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绪论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并掌握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教育学概念、教育学发展历史、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教育学的概念(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一)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1、它是一门要运用到自然科学知识的社会学科。

2、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萌芽阶段(古代社会)(一)主要教育思想简介:1、古代中国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2、古代西方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二)主要特点二、独立和成熟阶段(近代社会)(一)主要教育理论简介1、近代西方代表人物: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赫尔巴特、第斯多惠2、近代中国代表人物:张之洞、康有为、蔡元培(二)主要特点三、发展与繁荣阶段(现代社会)(一)主要教育理论简介1、现代西方代表人物:杜威、布鲁纳、根·舍因2、前苏联代表人物:马卡连柯、凯洛夫、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3、现代中国代表人物:杨贤江、陶行知、黄炎培(二)主要特点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一)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二)邓小平的教育思想(三)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及方法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一)有助于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二)有助于正确掌握教育的思想和技能,提高教育工作效率(三)有助于培养教育科研的兴趣与能力,促进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二、学习教育学的主要原则和方法(一)要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二)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三)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四)要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第一章教育的本质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教育的基本观点,掌握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熟悉教育与社会诸因素的关系及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

教学重点: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产生)(一)两种错误的观点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孟禄(二)教育的社会起源说代表人物:(德)马克思二、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历史形态1、原始社会的教育2、古代社会的教育3、现代社会的教育(二)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2、教育结构的多样化3、教育内容的科学化、现代化4、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5、教育的终身化、回归化6、教育方法的科学化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与社会一、教育与经济(一)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影响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目的、结构和内容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手段、方法及组织形式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科研水平及教育质量的高低(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3、教育对于实现生产和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4、教育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品质及消费倾向,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二、教育与政治(一)政治决定着教育的性质:1、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着人的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和德育的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的影响1、教育通过培养政治人才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2、教育通过传播政治思想、形成政治舆论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3、教育可促进政治民主化三、教育与文化(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2、文化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二)教育对文化的影响1、教育具有保存与传递文化的功能2、教育具有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第三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概念(一)生理方面的发展(二)心理方面的发展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因素的影响1、遗传因素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2、遗传因素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3、遗传因素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影响。

(二)环境因素的影响1、环境的概念2、环境的类型:(1)自然环境;(2)社会环境(三)教育因素的影响1、教育影响具有终身性(长效性)2、教育能对各类环境因素加以控制3、教育能对个体全面、系统的影响4、教育水平影响个体的行为习惯和个性特点。

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教育(一)生理发展规律与教育(二)心理发展规律与教育四、教育与人的社会性发展(一)个体社会化的概念(二)个体社会化的特点1、先天的可能性2、社会的强制性3、个体的能动性4、终身的持续性(三)个体社会化的内容1、基本生活技能的掌握2、社会规范的内化3、生活目标的确立4、社会角色的学习(四)教育对个体社会性的影响1、家庭教育的影响2、学校教育的影响3、社会教育的影响第二章教育目的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了解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认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性及具体措施。

教学重点:教育目的的意义,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意义一、概述(一)概念1、广义的教育目的2、狭义的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方针的关系二、教育目的的作用(一)控制作用(二)支配作用(三)指导作用第二节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一、上帝本位论(宗教本位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二、个人本位论(个人价值论,代表人物:卢梭)三、社会本位论(社会价值论,代表人物:孔德)四、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相统一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二、我国当代教育目的基本点(一)人的全面发展(二)人的个性发展(三)“劳动者”、“建设者”与“接班人”第四节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一、应试教育的成因及危害(一)应试教育的涵义及成因(二)应试教育的危害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1、素质教育概念2、素质教育要义3、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二)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1、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2、进行整体教育改革3、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4、改革考试和招生制度5、不断提高校长、教师的素质第三章教育制度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教育制度的概念和意义,了解我国近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沿革,以及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特点和国外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教学重点: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尤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一、教育制度的意义1、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2、教育制度的意义二、我国教育制度的沿革1、中国古代教育制度①学校教育制度②人才选拔制度③中国书院制度2、中国近代教育制度①壬寅癸卯学制②壬子癸丑学制③壬戍学制3、新中国的教育制度①新学制的萌芽②新学制的建立③新学制的发展和完善三、当前国外教育制度改革的动向1、重视学前教育,入学年龄提前。

2、重视天才儿童的教育。

3、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4、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并发展企业内部职业技术训练系统。

5、继续教育迅速发展。

四、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及其发展方向1、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2、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及其发展方向第四章教师与学生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师生关系的特点等。

教学重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师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一)教师概念(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二、教师的作用及地位(一)教师的作用1、教师对社会的作用2、教师对学生个人的作用(二)教师的地位1、衡量人的社会地位高低的标准2、国外教师地位简介3、我国教师地位概述三、教师劳动的特点(一)主体示范性(二)独特创造性(三)长期连续性(四)群体协作性四、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一)师德素养1、对教育事业的忠诚2、对教育对象的热爱3、对待同事的团结协作精神(二)知识素养1、过硬的专业知识2、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3、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三)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的能力2、组织教学的能力3、管理学生的能力4、人际交往的能力5、教育科研的能力第二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人(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三)学生是完整的人(四)学生是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的人二、学生集体与个人(一)学生集体与个人都是教育的对象(二)学生集体是教育的主体第三节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概念二、师生关系的分类(一)师生间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1、师生间的工作关系2、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二)师生间的组织关系和心理关系1、师生间的组织关系2、师生间的心理关系(三)师生间的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1、师生间的正式关系2、师生间的非正式关系第四节教师的威信一、教师威信的涵义及作用(一)教师威信的涵义(二)教师威信的作用二、教师威信的树立(一)尊重学生(二)严以律已(三)工作出色第五章教育内容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各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德育的意义,青少年犯罪问题,智育的意义,美育的意义和体育的意义等。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德育一、德育的意义(一)德育的概念理解德育的涵义:道德品质教育;政治观点教育;世界观教育(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三)德育的意义1、对社会的意义:(1)对物质文明建设的作用;(2)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2、对个人的意义:(1)成人的需要;(2)成才的需要。

3、青少年犯罪问题:(1)青少年犯罪的一般特点;(2)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3)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二、德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一)德育过程的特点1、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原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自身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中促进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三、德育的任务和内容1、德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2)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德育的内容:(1)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2)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3)爱国主义教育;(4)集体主义教育;(5)劳动教育;(6)民主与法制教育;(7)社会公德和良好心理素质教育。

第二节智育一、智育的意义(一)概念(二)意义1、就社会而言,它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条件2、对个体来说,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知识和智力基础二、智育的任务和内容1、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2、培养学生的技能(基本技能、专业技能)3、发展学生的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第三节体育一、体育的意义(一)体育的概念(二)体育的意义1、体育是个体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2、体育是国家建设和发展以及世界和平的需要二、体育任务(一)促进学生身体正常成长和发育,增强他们的体质(二)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并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三)可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三、体育内容(一)田径(二)体操(三)球类(四)武术(五)游泳(六)军事体育第四节美育与劳动技术教育一、美育(一)美育的意义1、美育的概念2、美育的意义(1)对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2)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