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背景和使命1.背景1.1国际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发展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都把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建设与合理配置,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建设一流的科技基础条件成为各国政府支持创新活动的优先选择。
归纳起来,其主要发展趋势如下。
1.1.1 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保障国家科技条件资源建设为保障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能力的建设,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一方面推动科技条件资源的共享共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共享节俭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加快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有效积累,并进行综合集成和组织管理,提升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国家战略部署以及相关发展规划和计划,通过政府有效调控,来保障国家科技条件能力。
1991年6月,美国政府正式发布“全球变化研究数据管理政策”,首次明确提出将“完全与开放”的数据共享政策作为国家科学数据共享的基本国策。
1993年,克林顿政府提出,政府要在促进科学数据共享过程中主动提供服务。
日本政府通过政策法规引导推动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并在2001年的科技白皮书中,把“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作为“科技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有计划、有重点地改进科研设施和条件。
1.1.2 不断加大对科技基础条件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近年来,发达国家都把加大投入,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作为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在世界范围内争夺研究人才、增强和保持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物质保证。
例如,日本在1998-2000年3年间,仅对国立研究所的设施设备改善金额就达到2722亿日元,文部科学省于2001年4月制定了“国立大学等设施紧急整备五年计划”,预计投入经费16000亿日元。
2004年2月,美国能源部公布了中长期战略计划,将“开发新设备(或设施)来推动科学新发现”列为重要计划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巴西、南非等国为了保证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国家利益,近年来也纷纷加大政府对科技基础条件的投入。
1.1.3 把信息技术作为资源共享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全球科技资源的挖掘、整合、共享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西方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来应对这一挑战。
例如,欧美等发达国家,安排了诸如e-Science之类的计划,力图把科学观测仪器系统、实验仪器系统、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联结为一体,实现资源共享与远程使用。
网络使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1.1.4 持续加强综合型研究实验基地建设许多重要的科技成果,无论是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发现还是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创新,都出自具有完善科技基础设施的多学科交叉综合型研究基地。
因此,各国政府不断加强大型综合型研究实验基地的建设。
欧洲综合性研究基地核子研究中心(CERN)拥有高能物理粒子研究基础设施,采用了多国共建共享的方式,通过实行理事会制度和对外开放等制度,吸引了世界众多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仅2002年,由CERN资助的外来科学研究人员就多达493人,此外还接纳非CERN资助的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包括来自成员国在内的科学家4451人,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研成果,并获得了多项诺贝尔奖,强化了欧盟作为科学实体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实力。
1.2国内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特征及问题分析1.2.1 国内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特征在我国,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逐渐形成规模,这不仅是近几十年来的科技条件工作的努力成果,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社会文明进步与科技发展成果的累积与沉淀。
1.2.1.1 资源组成比例和种类结构趋于合理,形成一定资源规模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在数量上和种类上已经初具规模,并具有较合理的组成比例和种类结构,对我国科技发展起着积极的基础支撑作用。
(1)支撑我国科技发展的仪器设备、大型科学设施和研究实验基地近年来有较快的发展根据2002年底的调查数据显示(见图1),我国共有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总数量12003台,原值总计约152.60亿元人民币。
比“八五”时期增长了近6倍。
并建成了8个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图1 全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按购置年度总量分布图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由科技部发动建设了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武汉、四川、长春和陕西等八个地区和城市大型仪器共用网,经过几年的发展,仪器利用率明显提高,为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发展、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比较满意的服务,同时为我们继续创建和发展大型仪器共用网提供了经验。
(2)建设了一批自然科技资源保存馆、库、园、圃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自然科技资源保存工作取得了极大的成绩。
