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科技平台建设调查问卷-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地方科技平台建设调查问卷-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宁夏科技平台建设情况报告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科技平台建设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

依据《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宁夏的决定》,大力提升宁夏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科技平台建设,实现信息网络、数据、文献资料等科技资源的社会共享,宁夏采取多种措施整合科技资源,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构建面向社会的服务体系,实现科技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激发了现有资源的最大潜能,取得显著成效。

一、平台建设的组织管理及运行情况(一)平台建设的组织领导体系平台建设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安排,切实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我们在自治区自主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了由科技厅、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有关负责人组成的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审定平台发展方向、规划计划;监督和审查财务预决算;协调成员单位及相关合作单位间的关系,从组织措施上确保组建和运行工作顺利进行。

各平台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任免由依托单位或主管部门决定,并报科技厅备案。

依托单位和主管部门应定期对其进行业务和政绩考核。

对于不能胜任工作或外出超过一年以上的,应及时调整。

平台实行开放、流动的机制,其人员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构成。

固定人员编制由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自行核定,在现有编制中调剂解决。

(二)平台建设的组织实施模式(项目、基地或其他方式)实行资源整合、制度规范和队伍建设三结合的项目管理模式。

在创新基地建设项目执行过程中,制度规范、标准规范以及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要结合具体平台建设同时开展;项目验收时,每一个建设项目成果都应成为服务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资源共享平台。

建立有效的平台运行管理机制。

资源共享平台必须建立、健全资源汇交管理制度,制定可行的共享服务方案,保障一定规模的相关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持续增加、不断汇集和对社会开放服务,有一批较高水平的专业人员队伍和稳定的工作场所;组织管理模式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成立用户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对平台的运行服务加强监督指导。

(三)平台建设经费投入的渠道与规模(专项资金或增量资金)。

平台建设实行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经费投入机制。

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本级平台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各有关部门结合平台建设的总体要求,统筹安排涉及平台建设和相关科技计划的经费。

原有用于支持文献、数据、种质等资源采集,仪器设备购置和基本建设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建设的经费渠道保持不变,并根据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自治区平台建设资金保持稳定增长,从2007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上,其他科技计划项目按照要求向创新基地倾斜安排,加强扶持培育。

同时,要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各有关部委的专项资金,调动有关企业、社会组织的积极性,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等为平台建设投融资提供便利条件,加大对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

二、平台建设取得的成果(一)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公共科技服务等方面提供的服务类型、数量、质量及取得的直接、间接经济和社会效果1、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建立。

到2007年底,我区建成并运行的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4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建成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部委工程技术中心,10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5个自治区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到160余家。

初步形成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生产力促进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2、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区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信息共享网络。

成立了由科技厅、财政厅、教育厅等部门组成的自治区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领导小组和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中企业等相关单位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设立了宁夏大型科学仪器资源管理中心和维修中心,整合全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资源,建成了宁夏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目前,全区大型仪器设备(原值3万元以上)共计409台实现了共享。

3、提升了科技信息网络与科技文献的服务能力。

改善了宁夏科技信息网络平台运行环境,进行网络设备升级和带宽扩充,提升了宁夏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对宁夏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支撑能力,依托网络平台开展的各项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业务得到了新的发展,形成了大量新的科技信息资源,可提供的各类科技信息资源数量从原有的1.6T(千G)增加到3.2T(千G),新增的大量数字化信息数据资源,使我区科技信息资源的供给能力得到提升。

同时,我们争取各方面投入,增加了科技文献资料拥有量,目前我区共有馆藏中文科技图书约914万册,购进中文科技期刊3310种,收藏标准文献26万册,国外专利20368本,缩微胶卷3351卷,中国专利公报768本,中国专利数据库光盘2张。

4、积极引导科技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设施和相应服务体系的建设。

两年来,以自治区内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级科技型孵化器、国家及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重点,加强服务手段和实验条件建设,提升其装备水平,提高对行业的技术扩散、辐射能力,带动重点行业技术开发水平的提高。

