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

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


应激性生活事件
配偶、子女或父母亡故,居丧者可增加抑郁症的 发病率。Paykel报道在经历一些可能危及生命的生活 事件后6个月内抑郁症发病危险增加6倍。
认知理论与习得性无助
抑郁症以认知过程的歪曲为突出表现,产生了对 自我、未来和世界的消极看法。 另外,在抑郁症患者中,人们会发现类似于“习 得性无助”的状态。
6.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改善。

(二)抑郁症的护理目标
1.患者住院期间不伤害自己,恢复生活自理。 2.患者能用言语表达对于自我、过去和未来的正向观点,出院前 自我评价增强。 3.患者能够表达自我满足和寻求精神支持。 4.患者能愿意并适当的与他人交往。 5.患者摄入营养均衡的食物,体重未下降。 6.患者生活自理,不在他人帮助下行洗澡、洗涤、梳头、更衣等。
临床表现
躁狂发作
抑郁发作
躁郁症 名人展
★躁狂发作
典型症状:情绪高涨、思维活动加快和 意志行为增强(“三高症状”)。
情感高涨 思维奔逸 精神运动性兴奋 随境转移
夸大观念或夸大妄想
睡眠障碍
其他症状
★抑郁发作
典型症状:情绪低落、思维活动缓慢和意 向行为降低(“三低症状”)。
情感低落
思维迟缓 精神运动性抑制 消极观念和自杀行为 思维内容障碍 生物性症状 其他症状
睡眠障碍 晨重夜轻 食欲减退与体重降低 其他生物性症状
心境障碍的治疗与预后
一、躁狂发作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 1.锂盐 急性期600-2000mg/d,维持量500-1500mg/d 起效时间7-10天 血锂浓度:急性期0.8-1.2mmol/L,维持治疗0.40.8mmol/L
2.抗精神病药物
3.抗惊厥药
6.保证药物治疗的顺利实施
(二)抑郁发作的护理措施
1.加强饮食调理,保证营养供给
2.改善睡眠
3.改善抑郁情绪
4.防止暴力行为发生
5.做好日常生活护理
护理评价
1.患者是否造成自身或他人躯体或物品的损害。 2.患者是否学会控制和疏泄自己高涨或抑郁的心境。 3.患者是否维持营养、水分、排泄、休息和睡眠等方面的适当 生理功能。 4.患者睡眠是否改善,能在30分钟内入睡。在不服用药物的情 况下睡6-8小时。
(二)电抽搐治疗
二、抑郁发作的治疗
(一)抗抑郁剂 1.SSRIs 2.三环类及四环类抗抑郁药 3.MAOIs 4.其他新型抗抑郁药 (二)电抽搐治疗
6-10次为一疗程
(三)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婚姻治疗
三、预防复发
停药一年内复发率,单相为30%,双相40%。 锂盐可预防复发,预防躁狂发作更有效,可达 80%以上。 药物巩固时间多数认为4-6个月,两次以上发作 至少3-5年,甚至终生服药。
脑电生理变化
睡眠脑电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总睡 眠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增多;REM睡眠潜 伏期缩短,且抑郁程度越重,REM潜伏期 越短;REM睡眠密度增加。
童年经历
Bowlby认为亲子分离或存在分离的威胁,使儿童 成年后易患某些障碍。精神分析理论也认为,在童年 期因分离或死亡造成的母爱剥夺,在成人期易患抑郁 症。 另外,也有人认为父母的养育方式也与子女成年 后是否容易患心境障碍有关。
护理评估
1.生理评估:营养状况,食、性欲,睡眠情况
2.心理评估:情感与认知特点的评估
3.社会功能评估:社会功能,社会支持系统
护理诊断
(一)躁狂症的护理诊断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2.睡眠形态紊乱 3.便秘
4.思维过程障碍
5.感知改变 6.有暴力行为的危险,对他人 7.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二)抑郁症的护理诊断
5.患者情感症状是否逐步得到控制。
6.患者是否能认识和分析自己的病态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7.患者是否能恰当地与人交往。
7.患者在不服用药物时,每晚有6-8小时的睡眠时间,对睡眠有 自我满足。
护理措施
(一)躁狂发作的护理措施 1.为患者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是首要的护理措施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3.提供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及充足的饮水,以满足 患者的生理需求 4.引导患者朝建设性方向消耗过剩的精力
5.预防患者的暴力行为
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
★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又称情感性精 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是指各种原 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 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 感异常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 变,严重者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 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经治疗缓解后 或发作间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可 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1.睡眠形态紊乱 2.营养失调 3.便秘 4.自我形象紊乱,低自尊
5.焦虑
6.思维过程改变 7.个人应对无效 8.有外伤(自杀)的危险 9.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10.自我防护能力改变
护理目标
(一)躁狂症的护理目标 1.通过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能接受治疗和护理。 2.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患者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不发生伤害他 人或自伤的行为。 3.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等症状得到基本控制。 4.生活起居有规律,饮水充足,便秘缓解或消失,睡眠恢复正常。 5.患者过多的活动量减少,机体消耗与营养供给达到基本平衡。
2.双生子研究与寄养子研究: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 56.7%,双卵双生子为12.9%。患心境障碍寄养子,亲 生父母患病率为31%,养父母为12%。
3.遗传方式:目前多倾向于多基因遗传方式。 4.分子遗传学研究:Egeland(1987)认为双相障碍 的基因定位于11p15.5,Mendlewicz(1987)推测其 基因定位X染色体的q27区域上。但以上两说均有待进 一步证实。
1896年 Kraepelin首次 将两组外表完全 相反而本质却相 同的躁狂症和抑 郁症归为一种疾 病,并将其命名 为“躁狂抑郁性 精神病”。
病因
遗传因素
生物学因素
神经生化改变
神经内分泌异常
脑电生理变化 童年经历
心理社会因素 应激性生活事件
认知理论与习得性无助
遗传因素
1.家系研究:心境障碍患者有家族史者为30%-41.8%。 心境障碍先证者亲属患病概率为一般人群的10-30倍。
神经生化改变
2.NE假说:β1受体和α受体功能相互拮抗。抑郁症、躁狂症患 者NE受体功能不平衡而发病。
1.5-HT假说: 5-HT1A和5-HT 2A受体功能相互拮抗,两者平衡才 能使心境正常。抑郁症、躁狂症患者5-HT受体功能不平衡而发病。
3.DA假说:D1受体和D2受体功能相互拮抗。抑郁症、躁狂症患者 DA受体功能不平衡而发病。
4.第二信使平衡失调假说:cAMP和PI代谢异常。
5.褪黑素假说(季节性情感障碍):5-HT过多转化为褪黑素。
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
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抑郁症地塞米松 抑制试验阳性,提示其中枢NE功能低下,导致下丘脑脱 抑制,释放较多的CRF,进而使肾上腺皮质分泌更多皮 质醇。 2.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促甲状腺素释放 激素抑制试验阳性,这是重要的心境障碍的生物学指 标。有报道称10%的心境障碍患者可检测到抗甲状腺抗 体。这些都提示患者可能存在甲低。 3.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HPGH):抑郁症患者自身 诱导睡眠刺激的GH释放迟缓,对可乐定诱导GH分泌增加 的反应变为迟钝。提示抑郁症患者GH反应低于正常对照 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