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论文摘要:近年来,在中国整体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下,大
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学生就业不仅影响到每一位
大学生的自我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更直接影响到
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既有
社会需求不足与毕业生大量增加形成的供需矛盾,也有高校、学生自身
和用人单位等方面的原因。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需要政府、高
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共同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就业对策,社会发展,社会前景
一、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历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和就业率分析
中国自1999年至今延续高等教育扩招政策,我国高校毕业生毕业人
数分别为1999年101万、2000年107万、2001年114万、2002年145万、
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
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1万、2010年631万、2011年660万、2012年
680万、2013年699万、2014年727万、2015年749万。2001年的就业率为
70%、2002年为74%、2003年为75%、2004年75%、2005年76%、2006年
77%、2007年为70%、2008年为68%、2009年为68%、2010年为72%。近
几年的就业率虽然有所升高,但是仍然维持在80%左右,但是由于大学
毕业生人数的基数增加的越来越多,“大学生失业”人数也在大量增加。
在80%中还有部分人数因为不能就业或是前景不乐观而被迫选择考研或
是出国。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急剧增加,加之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
纳能力下降,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地举办的各
类招聘会总是人满为患,公务员考试炙手可热,出现几十人、几百人甚
至数千人竞聘一个岗位的情况。同时,社会中还积存了大量大学生待业
人员,使得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变得更加困难。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
1、高等教育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
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
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
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
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学校在制定大学生教育发展规划、办学思路时,市场意识不强,表
现在:第一,专业课程设置错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产
业、新岗位层出不穷,但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
就业后难以适应工作需求;一些院校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导致专业结构
不合理;不少院校专业划分过细,学科门类狭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
方法落后,培养出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第二,社会实践不足导致知识
转化率低。学生在大学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实际操作机会不多,加上
高校和企业联系不够,学生企业实习机会不足,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实
际操作能力达不到工作岗位要求,知识转化率低。第三,就业指导滞
后。我国高校目前基本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还处于起步阶
段,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常常限定于介绍就业形式,传授求
职技巧、面试技巧,联系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缺乏对大学生就业观念
和价值取向的引导,难以适应变化多端的就业形势。
2、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
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
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
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
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
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
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
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
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
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
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
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
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
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
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
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3、大学生自身观念和选择上的问题及偏见
毕业生择业观念和能力素质不适应社会需求。第一,当前大学生的
就业理念仍存在一些偏差。热衷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及国家机关、企事
业单位,不愿到基层艰苦地区就业,就业期望值过高,容易遭受挫折。
第二,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
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第三,择业能力水平不高。缺乏对自
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或低估自己能力的现象。职业
规划能力比较欠缺,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单位情况,不能根据自己的
能力、特点和兴趣作出决定和计划。
三、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1、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一方面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将招生与就业结合起来,科学决策办
学规模和培养规格,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另一方面要深化教育教
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
标,形成以学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
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同
时,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
学习生涯,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提
供针对性、专业性、系统性的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
2、政府就用人单位的改革和转变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
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
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
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
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
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
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
善就业市场。二、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
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
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
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大学生改变自身
第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型就业观。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
就”的思想,调整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
苦的地方去创业,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第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和能力,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充分把握自身特
点,挖掘自身潜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起综合性强且有其个性特
点的知识能力结构,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第三,要学会捕捉成
功机遇,增强创造性和独特的求职择业见解,培养良好的求职择业心
态,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社会的发展和
稳定,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
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体
制、机制、舆论和社会氛围,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满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