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

2.肌小节: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兴奋—收缩耦联:是指以肌细胞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

4.内环境:为了区别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5.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

6.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入到动脉的血量。

7.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

8.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

9.氧离曲线:是表示PO2与血红蛋白结合O2量关系或PO2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10.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CO2与所消耗的O2的容积之比。

11.激素: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各种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调节作用,这种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12.本体感觉: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所产生的躯体各部相对位置和状态的感觉。

13.视野: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14.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15.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人体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16.乳酸阈: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

17.身体素质:通常人们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18.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运动过度而引发身体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是人体运动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19.“极点”:在进行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功能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运动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精神低落,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现象成为“极点”。

20.“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运动者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不久,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心率趋于平稳,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问答一、不同类型肌纤维的生理学及生物化学特征(一)生理学特征1.收缩速度: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

2.肌肉力量:快肌纤维肌肉力量较大,慢肌纤维肌肉力量较小。

3.疲劳:快肌纤维容易疲劳,慢肌纤维不易疲劳。

(二)生物化学特征(代谢特征)1.有氧能力:快肌纤维较低,慢肌纤维较高。

2.无氧能力:快肌纤维较高,慢肌纤维较低。

二、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1.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耐力训练可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速度、爆发力训练可引起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2.酶活性改变。

肌纤维对训练的适应还表现为肌肉中有关酶活性的有选择性增强。

在长跑运动员中,与氧化功能有密切关系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较高;短跑运动员则相反,乳酸脱氢酶和磷酸化酶活性较高。

三、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一)组成: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水分、化学物质、抗体和激素)(二)功能:1.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血液能维持水、渗透压、酸碱度和体温等的相对稳定。

2.运输。

血液把氧和营养物质运输到身体各处;同时又将全身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3.调节。

血液对体液调节和体温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4.防御和保护。

血液中白细胞对侵入人体的微生物和坏死组织有吞噬分解作用;血浆中含有抗体,能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血小板有加速凝血和止血作用,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四、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1.直接因素:①每搏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增加,心输出量也随之增加。

②心率。

在一定范围内,心输出量随着心率的加快而增加。

2.间接因素:①静脉回流量。

静脉回流量直接影响到每搏输出量,从而间接影响到心输出量。

②心肌收缩力。

心肌收缩力增强,心室余血量减少,每搏量也会增加,从而间接影响到心输出量。

五、运动中如何保持合理呼吸1.减小呼吸道阻力。

采用以口代鼻,或口鼻并用的呼吸。

2.提高肺泡通气效率。

增加呼吸频率和增加呼吸深度。

3.与技术动作相适应。

呼吸形式、呼吸时相和呼吸节奏与技术动作相配合。

4.合理运用憋气。

通常在完成最大静止用力的动作,需要憋气来配合。

六、结合运动实例,论述三个能源系统的代谢特点1.磷酸原系统:无氧代谢;功能速度极快;能源:GP;ATP生成很少;肌中贮量少,最大强度运动供能时间6-8秒;用于短跑或任何高功率、短时间运动。

实例:100米跑就是以磷酸原系统供能为主,是典型的速度性项目,要求快速高输出功率的供能,强度大,时间短,要求供能速度快,最大强度运动持续时间短。

2.酵解能系统:无氧代谢;供能速度快;能源:肌糖原;ATP生成有限;终产物乳酸可导致肌肉疲劳;用于30秒至2分钟的最大强度运动。

实例:800米跑就是以酵解能系统供能为主,持续时间2分钟左右,时间较短,供能速度快,强度大;在运动中或之后,会产生乳酸使肌肉疲劳酸痛。

3.氧化能系统:有氧代谢;供能速度慢;能源:糖、脂肪;没有导致疲劳的副产品;用于耐力或长时间运动。

实例:越野滑雪就是以氧化能系统供能的。

是有氧代谢,是长时间的耐力运动,需要糖和脂肪持续供能。

七、状态反射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1.状态反射是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

2.状态反射在完成某些运动技能时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短跑运动员起跑时,为防止身体过早直立,往往采用低头姿势。

