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构想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构想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构想科学技术部二○○二年六月八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创新活动的物质和信息保障,是科技创新成果产生和转移的基础,是科技人才成长的摇篮,主要包括:大型科技设施与基地、科技基础数据中心、生物种质资源及标本、科技文献资源、网络科技信息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以及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具有高投入、不可间断、社会共享性和公益性等特点。

它的建设是一个持续和长期积累的过程,是政府促进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重要性与紧迫性(一)重要性1.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不仅对于当代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更利于知识财富和科技资产存量和新增量的不断累积,这种积累必定会对我们国家未来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和地位产生深远的影响。

没有强大的科技支撑,就没有国家安全可言。

完备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国家科技、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

2.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的基本保障。

科技创新活动是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基础上进行的。

原始创新无所不在。

完善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能够为所有的创新者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能够为科学家和科研项目始终立足于世界科技前沿提供支撑;可有效降低创新风险、减少创新成本;将有力地促进“人才、专利、技术标准”等重大科技战略的实施。

3.是科技成果产生的沃土,科技人才聚集和成长的摇篮。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人才竞争是未来国际竞争的焦点。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不仅提供了科技创新成果产生和转移的土壤,也为人才辈出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从根本上增强我们在人才资源方面的竞争力,实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良性循环。

4.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迫切需求。

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可以与公益类科研院所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确立公益类科研院所的定位;同时,对转制为企业的开发类院所中原有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起到保护、抢救和促进发展的作用。

(二)紧迫性1.是政府职能转变和加入WTO的客观要求。

在加入WTO的形势下,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是政府职能转变中的首要任务。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共享性等显著特征。

其建设和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稳定性、连续性等特点,政府责无旁贷。

2.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财政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极大地改善了我国的基础设施状况,为未来的经济增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同样重要。

从着眼于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持久增长的角度出发,国家财政投资重点应积极转向以支持科技创新和新知识运用为目的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增加科技基础条件的投资力度,提高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整体水平,促进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也为实现国家财政投入的良性循环提供保证。

二、现状与问题(一)国外现状和发展趋势1.美国政府历来重视科技基础条件的建设。

如:建成了由卫星和地面观测网组成的地震和气象监测系统、国家数字图书馆、硅谷科技园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美国科技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形势的发展,美国政府又在科学数据方面实行“国有科学数据完全与开放共享国策”,利用政府财政支持数据中心群的建设,利用法律手段保障其信息畅通。

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在数据共享政策实施的十年间,美国平均年经济增长率后五年比前五年增长了1.1%,其中0.5%是由于数据和信息的流通和应用所产生的,足见资源整合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之巨大。

2.日本从80年代中期开始意识到科研基础条件对科技振兴的重要作用,逐步加大对科技基础条件的投入。

2001年的科学技术白皮书,把“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作为“科技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有计划有重点地改进科研设施和科研条件。

近年来,日本政府通过国会特别拨款以及补助预算等方式,大规模地投资改善国立研究机构的设施和设备。

从1998—2000年三年间,仅对国立研究所的设施设备改善预算额就达到2722亿日元。

3.构筑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已成为英国政府最具优先权的任务之一。

英国政府于2001年发表的白皮书中,以自我批评的态度对政府20年来疏忽了“需要世界级的设施为我们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做世界级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持”这一点进行了深刻检讨。

指出:政府应当提供新一代科技基础设施作为平台,让企业界、社区、大学等满怀信心地把握新机会。

目前,构筑这一平台已成为英国政府最具优先权的任务之一。

除了已投入7.5亿英磅以改善英国大学的研究基础设施外,2002—2004年英国政府还将投入10亿英磅用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二)国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如:积累了一些重点领域的常规科学数据、资料和信息;建立了地震、环境、气象、病虫害、疫情等部分区域性的观测与监测网络;收集整理了一定数量的生物种源、化石标本和矿物标本;建设了一批科技图书馆和信息中心;拥有了一批大科学基础设施等。

在科技基础条件的资源整合方面,也进行了初步探索,推动了大型科学仪器和科技图书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设立了“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将科学基础数据、种质资源、科技基础标准等工作作为支持重点。