在农业种质资源方面(见图2),建立了44家保藏库(圃)(长期库1个,副份库1个,中期库10个,圃32个),其中原地保存38个,异地保存28个,设施保存14个。
共收集和保存粮食类种质281916份,纤维类种质12963份,蔬菜类种质3100份,果树类种质17280份,油料类种质22103份,糖料类种质1300份,茶类种质2527份,桑类种质1757份,烟草类种质3600份,牧草类种质3000份。
图2 农作物种质资源单位地域分布图在林业种质资源方面,现已建成1757余处自然保护区,同时提供了天然微生物的保存场所。
在微生物菌种的设施保存方面,建立了25家保藏单位,保藏资源总量为2137个属、9413个种(群)、85,016株(各单位的保藏量累加,没有排除重复保藏情况),其中细菌46363株,真菌27050株,病毒2453株,藻类3403株,其他2081株。
在实验材料资源方面,我国实验动物(包括实验用动物)资源共有103品系,从生产量、使用量以及品系数量上看,最为常用的仍为小鼠、地鼠、大鼠、兔、豚鼠等常规实验动物,生产量达1080万只。
近年来我国微生物培养基及其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使用的进展速度较快,目前此类产品的生产厂商已有30多个,生产的微生物培养基品种达150多种,少数微生物培养基品种已接近国际水平。
(3)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存量有所增长,科技文献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我国科技图书文献藏量也有巨大提高。
根据2002年底的统计数据,全国694家文献馆藏机构的文献总量44353.9万册,学位论文拥有量达94.4万册,科技报告391万册,会议文献约64万件,计量类外文期刊90余种。
到2003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收藏了涉及68个国家及国际性专利组织的文献,收藏不同载体的一次专利文献67种,约4000万件;65种专利公报等二次专利文献及100多种检索工具。
在科技文献数据库建设方面,科技信息系统、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以及中科院系统图书文献机构共引进国内外5032个数据库,其中全文型的数据库最多,达到58.01%;其次是文摘型的数据库,大约占到引进数据的1/3;题录型及其他等形式的数据库比较少,共占8.8%;各单位也有一定数量的自建数据库,自建数据库共有1129个。
(4)行业部门公益性科学数据资源量不断增长我国科学数据库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截止到2002年底,我国资源环境领域、农业领域、人口与健康领域、基础科学和若干科学前沿领域、工程与技术领域等的科学数据库约有2500个(见表1、表2),总投资超过28亿元。
其中,资源环境领域数据库多由各个行业部门投资建设,数据总量达406TB,数据积累也较好,单库平均数据年限超过20年。
基础科学与若干前沿科学领域以中科院为主要建库部门,特别是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数据库个数和总量都最大,占该领域数据库的近90%。
但该领域的数据库多是通过各类科研项目获得数据建立的,数据库所属单位比较分散,多由研究室自行管理。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数据库多集中在中央大企业,但材料和生物领域的数据库主要集中在中科院。
表1 各科学数据领域数据库建设规模分布表表2 各领域数据库有效服务比例1.2.1.2 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东西部差距显著从资源的部门分布结构看,通过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教育部211工程的建设,中科院系统的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拥有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建设数量较多,质量也较好。
但在单一类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行业部委的资源特色十分明显。
比如,中科院在基础科学相关资源方面的基础雄厚,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等行业部委在各自业务领域中的资源都是最丰富的,质量也最高。
从资源隶属系统的分布结构看,中央属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拥有的资源明显优于地方属机构。
中央大型企业在大型科学仪器资源、科学数据和文献资源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从资源的地区分布结构看,基本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的趋势,且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很大,而中西部地区之间略有差异。
除了野外台站在西部地区分布最多外,其它各类科技资源都以东部地区为最多,东部地区资源占有率基本超过资源总量的一半以上。
中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最少。
在各地区内部,科技资源的发展也不平衡,东部地区以北京为最,上海、广东、江苏次之;中部地区的湖北、辽宁两省的科技资源比较齐全,数量和质量较好;西部地区的四川省科技资源建设情况不错,陕西次之。
1.2.1.3 我国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配置管理能力逐渐提高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主要以计划方式进行配置。
改革开放以后,资源配置的方式呈现出多种形式,总体上以国家投入为主,企业投入和社会上各类投入的比例也在逐渐加大。
其中,部门投入占了资源建设投入的绝大部分;其次是科研项目投入,如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等;还有部分是社会投资建设的和其它的投资渠道。
科技资源配置从计划配置逐渐过渡到市场配置,形成了既有计划机制作用,也有市场机制作用的特色资源配置管理,并且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配置机制也在逐渐完善,借助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管理能力将不断提高。
从资源管理集中程度看,我国绝大多数的科技资源管理集中度比较低,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少数资源的集中管理程度较高。
比如专利、计量、标准等特种文献的信息、实物集中度都很高。
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种质资源、林业领域数据库的信息集中由一个部门(如科技部)或单位进行管理和发布,实物则分散在一个系统下的若干单位中保存,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在11个部门,农业种植资源保藏体系包括44家保藏单位。
1.2.2 问题分析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支撑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体系构架基本形成。
但是,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尤其是一些前沿、交叉和新兴学科等领域的科技条件与国际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在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严重问题,突出表现在:(1) 投入不足,基础较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