克、斯汤达与梅里美,莫泊桑的短篇已经摆脱了任何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更抛弃了传奇小说的一切手法。
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其艺术成就相当卓越,如下:
1、莫泊桑的小说具有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等特点。
比如《羊脂球》,这是一篇以真实事件为素材的小说,书中通篇都没有细致地描写出羊脂球的心理活动,也没有阐述那些上等人的想法和心思,作家只是恰到好处地运用对比的方式刻画了一位美丽而不幸的妓女形象。
在描写处于战争中的人物时,为了捕获读者,打动读者,进而起到教化的目的,作者除了在作品中不去表现自己,还运用了一些写作上的技巧。
譬如为了突出中心形象,作品运用了大量鲜明而有力的对比,以恶衬托善,以丑衬托美;为了表达自己厌恶战争的情绪,他没有直接去描写战争,而是用一些百姓当中发生的平凡小事,来隐晦阐明自己和人民痛恨战争,渴望远离战争的情绪。
他最擅长的题材是他亲身参加过的普法战争、长达十年的小职员生涯和青少年时代在诺曼底故乡的生活,这三种环境为他的短
篇小说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
这些作品歌颂了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表现了农村的习俗和世态,真实地反映了小职员的单调刻板的生活。
它们在艺术上各有特色、并不
雷同,犹如宝石上的各个校面,共同折射出灿烂的光芒。
2、莫泊桑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构思布局非常精妙,别具一格。
正如自然主义的“开始淡化情节,不去追求戏剧性的曲折变化,主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
莫泊桑反对创造奇遇,主张以单纯的真实来感动人,莫泊桑承认浪漫主义师时代出现了许多不朽的艺术杰作,但他讨厌浪漫主义的“浮夸作风”和“逻辑混乱”。
莫泊桑正是以感官看到的真实来写作。
《真实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每一次的转折无不展现一个人物性格,舅舅的老奸巨猾,我的无动于衷,雇工的深情执着,还有同样处于社会底层狡猾的老太婆以及流氓儿子,从女雇工的委身于老贵族,到用几亩地出卖她,一波三折却一切都顺其自然。
看其短篇小说集,几乎都是真实再现生活。
3、语言简洁、紧凑、准确、毫无废话、浓缩到最高度。
怎样用语言建筑美丽的大厦,标志着作家文学修养的深浅,莫泊桑语言魅力最简单的表现则是从不会写一句凑字数的话,即使细节描写也很有力,不像一些被恭维擅长细节描写的作家玩绕口令的似的文字游戏。
莫泊桑无论是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或写景,从不拖泥带水或故意雕琢,总是给人一种轻快朴实简约幽美的艺术享受。
《项链》的开头很经典:马蒂尔德面目姣好,却错生在小职员家庭里,没有遗产只能嫁给一小科员,聪慧自然优雅的她认为自己生来应该享受考究、豪华的生活,鉴于此种境况,玛蒂尔德的心理我们便可悉数察觉,故事自然而然的开始,由爱美开始。
以二百字写清楚一个人以往二十几年的生活、目前的心理状况以及境遇,既不渲染,也不夸张,呈现给读者。
除了语言凝练,语言准确、明晰、生动也是其特色。
在刻画人物,莫泊桑很少进行直接的心理分析,常常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具体细微的某些动作,用简洁明晰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写,虽然不过三言两语,给人留下鲜明难忘的印象。
这一点在《羊脂球》得到充分体现,小说中人物的语言都严格地符合他们的身份、教养和性格特点。
如乌先生虽是资产阶级阔者,但却是个暴发户,从前当过伙计,谈不上教养,所以语言十分粗俗。
德?布雷维尔伯爵和纺织厂老板拉马东则不像鸟老板那样露骨的粗俗和无耻,但是伪善和阴险。
4、写作主题更深层,更具有人道主义的关爱。
莫泊桑更关注的是伦理道德层次的问题,揭示了不少人性的弱点,写乡下劳动人民的生活时,颇有鲁迅般对国民性的批判,但比较感性化而已。
看一下巴蒂斯特太太的跳河,瞎子的冻死,真实故事中的女雇工,绳
子中可怜的老头,他们都是受到同阶层的欺凌,遭到普通大众的遗弃嘲笑,是民众的麻木愚昧杀死了善良的没有反抗力量的人。
契诃夫则写了不少制度下的牺牲品,他手下的悲剧人物多是死于沙皇专制统治下,是由社会窒息和腐朽停滞的气氛造成的,表现出比莫泊桑更多的政治色彩,也较强的使用讥讽。
《套中人》自然是映射沙皇专制的条条框框的束缚。
相较而言,莫泊桑温情脉脉细致刻画,契诃夫的笔坚决凝重。
与同环境的批判现实大家司汤达、巴尔扎克相比,莫泊桑更不像司汤达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也不像巴尔扎克从经济入手反映社会的赤裸裸金钱关系,除了一些写普法战争的题材外,更多则关注下层人民的生活精神境界、小人物的生活困境。
他洞察他们的心理,鄙弃他们的平庸、卑俗、虚荣、琐屑、麻木、自私,同时抱着同情怜悯与命运作弄的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来写。
他诉说的是社会的现状,立足于人道主义立场,使用感性批
判的武器,同情多于批判。
契诃夫作为先进分子,十足的革命气息,莫泊桑则更悲观了些。
莫泊桑自己说过:“我像一颗流星一样进入文坛”,这道闪光是如此耀眼,在短短的十年中,他为世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为全世界所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