在做体操的后手翻、空翻及跳马等动作时,若头部位置不正,就会使两臂用力不均衡,身体偏向一侧,常常导致动作失误或无法完成。

这些都是运用了状态反射的规律。

八、运动技能形成的泛化、分化、巩固阶段有什么特点,教师应如何教学1.泛化:特点:①感性认识。

②对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并不完全理解。

③大脑皮质细胞强烈兴奋,抑制尚未确立。

④兴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状态。

⑤动作表现为僵硬、不协调、费力。

如何教学:教师应该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生掌握动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不应过多强调动作细节,而应以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

2分化:特点:①对该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有了初步的理解。

②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

③分化抑制得到发展。

④动作表现为一些不协调和多余的动作也逐渐消除。

如何教学:教师应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细节,促进分化抑制得到进一步发展,使动作日趋精准。

3.巩固:特点:①运动条件反射系统已经巩固。

②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

③动作表现为动作准确、优美,某些环节的动作还可出现自动化,在环境条件变化时,动作技术也不易受破坏。

如何教学: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进一步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学习。

九、最大摄氧量影响因素主要决定于氧运输系统(中央机制)和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外周机制)。

1.肺的通气与换气功能。

是影响人体吸氧能力的因素之一。

肺功能的改善为运动时氧的供给提供了先决条件。

2.血液及循环系统运输氧气的能力。

血红蛋白含量及其载氧的能力、心脏的泵血供能及每搏输出量的大小都是影响最大摄氧量的重要因素。

3.肌组织利用氧能力。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有关,慢肌纤维摄氧和利用氧的能力较强。

4.其他因素(遗传、年龄、性别、运动训练)十、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有哪些?1.持续训练法。

指轻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且不间歇地进行训练的方法。

2.乳酸阈强度训练法。

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

3.间歇训练法。

完成的总工作量大,对心肺技能的影响大。

4.高原训练法。

能使血红蛋白数量及总血容量增加,并使呼吸和循环系统工作能力增强,从而使有氧能力得到提高。

十一、乳酸阈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乳酸阈较少受遗传因素影响,其可训练性较大。

乳酸阈值的提高是评定人体有氧能力增进更有意义的指标。

2.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的最佳强度,以其进行耐力训练,能有效地提高有氧工作能力。

十二、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1.发展ATP—CP供能能力的训练。

①最大速度或最大练习时间不超过10秒;②每次练习的休息间隙不能短于30秒;③成组练习后,组间的练习不能短于3-4分钟。

2.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

①最大乳酸训练。

练习强度和密度要大,间歇时间要短。

②乳酸耐受力训练。

乳酸耐受力一般可以通过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活性而获得。

十三、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1.“肌源性”因素。

①肌肉生理横断面积。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越大,力量也越大。

②肌纤维类型。

快肌纤维的收缩力明显大于慢肌纤维。

③肌肉收缩时的初长度。

肌肉的最适初长度稍长于肌肉在人体内的静息长度。

2.“神经源性”因素。

①中枢激活。

中枢激活水平越高,动员的肌纤维数目就越多,肌肉收缩力量也越大。

②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兴奋性高,发出的动作电位频率高,可使更多的兴奋性较低的运动单位也参与到兴奋收缩中来,从而使肌力增大。

③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中枢之间良好的协调配合将减少力量抵消和能量浪费,有利于发挥出更大大量。

3.其他因素。

①年龄和性别。

肌肉力量从出生后随年龄增加而发生自然增长,通常在20-30岁时达到最大,以后逐渐下降;男子肌肉力量大于女子。

②体重。

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而体重较轻的人可能具有较大的相对力量。

十四、判断疲劳的生理指标有哪些?1.测定肌力评价疲劳:骨骼肌力量测试、呼吸肌耐力测试。

2.测定神经系统和感觉机能判断疲劳:两点辨别阈、闪光融合频率、反应时、膝跳反射阈、血压体位反射。

3.用生物电评价疲劳:肌电图、心电图、脑电图。

4.主观感受判断疲劳。

5.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

6.判断疲劳的其他指标:肌肉强度、生化指标(如血尿素、血乳酸、尿蛋白等)和教育学观察等。

十五、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1.提高机体的调节能力2.提高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3.提高体温和代谢水平4.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5.提高机体的散热能力6.调整赛前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