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2001001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课程学时:54 理论课学时:54学 分:2.5适用对象:2012级洛阳师范学院师范类本、专科学生一、课程简介教育学是研究如何教育人、培养人的学科,以人类特有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和教育个案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突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注重宏观内容和微观内容的内在联系,在对教育基本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加强了对教育实践层面的探究;充分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发展和现代人才素质的培养;课程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我校所有师范类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从培养中等学校教师出发,充分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加强为人之师的师德培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以及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学会从教育学科的视角分析、研究教育现象,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绪 论(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教育学的概念;了解教育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联系实际分析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历史发展;教育学的学科价值1.什么是教育学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3.教育学的学科意义4.学习教育学的方法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识记教育广义、狭义的概念;理解教育活动的特点;了解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历史形态特点第一节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1.教育的概念2.教育的本质属性第2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措施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1.原始的教育形态2.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3.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识记人的发展、遗传素质、环境等概念;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掌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及条件;分析教育如何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重点和难点: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各自作用;教育的主导作用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教育要适应年代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结合实际分析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对社会诸因素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2.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巨大影响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1.社会其他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2.教育对社会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第四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五节 教育与我国现代化建设1.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第四章 教育目的(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识记教育目的的概念;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及其社会制约性;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了解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分析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目的概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概念2.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2.全面发展的精神实质3.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的实现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识记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深刻理解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了解癸卯学制、壬戌学制和现行学制教学重点和难点:学制概念;世界学制的改革趋势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述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发展的趋势第二节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1.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2.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第六章 课程(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课程的基本概念、课程分类及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掌握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有关概念;了解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结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认识新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课程的概念;课程基本分类;新课程理念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理论1.课程的概念2.课程理论的历史概述3.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第二节 教学计划与课程标准1.教学计划2.课程标准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介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第七章 教学(上)(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识记教学的概念;了解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了解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史;深刻理解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几对矛盾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的基本概念;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1.教学的概念2.教学的意义3.教学的任务第二节 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1.赞科夫的教学过程理论2.布鲁纳的教学过程理论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规律1.教学过程的实质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3.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第八章 教学(中)(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教学中的几种原则;熟悉教学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原则的概念理解和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第一节 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教学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可接受性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第二节 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概述2.我国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第九章 教学(下)(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几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掌握班级授课制的概念及其优缺点;了解课的类型和结构;了解教学工作一般环节,掌握教师备课的方法与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掌握教学评价的概念,了解现行评价的种类和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班级授课制的概念;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3.课的类型和结构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二节 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的概念2.教学评价的意义3.教学评价的种类第十章 教师与学生(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教师劳动的特点和价值;掌握教师的基本素养;了解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分析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素养;学生的主体性内涵;如何重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一节 教师1.教师劳动的特点2.教师劳动的价值3.教师的素养4.教师的培养与提高第二节 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2.正确的学生观第三节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1.师生关系概述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第十一章 德育(上)(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识记德育的概念;了解德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理解分析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教学重点和难点:学校德育工作的意义;德育工作的复杂性;深刻理解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1.德育概念2.德育的功能第二节 德育的任务和内容1.德育的任务2.德育内容第十二章 德育(下)(7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德育过程的概念和实质;掌握知行统一、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结合等德育原则的内涵及贯彻要求,用所学原则分析实际德育案例;了解德育的主要途径;了解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行为训练等主要德育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德育过程的实质;德育原则的内涵及贯彻要求;用所学德育原则和方法分析实际德育案例;第一节 德育原则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2.疏导原则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第二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1.德育的途径2.德育的方法第十三章 班主任(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求,掌握班集体的概念,了解班集体的创建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方法;班集体建设第一节 班主任1.班主任概述2.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第二节 班集体1.班集体的概念2.班集体的教育功能3.班集体的组建及方法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学时时章节五、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为考试,成绩构成分为期末闭卷考试占80%,平时成绩(含讨论,作业,出勤)占20%六、推荐使用教材1.《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6版。
2.《教育概论》,叶澜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版。
3.《教育原理》,陈桂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