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001001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
课程学时:36 理论课学时:36
学分:2.5
适用对象:洛阳师范学院师范类本、专科学生
一、课程简介
教育学是研究如何教育人、培养人的学科,以人类特有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和教育个案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突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注重宏观内容和微观内容的内在联系,在对教育基本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加强了对教育实践层面的探究;充分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发展和现代人才素质的培养;课程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我校所有师范类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从培养中等学校教师出发,充分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加强为人之师的师德培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以及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学会从教育学科的视角分析、研究教育现象,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识记教育广义、狭义的概念;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特点;掌握教育学的概念;了解教育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联系实际分析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形态;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历史发展与科学价值。
第一节教育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产生
2.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的本质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本质属性
3.教育的要素
第三节教育的基本形态
1.家庭教育
2.社会教育
3.学校教育
第四节教育学
1.什么是教育学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教育学的学科意义
4.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结合实际分析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对社会诸因素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4.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巨大影响
第二节教育与文化、科技的关系
1.文化、科技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识记人的发展、遗传素质、环境等概念;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掌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及条件;分析教育如何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各自作用;教育的主导作用
第一节人的发展含义与特点
1.人的发展中的含义
2.人的发展中的特点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
1. 中学生生理特征
2. 中学生心理特点
第四章教育目的与学校制度概述(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识记教育目的的概念;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及其社会制约性;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了解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分析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识记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深刻理解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了解癸卯学制、壬戌学制和现行学制。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目的概念与相关概念辨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制概念;世界学制的改革趋势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概念
2.教育目的与相关概念辨析
3.教育目的的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观
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2.内容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2.全面发展的精神实质
3.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的实现
第四节学校教育制度的概述
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发展的趋势
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教师劳动的特点和价值;掌握教师的基本素养;了解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分析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素养;学生的主体性内涵;如何重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一节教师
1.教师的概念
2.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形象
3.现代教师的素养
4.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节学生
1.学生的概述
2.学生观的类型与特点
第三节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1.师生关系概述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第六章课程(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课程的基本概念、课程分类及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掌握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有关概念;了解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结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认识新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课程的概念;课程基本分类;新课程理念
第一节课程概述
1.课程的概念
2.课程理论的历史概述
3.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第二节课程实施
1.教学计划
2.课程标准
第三节新课程理念与标准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第七章教学(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识记教学的概念;了解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了解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史;掌握教学中的几种原则;熟悉教学方法;了解几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掌握班级授课制的概念及其优缺点;了解教学工作一般环节,掌握教师备课的方法与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的基本概念;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教学原则的概念理解和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班级授课制的概念。
第一节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2.教学的意义
3.教学的任务
第二节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2. 教学过程的本质
3.教学过程中的规律
4. 教学过程的环节
第三节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直观性教学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可接受性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第四节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概述
2.我国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
第五节教学组织与实施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3.课的类型和结构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六节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与趋势
第八章德育(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识记德育的概念;理解德育过程的概念和实质;用所学原则分析实际德育案例;了解德育的主要途径与主要德育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德育原则的内涵及贯彻要求;德育过程的实质;用所学德育原则和方法分析实际德育案例。
第一节品德及其心理结构
1.品德概念
2.品德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德育的概念和任务
1.德育的概念与功能
2.德育任务和内容
第三节德育过程与原则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2.疏导原则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第四节德育途径和方法
1.德育的途径
2.德育的方法
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五、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为考试,成绩构成分为期末闭卷考试占80%,平时成绩(含讨论,作业,出勤)占20%
六、推荐使用教材
1. 《现代教育基础》,陈玉祥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版。
2.《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6版。
3.《教育概论》,叶澜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版。
4.《教育原理》,陈桂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5.《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制订人:张晓凤
审核人:郭颖
修订日期: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