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障碍的护理 (1)
三环类抗抑郁药
不良反应及处理:
• 心血管副作用:α肾上腺素能受体 的阻断可产生直立性低血压,心动 过速,头晕。可致QT间期延长(奎 尼丁样作用)诱发心律失常,可引 起P-R间期和QRS时间延长。
三环类抗抑郁药
不良反应及处理: • 性方面的副作用:阳痿、射精障碍、 性兴趣和性快感降低。 • 体重增加:可能与组胺受体阻断相关。 • 变态反应:皮疹,粒细胞缺乏一旦发 生立即停药。
病程和预后
多数预后较好,15%~20%的患者可 慢性化。预后与反复发作、慢性化病史、 阳性家族史、病前适应不良、合并躯体 疾病、缺乏社会支持和治疗不恰当等有 关。
治
疗
躁狂发作的治疗
• 药物治疗:以心境稳定剂为主,包括锂
盐、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或使用二代抗 精神病药及其他抗癫痫药。
• 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治疗:极度兴奋
• 睡眠脑电图:抑郁患者总睡眠时间 减少,觉醒次数增多,快眼动睡眠 潜伏期缩短。
神经影像改变
抑郁患者海马、额叶皮质、杏 仁核、纹状体等脑区萎缩;左额叶 及左前扣带回局部脑血流量降低。 应激所致抑郁动物模型显示海 马神经元萎缩以及海马神经再生受 损,抗抑郁药可以逆转该种病理改 变。
心理社会因素
• 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心境障碍,尤 其是抑郁关系密切。 • 经济状况差。
37
三环类抗抑郁药
作用机制:阻断了去甲肾上腺素(NE) 能和5-羟色胺(5-HT)能神经末梢 对NE和5-HT的再摄取,以增加突触 间隙单胺类递质的浓度,长期用药 后则可以降低受体的敏感性(下调 作用)。
三环类抗抑郁药
用法和剂量:小剂量开始,1~2周的
时间逐渐加到最大有效剂量。抗抑 郁疗效要在用药2~4周后出现。半 衰期长,可顿服,睡前给药。
• 重者可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 对社会功能影响较重。 • 间歇性病程,常反复发作。
流行病学
• 1982年,0.76‰ ,0.37‰ 。 • 1992年,0.83‰ ,0.52‰ 。
• 西方:20‰~250‰ 。
• WHO:抑郁第5位,双相障碍第18位 • 我国:抑郁第2位,双相障碍第12位。
病因与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 家系研究:早期遗传现象 • 双生子与寄养子研究: • 分子遗传学研究:多基因遗传模 式
神经生化素
• 5-HT假说:5-HT功能活动降低与抑
郁有关,增高与躁狂有关。
阻滞5-HT回收的药物、抑制5HT降解的药物、5-HT的前体色氨酸 可抗抑郁;5-HT耗竭剂可导致抑郁。 脑脊液5-HT的代谢产物含量越低, 抑郁越重。
三环类抗抑郁药
不良反应及处理: • 过量中毒:昏迷、癫痫发作、心律失 常三联征,高热、低血压、肠麻痹、 瞳孔扩大、呼吸抑制、心跳骤停。处 理:毒扁豆碱每0.5~1个小时重复给 药1~2mg,洗胃,输液,控制癫痫发 作。
抑郁发作的治疗
全程治疗:
• 急性期治疗:控制症状,尽量达到临 床痊愈,一般2~4周起效,6~8周无 效可换药。
病例讨论
主诉:间歇性病史十七年,复发伴兴奋、话多、夜眠差5天 患者于1997年无明显原因出现兴奋话多言语内容夸大,爱花钱,好 打扮,精力旺盛,睡眠少,住宁安医院,诊断心境障碍---躁狂发作 ,予以碳酸锂等药物治疗,具体用药、剂量不详,7天后病情好转 出院,院外坚持服药治疗,社会功能良好,但病情多次复发,表现 同前,多次住宁安及我院治疗,诊断心境障碍——躁狂发作,具体 治疗不详,出院后均能坚持服药,社会功能良好。上周五同事送她 回家,在回家途中被劫,警察找其询问情况,患者便出现兴奋、话 多、四处打电话、说起话来难以打断、四处乱跑、不知去向、家人 无法照顾,于今日送入我院。
心境障碍
临床三科查房
心境障碍
概述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治疗
概
述
定义
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 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 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特征的 一组疾病。包括躁狂发作、抑郁 发作、双相情感障碍、复发性抑 郁障碍和持续性心境障碍等。
临床特征
• 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的、基 本的或原发的症状,常伴有相应 的认知和行为改变。
碳酸锂副作用
早期副作用:无力,手指震颤,恶心, 呕吐,多尿,口干。
后期副作用:多尿、烦渴、甲状腺肿 大,手指细震颤。 锂中毒先兆:呕吐,粗大震颤,抽动, 构音不清。
锂中毒及处理
中毒症状:共济失调、肌肉抽动、言 语不清、意识模糊,重者昏迷、死 亡。
抗癫痫药
丙戊酸钠:可与锂盐合用治疗难治性
患者,肝脏和胰腺疾病者慎用,孕 妇禁用。常见胃肠刺激、共济失调、 转氨酶升高,罕见中毒性肝炎和胰 腺炎。
• 思维奔逸:联想速度加快,严重者出现 音联和意联,注意随境转移。
• 活动增多:精力旺盛,爱接近异性,行 为轻率,自控力差。
躁狂发作
• 夸大观念及夸大妄想 • 睡眠需求减少
• 其他: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等。
抑郁发作
“三低”是重型抑郁发作的典 型症状,可伴躯体症状、自杀观念 和行为。发作至少持续2周,并不同 程度损害社会功能,可一生发作一
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