5、平台对经济社会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工业领域,以创新、产业化为导向,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钽铌铍及制品生产技术居世界三强之一,高纯度高含量石灰氮、双氰胺、盐酸四环素等生产技术和机床柔性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铝冶炼、煤质活性炭、特种石膏开发等生产技术居国内领先地位。

农业领域,建成了中药材种质资源库、经济林木优良品种资源圃、枸杞种质源圃及小麦、水稻、马铃薯、荞麦、胡麻、莜麦等资源库。

其中中药材入库170多个品种,经济林木优新品种100种(含有优良花灌木、葡萄、枣等),枸杞种质资源圃已收集枸杞7种2000余份种质材料,入库小麦种质资源6338份,水稻3000余份,动物种质资源1487种20500份,植物种质资源10000份,收藏小麦、马铃薯、荞麦、胡麻、莜麦等实验材料,共4891份。

昆虫馆保存23目昆虫标本,成为宁夏昆虫研究和科普基地中心。

社会发展领域,重大疾病和突发传染病的防治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取得重大进展。

三、平台建设运行中的主要做法、体会以及存在问题(一)主要做法与体会1.突出工作重点,持续稳定投入,营造创新环境。

在平台建设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注重项目的顶层设计,根据平台建设支持领域,强化政府的宏观把握,引导、协调各单位将平台建设与自治区产业布局与实际需求相结合。

二是注重资金的适度集中。

根据平台建设工作的特点,不求项目数量,注重项目的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果,对重点单位和重点项目集中支持。

三是注重支持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对选准的建设项目,围绕支持单位科研条件建设发展规划分步持续支持,通过一段的努力,基本建成适应我区科技创新与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与平台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和服务机构,为最终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开放共享的自治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奠定基础。

2.完善政策法规,制定规章制度,加强科学管理。

为了保证平台建设工作规范、有序,加强对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项目的监督和绩效评价,引导、激励和促进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共享,我们坚持制度先行,科技厅与财政厅共同研究制定发布了《宁夏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专项管理暂行办法》,完成了《“十一五”宁夏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制定了《宁夏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宁夏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管理办法》和《宁夏大中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使用手册》及《自治区创新基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自治区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方案》等,规范了平台建设立项、验收程序。

同时,改变原有的建设项目申报方式,加强顶层设计,结合布局,制定了年度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专项支持领域和重点发布制度。

下一步准备制定《科技计划数据共享管理办法》、《自然科技资源保存与共享办法》、《数字化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和评估、评价机制,对我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和科技资源共享工作进行全程规范化管理,创造公共资源公平使用的政策与法制环境,保障我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工作健康、稳定、持久地开展。

(二)存在问题我区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存在资源短缺和浪费共存的现状。

1、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较低,分布不均衡。

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区已拥有一批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有72%的仪器设备购入时综合性能属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近82%的科研仪器运行状态良好,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较低,大中型企业科研仪器设备基本上为本企业内部封闭使用,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也只有部分单位对外提供有偿服务,共用设备重复购置的现象极为普遍,大多数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又缺少必要的大型仪器设备的支撑,仪器设备的分布不均衡。

2、科技文献资源不多,收藏量较少。

我区科技文献资源存量和更新能力在全国排名在最后几位,许多常用的文献资源缺乏。

由于经费紧张,多数文献单位对科技图书的收藏已经停止,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技信息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调,有限的经费重复交叉购置普遍。

在数字化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尽管几所高校进行了科技期刊数据库共建共享的有益尝试并取得很好的实效,多数单位建立虚拟科技文献资源、发展共享机制、满足用户需求的意识淡薄。

3、网络科技环境条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网络科技环境意识差,尚未形成基础的网络应用环境,很多科研人员没有通过网络途径获取科技资源信息的概念。

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和高等院校中,没有一个单位运用网络手段进行多媒体协同、科学实验、大规模科学计算、虚拟设计与制造等科研活动。

4、科技数据资源严重匮乏。

一些通用性、基础性、公益性的科技数据,由于缺少共享途径而无法获得,严重影响了我区科学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

现有自然科技资源规模小、无序、分散、低效,特别是保存利用水平很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