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同行—随班就读学生教育案例
一、背景情况:
李雪莲,女,出生于1998年4月,籍贯:甘肃榆中,现为榆中县清水驿初级中学九年级(4)班随班就读学生。
该生为多重残疾人,经兰州市残联鉴定为语言、肢体三级残疾,语言表达能力差,存在语言障碍,话语含糊不清,行走不便,书写困难,体力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
(一)心理及智力情况:
该生性格并不内向,能与同学接触,但其上课时能够听讲,但是无法做笔记,作业无法完成,因而产生自卑感,逐渐失去了自信心。
同时,该生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记忆力差,理解和反映迟缓。
(二)适应性行为:
生活上能基本能自理,能做简单家务,无法学习广播操,动作做不上。
在校期间打水打饭能够完成,因行走不便,导致很多困难。
(三)家庭背景情况
该生家中有父亲、母亲和一个妹妹。
现在父母都在家务农,父亲偶尔外出打工,家庭居住环境较差。
父母无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
(四)学习能力分析:
语文方面:读生语言能力差,根本无法准确朗读。
就是回答也表达不清自己的意思。
考试时考卷上的选择题能够全部完成,态度还是比较认真。
数学方面:理解能力也比其他同学慢很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反映越来越慢。
做题目就乱做一通。
考试时考卷上的选择题能够全部完成,态度还是比较认真。
英语方面:单词无法背诵和书写,基础的内容也无法掌握,考试时考卷上的选择题能够全部完成,态度还是比较认真。
劳动技能方面:能够进行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收拾课桌等。
二、矫正目标和措施:
根据该生有自卑感,没有自信心,记忆力差,语言能力、计算能力、理解能力、劳动技能方面远低于正常儿童,行动迟缓等特点,确定矫正目标为:
(一)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训练,如自信心,注意力,学习习惯等,尽可能的使其能正常参加学习。
(二)有计划地开发其智力因素。
如感知能力、记忆力、计算能力、理解力、语言能力等。
数学:要求能做最简单的计算题。
语文:要求能简单地读通课文,能回答简单问题,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三)进行行为能力、生活能力、劳动能力训练,在劳动技能的培养中,使其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产生与同伴合作交往的欲望,从而培养其语言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使其将来能基本适应社会。
为了达到以上三个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一)消除自卑,树立自信,自然融入班集体之中。
在近一年来,班级学生开展了“一帮一”的活动,我特意安排了一位学习成绩等各方面都较好的班干部来帮助她。
在课堂教学中,我也会准备一些最基础的习题,只要她能够写上就行,而且大多数是选择题,因为需要书写的题目她是没有办法书写的。
通过这种方式让她知道自己也能学会解题,增强其自信心。
同时,我安排班上的两位女生在她上厕所、打水打饭的时候对她进行帮助。
除此之外,我觉得家访也很重要,她父母亲在这学期为了方便照顾她在学校附近租住民房,而且她父亲和我是本村,比较熟悉,交流不存在障碍,在几次的家访过程中,我都对她的父亲提出,安排孩子在家里做一些事情,通过锻炼,慢慢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增强有意注意,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进行读书训练,能够简单地比较流利地读课文,算好每目的还在锻炼她他的注意力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有计划地发展其智力因素。
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关键在于“随”。
随就不是齐步走,一刀切。
要让其按着自然规律,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当然也不是任其自由发展,不能忽视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要让其能随进班集体,随上班集体,最终使其能在自己的水平基础上与同学同步发展。
三、小结
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关键是一个“爱”字。
像李雪莲这样的多重残疾人,如果不关注,放弃的话她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会丧失。
让随班就读儿童具有一定的生存和生活能力,让他们在符合他们认知能力的条件下获得进步是随班就读工作的核心。
只要教师为她提供学习条件、机会、环境和恰到好处的帮助,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他们就一定会随着自己的伙伴,按着自己的方式、速度和特点去学习和成长。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需要,为他们提供融洽、友爱的学习氛围,采用符合其认知特点的教学方
法,配合耐心的个别辅导,有的放矢,有针对地发展随班就读学生的认知领域,随班就读学生也一定能像正常学生一样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