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面价值是指某科目(通常是资产类科目)的账面余额减去相关备抵项目后的净额。
如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减去相应的坏账准备后的净额为账面价值。
负债的账面价值一般是账面余额,但有些科目是有备抵科目的,如长期应付款的备抵科目是未确认融资费用,债权的备抵科目是坏账准备,账面价值就是账面余额减掉备抵科目余额。
计税基础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后,资产或负债在计算以后期间应纳税所得额时,根据税法规定还可以再抵扣或应纳税的剩余金额。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即该项资产在未来使用或最终处置时,允许作为成本或费用于税前列支的金额。
某一资产资产负债表日的计税基础=成本-以前期间已税前列支的金额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负债的计税基础= 负债的账面价值-未来期间税法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 负债的账面价值中未来不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
负债的计税基础就是站在税法的角度看未来税前可不可以抵扣。
如果可以抵扣就是没有负债,负债的计税基础就是0。
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差异举例:
(一)固定资产
以各种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确认时入账价值基本上是被税法认可的,即取得时其账面价值一般等于计税基础。
固定资产在持有期间进行后续计量时,会计上的基本计量模式是“成本-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会计与税收处理的差异主要来自于:
1.折旧方法、折旧年限产生的差异
2.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产生的差异
账面价值=实际成本-会计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计税基础=实际成本-税收累计折旧
某项固定资产原价是100万,按照5年计提折旧;税法按照10年计提折旧。
第一年年末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就是80万,计税基础为90万。
(二)无形资产
除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以外,以其他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初始确认时其入账价值与税法规定的成本之间一般不存在差异。
无形资产在后续计量时,会计与税收的差异主
要产生于对无形资产是否需要摊销及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账面价值=实际成本-会计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但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实际成本-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计税基础=实际成本-税收累计摊销
对于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有关研究开发支出区分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以后发生的支出应当资本化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税法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三)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其于某一会计期末的账面价值为该时点的公允价值。
税法规定,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按照该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市价的波动在计税时不予考虑,有关金融资产在某一会计期末的计税基础为其取得成本。
某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成本为100万,年末公允价值为120万,则该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为120万,计税基础为历史成本100万。
(四)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时,会计准则规定可以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成本模式,采用该种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确定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相同;另一种是在符合规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其计税基础的确定类似于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五)其他资产
其他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
减值准备在税法上一概不予承认。
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差异举例:
预提产品质量保证费用,预提的时候:
借:销售费用
贷:预计负债
负债的账面价值就是分录里的金额,而税法规定按收付实现制予以征税,未来实际发生产品质量问题的时候才可以计入费用,在税前抵扣,也就是说负债的计税基础是0。
账面金额为100的预收房地产业务收入,账面价值为100,而相关收入按收付实现制予以征税已经完税,未来结转时可以抵扣应税利润为100,计税基础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