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
为什么会得躁狂抑郁症? 简答:脑内兴奋性递质—— 5-HT(5-羟色胺) NE(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低下——抑郁
亢进——躁狂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附:自杀观念和行为
• 抑郁症自杀率高,是正常20倍,约67% 的患者有自杀观念,10%-15%的患者有 自杀行为,重度抑郁约1/6死于自杀。
• 特殊的自杀: 1、扩大性自杀 (患者杀死亲人后再自杀) 2、曲线自杀
2.思维迟缓:
思维联想缓慢,反应迟钝,思考问题困难,自觉 “脑子不转了”,“像生了锈的机器”。临床 表现为主动性言语减少,语速减慢,回答问题 拖延很久,难以出口,思考问题吃力,不能胜 任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
6、仪表及躯体症状:
特殊的面部表情:面容憔悴、目光呆 滞、嘴角下挂、两眉紧皱、弯腰垂首、 动作少,甚至端坐半晌而姿势不变。食 欲减退、体重减轻、便秘、性欲减退、 阳痿或闭经。
(三)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指反复(至少2次)出现心境和 活动水平紊乱的发作,有时表现为情感高涨、 活动增多等躁狂症状,有时表现为情感低落、 活动减少等抑郁症状,发作间期基本缓解。
双相障碍混合发作:指躁狂和抑郁症状同 时存在,临床表现都很突出,如情感高涨而运 动减少,情感低落而思维奔逸,持续病期不短 于2周。
(四)持续性心境障碍
表现为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每次发作很 轻,没有或极少严重到躁狂或抑郁的程度,通常一次 发作要持续数年,有时甚至占据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 社会功能受损较轻。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3.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HPGH):抑郁症患者自身诱导睡 眠刺激的GH释放迟缓,对可乐定诱导GH分泌增加的反应变为迟 钝。提示抑郁症患者GH反应低于正常对照组。
神经免疫因素
免疫系统功能受影响,反之,由于免疫功能 低下,而导致内分泌功能改变,不能耐受各种应 激因素而出现情感障碍。
脑电生理变化
睡眠脑电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总睡眠 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增多;REM睡眠潜伏 期缩短,且抑郁程度越重,REM潜伏期越 短;REM睡眠密度增加。
2.双生子研究与寄养子研究: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 56.7%,双卵双生子为12.9%。患心境障碍寄养子, 亲生父母患病率为31%,养父母为12%。
3.遗传方式:目前多倾向于多基因遗传方式。
4.分子遗传学研究:Egeland(1987)认为双相障碍 的基因定位于11p15.5,Mendlewicz(1987)推测 其基因定位X染色体的q27区域上。但以上两说均有 待进一步证实。
三无:无望、无助、无用 三自:自罪、自责、自杀 三低:兴趣下降、情绪低 落、精力下降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神经生化改变
1.5-HT假说: 5-HT1A和5-HT 2A受体功能相互拮抗, 两者平衡才能使心境正常。抑郁症、躁狂症患者5-HT 受体功能不平衡而发病。 2.NE假说:β1受体和α受体功能相互拮抗。抑郁症、躁 狂症患者NE受体功能不平衡而发病。 3.DA假说:D1受体和D2受体功能相互拮抗。抑郁症、 躁狂症患者DA受体功能不平衡而发病。
心境障碍分类
• 既有躁狂又有抑郁发作者称为双相情感障碍 (曾称躁郁症)。
• 仅有躁狂或仅有抑郁发作者称为单相情感障碍 (躁狂症或抑郁症)。
流行病学调查
• 大多有周期发作特点,躁狂症以春末夏初 发病,抑郁多见秋冬季。
• 中国1993年在7个地区抽样调查:总患病 率0.083%;在精神疾病终生患病率高低 排序中位居第三。
3、意志活动减退 (1)兴趣减少或缺失 (2)精力缺乏 (3)抑郁性木僵(与紧张性木僵鉴别?)