2.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布局,资源分散、零散;管理方式落后,条块分割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利用效率低,共享机制有待完善;投入严重不足,造成相当一部分资源严重短缺,战略性科技研究受制于人;重有形资源,轻无形资源,束缚了知识的快速传播和利用,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瓶颈,科技界反应强烈。

有专家尖锐指出:在我国知识的产生和管理当中,“小农经济”的思想意识严重,造成知识信息的分散、滞留或外流,给国家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当前,世界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全球科技资源的挖掘、整合、利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以大型先进科技基础设施的共享和海量信息的通畅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和特征。

我们要抓住机遇,突破观念、体制、资源、技术上的束缚和障碍,将我们中华民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生产的知识、获得的自然资源进行汇集及升华,将多年来形成的科技基础设施资源进行整合及提高,采用共享的机制推动科技资源的社会化,使之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基于以上背景,结合科技基础条件工作的特点,在我国已实施的科研条件建设和科技基础性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加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设想。

三、目标和主要任务(一)目标1.近期目标。

完成整体框架设计,制定适应我国科技活动特点、与国际规范接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共建共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国家财政目前用于科技基础条件工作的各专项资金投入渠道进行重组;完成对现行体制下隶属于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以及由个别科学家掌握着的各类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整合;到“十五”末期,初步建成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服务于科技基础条件工作自身的人才队伍、投入渠道、法律法规等保障体系。

2.中长期目标。

经过10—15年的努力、到2015年前后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及其运行和共享机制,基本满足我国的科研活动、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需求。

建立国家各级财政用于支持科技基础条件工作专项资金渠道。

建设一批对创造有利于出一流人才、一流成果的科研环境起关键和制约作用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重点工程;形成完善的服务于科技基础条件工作自身的人才队伍、投入渠道、法律法规等保障体系,实现科技基础条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任务针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对相同或者不同的科技条件资源进行连续的采集、加工、整合和完善,实现系统集成“1+1>2”的倍增效应,通过现代化手段,为科技创新和发展提供迅捷、先进的服务,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基本任务。

1.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和竞争力的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与基地。

根据国家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战略的需要,对现有设施与基地进行整合、重组,重点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和竞争力的创新性设施与基地、填补重要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的设施与基地空白;加大经费支持力度,调整经费支持方式,建立共建共享、流动开放机制,形成有利于原始性创新、有利于系统集成的良好环境。

2.实施国家科技基础数据共享工程。

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实现国家科技基础数据的连续采集、有效汇交和良性更新。

从国家层面上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制定科学数据共享政策法规,建立组织管理体系。

建设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国家科技基础数据共享网络体系。

重点建设国家气象、地震、国土资源、水利、测绘、海洋、环境、数理化、天文、材料、生命等近百个国家科技基础数据中心。

3.加大对自然科技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自然科技资源。

建立数百个国家科技实物标本场馆及种质资源库群,加大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实现自然科技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增加动植物、微生物、人种遗传、地质矿产和珍贵文物资源与标本收集入库的数量。

扩建、新建相关的资源库、基因库。

重点支持与获取国家自然科技资源相关的研究工作。

4.继续推进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完善科技期刊体系。

利用先进技术和手段,继续推进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重点建成国家科技报告、成果、专利、科技图书、科技期刊与国家技术标准、方法、工艺等大型数据信息库,基本满足我国科技发展对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

将国家科技文献中心建成国际知名、国内权威的科技文献收藏与服务中心。

完善我国科技期刊管理体系,集中力量扶持和培育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核心学术期刊,提高国际知名度。

5.整合科技信息网络资源。

对科技信息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建设一批专业性科技信息网站,构建具有统一查询平台的、跨部门、跨地区的中国科技信息网。

创建网络虚拟科研环境,为科学家提供先进的网络服务手段。

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类中介与咨询信息网站的建设,为全社会提供一体化服务。

6.培育中介机构,重点支持科技成果的孵化与再创新。

强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创业的环境建设,加强科技创业园、各种类型的企业孵化器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建设,促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

四、保障措施1.推进立法工作,营造法制环境。

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有利于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通过立法和制度规范,使以国家投资为主形成的科技资源最大限度地开放,带动国有、非国有、增量和存量科技资源在全社会范围的共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