•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 • 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HPGH)
部分抑郁患者血浆皮质醇分泌 增多,昼夜节律改变,无晚间自发 抑制;重度抑郁患者脑脊液中CRH含 量增加。
脑电生理变化
• 脑电图:抑郁发作时多为低α频率, 躁狂发作时多为高α频率。
神经生化因素
• 去甲肾上腺素假说:NE功能活动
降低与抑郁有关,增高与躁狂有关。 阻滞NE回收的药物有抗抑郁作 用,酪氨酸羟化酶抑制剂可控制躁 狂发作,并可导致轻度抑郁或抑郁 恶化;抑郁患者中枢NE浓度降低。
神经生化因素
• 多巴胺假说:DA活性降低与抑郁相
关,增高与躁狂相关。
阻滞DA回收的药物、DA受体激 动剂、DA前体有抗抑郁的作用;阻 断DA受体的抗精神病药物可以治疗 躁狂;抑郁患者尿液中DA降解产物 高香草酸水平降低。
三环类抗抑郁药
不良反应及处理:
• 抗胆碱能副作用:口干、便秘、视 物模糊,严重者尿潴留、肠麻痹。 处理:原则上减少抗抑郁药物的剂 量,必要时加拟胆碱能药对抗副作 用。
三环类抗抑郁药
不良反应及处理:
• 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镇静,震颤, 诱发癫痫、药源性意识模糊或谵妄, 诱发睡前幻觉、精神病性症状及躁 狂。
躁动、锂盐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者可选用。 起效快,隔日一次,4~10次为一疗程。
躁狂发作的治疗
• 锂盐:首选,起效慢,2~3周起效。
急性期有效治疗剂量为1.0~2.0/日, 小剂量开始,3~5日至治疗量,分2~3 次口服,维持治疗剂量为0.5~1.5/日。 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急性期血药浓度 为0.6~1.2mmol/L,维持期为0.4~ 0.8mmol/L,不宜超过1.4mmol/L,老年 人不超1.0mmol/L。
•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能预防复发,
躁狂发作的治疗
• 抗精神病药物:急性躁狂患者治疗早
期可短期联用抗精神病药,常用药物有 氟哌啶醇、奥氮平、利培酮、氯氮平等。
• 苯二氮卓类药物:对不能耐受抗精神
病药的急性患者可使用该药,但不宜长 期使用。
躁狂发作的治疗
治疗流程:
急性治疗期:控制症状,缩短病程,达 到完全缓解,6~8周。 巩固治疗期:防止症状复燃,促使社会 功能恢复,3个月。 维持治疗期:防止复发,维持良好的社 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醒治疗(抗抑郁性睡眠剥夺)
适应证:主要为内源性抑郁症,但也可用于精神分裂症病人的 抑郁综合征。对于神经症性抑郁和反应性抑郁无明显效果。醒 治疗对重度抑郁、伴有生命活力症状及典型的日波动者效果更 好。 实施:醒治疗在夜间进行,可重复(在5-7天后)。治疗在后半 夜开始(1点半左右唤醒病人)往往比整夜不睡更有利。 夜间不睡比抑郁症病人事先想象的要容易,也比健康人容 易承受。夜间清醒期间可组织病人做一些活动。病人第二天的 活动安排应像往日一样,白天不应睡觉,夜间也不应睡眠过长。 效果:醒治疗后的第一个白天,症状平均减轻20%-35%(同治疗 的前一天相比)。这种简单、生理性、有效而无危险的治疗方 法被视为电痉挛治疗的替代性疗法。
次,也可反复发作。
抑郁发作
• • • • • 情绪低落:典型病例晨重晚轻。 兴趣缺乏 快感缺失 思维迟缓:思维联系速度缓慢。 运动性迟滞或激越:木僵或亚木僵。 激越患者表现紧张,烦躁不安,难 以自控,甚至出现攻击行为。 • 焦虑
抑郁发作
• 自罪自责:严重可达罪恶妄想。 • 自杀观念及行为:自杀是严重抑 郁的标志。 • 精神病性症状 • 躯体症状:睡眠障碍,食欲减退、 性欲减退、体重下降、乏力。
• 目前为混合性发作 • 目前为缓解状态
持续性心境障碍
环性心境障碍:主要特征是持续 性心境不稳定。心境波动与生活事 件无明显关系,波动幅度相对较小, 极少严重到轻躁狂或轻度抑郁,一 般开始于成年早期,呈慢性病程。
持续性心境障碍
恶劣心境:抑郁性神经症,一种 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 郁,从不出现躁狂。常伴焦虑、躯体 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但无明显的精神 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抑郁常 持续两年以上,期间无长时间完全缓 解,如有缓解,一般不超过2个月。始 于成年早期,持续数年,有时终生。 与生活事件和性格有关。
双相障碍
临床特点是反复(至少两 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的明 显改变,发作间期通常完全缓
解,典型表现是躁狂和抑郁交
替发作。
双相障碍
• 目前为轻躁狂 • 目前为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 • 目前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
• 目前为轻度或中度抑郁
• 目前为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
• 目前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
• 巩固期治疗:防止复燃,4~6个月。 • 维持期治疗: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