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统称为精神运动迟滞
4、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在悲观失望、罪过 感、无价值感的基础上形成妄想,如罪 恶妄想、疾病妄想、被害妄想等;可有 感知觉障碍。对疾病缺乏自知力。
5、睡眠障碍: (1)入睡困难、睡眠浅和早醒 (2)晨重暮轻:早晨7-8点钟时情绪最低
【症状标准】 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并至少有下列3项(若
仅为易激惹,至少需4项): ①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 ②语量增多 ③思维奔逸、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的体验 ④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 ⑤精力充沛、活动增多、难以安静 ⑥鲁莽行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行为 等) ⑦睡眠需要减少 ⑧性欲亢进
【严重标准】 严重损害社会功能 或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病程标准】 ①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周 ②可存在某些分裂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标
准。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 缓解后,满足躁狂发作标准至少1周。
【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 排除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躁狂
(二)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 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症状中的4项:
准。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 解后,满足躁狂发作标准至少2周。
【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 排除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三)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
指反复(至少2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 紊乱的发作,有时表现为情感高涨、活动增 加等躁狂症状;有时表现为情感低落、活动 减少等抑郁症状,发作间期基本缓解持续病 程不短于2周。 ①本次发作符合上述某种发作的标准;
另外,也有人认为父母的养育方式也与子女成年后是 否容易患心境障碍有关。
应激性生活事件
配偶、子女或父母亡故,居丧者可增加抑郁症的 发病率。Paykel报道在经历一些可能危及生命的生活 事件后6个月内抑郁症发病危险增加6倍。
遗传因素
1.家系研究:心境障碍患者有家族史者为30%41.8%。心境障碍先证者亲属患病概率为一般人群的 10-30倍。
B.2次以上的复发,特别是近5年有2次发 作者应维持治疗,一般至少2-3年;
C.多次复发者,主张长期维持治疗
(2)抗抑郁药物治疗的药物选择 1)依据:
恶劣心境:抑郁心境持续或反复至少2年,正常心境很 少持续几周,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环性心境:轻躁狂和轻抑郁持续或反复交替发生至少2 年,特征为持续性的心境不稳定。
二、诊断标准(CCMD-Ⅲ)
➢症状标准 ➢严重程度诊断标准:社会功能
受损 ➢病程标准:>1W/2W ➢排除标准
(一)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
①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②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④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⑤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⑥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⑦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⑧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⑨性欲减退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 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病程标准】 ①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②可存在某些分裂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标
感染力,能引起周围人的共鸣。 (3)部分患者以易激惹的心境为主。
2、思维奔逸
(1)属于思维联想(思维形式)障碍 (2)表现为联想速度的明显加快
体现为思维敏捷、记忆增强、随境转移、 出现音联、意联和韵联
浮想联翩 语言增多 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 出口成章 一挥而就
3、活动增多(精神运动性兴奋)
(1)精力旺盛,不知疲倦。
第七章 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
心境障碍的定义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 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一般指情 感的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部分 病人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1896年,Kraepelin 首次将两组外表完 全相反而本质却相 同的躁狂症和抑郁 症归为一种疾病, 并将其命名为“躁 狂抑郁性精神病”。
• 性别:女性>男性。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心境障碍病因尚不清楚,与遗传因素、神经 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 大多数学者认为:遗传因素或性格特征起主 导作用,心理社会因素起促发作用,负性生 活事件起着“扳机”作用。
心理社会因素
童年经历
Bowlby认为亲子分离或存在分离的威胁,使儿童 成年后易患某些障碍。精神分析理论也认为,在童年期 因分离或死亡造成的母爱剥夺,在成人期易患抑郁症。
第一节 心境障碍的临床特点
一、临床症状
(一)躁狂发作基本临床表现是“三高”症状: 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意志活动增强。可
有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
(二)抑郁发作基本临床表现是“三低”症状: 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
(一)躁狂状态(mania)的临床症状
1、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必备症状 (1)患者主观体验愉快,自我感觉良好 (2)患者的内心体验和周围环境相协调,极富
(2)被动注意增强:做事虎头蛇尾,爱管闲事, 挑剔他人,好打抱不平。
(3)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的判断:做事缺乏 深思熟虑,挥霍无度、狂购乱买、随意馈送 他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