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教育原理的学科性质: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理论学科。

从研究领域看是研究教育活动的领域;从研究内容看介于普通教育学应用学科与形而上学层次之间;研究方法上更多的从宏观,整体上研究问题,力争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过渡。

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应用性为主,兼顾其基础性。

高教研究对象:透过诸多高等教育现象表现出来的特殊矛盾与发展规律。

教育遵循两大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

高教的特殊矛盾和基本规律是高教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和高教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两规律反应在两关系上,构成要素:高教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两大研究轨道:注重高教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更加重视高教应用性研究。

高教发展历史:春秋,官学衰私学现,学术活跃;汉设太学,封建教育制度建立;东汉-鸿都门学,世界第一所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科举隋朝建立唐发展;宋现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提举学事司。

宋书院是私学演进的形式后官学化。

高校职能: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技术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直接的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职能之一。

研究教育理论的意义:学研他可以使我们认清教育现象的本质;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

/树立正确高教理念,提高教师素质,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本质四观点: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志说、本质规定说。

本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概念:广义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质和人的体质的活动。

狭义的即学校教育。

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措施)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相互独立,相互制约,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遵循既定的教育目的,运用教育影响,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

促进受的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目的。

起源: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人和动物都有;心理起源说(孟禄)原始社会儿童对成年人的模仿;劳动起源说:历史阶段:原始状态简单;农业社会阶级性与劳动分离;工业社会现代学校,又与劳动结合;信息社会变革国际化本土化终身化全民化。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制约性:社会生产力水平(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

人才培养的规格教育结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领导权,教育目的,受教育的权力)人口因素(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地域分布)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优先发展:教育在建设现代社会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决定了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

教育现代化理论内涵: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历史过程;对一个国家教育水平达到较高水平的概括;教育系统全面性,整体性转换运动;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主要内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师队伍,教育管理现代化。

基本特征:教育民主化,终身化,开放化,信息化,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塑造人的现代素质(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增』高教的社会功能高教具有把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作用,德柏林大学提出教育与科研统一的原则。

高教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是通过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和合格的公民参加政治活动实现的。

高教文化功能:保存与传递文化;传播与交流文化;筛选与净化文化;更新与创造文化的功能。

高教相对独立性:高教发展的历史继承性(由高教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高教思想的相对独立性、民族文化历史继承性决定);高教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方向,结构,发展需要可能性上,水平上[教育先行:高教发展水平可能超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了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先行理论风靡一时,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

高教由于与人才市场,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最为直接,所以发展最快,但人们对高教在促社经发展的作用过于乐观,期望过高,实际教育与社会经济是两个并行的系统,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他们遵循不同的发展规律,以致于有些国家高教发展规划难以落到实处,导致大研失业和就业不足。

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我国向高教强国进军的序幕。

-一个时期国家一个限制,超过了,教育费用的负担可能破坏经济平衡])高教发展的先导性(在教育系统中的先导作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赫斯柏-学习做事,学习做人;赫钦斯-完人;雅斯贝尔斯-全人])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个体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个体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特别是个体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身体发展包括机体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发展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

身心发展是统一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身尤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心理发展。

生的发展也要受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影响。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遗传是身心发展前提,成熟度制约身心发展过程,遗传差异对人有影响,遗传素质可塑性,作用不能夸大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可能,有积消之分,作用不夸大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高度组织性。

可以激发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潜能,能对各种环境加以控制和利用。

个体因素的核心是人生态度和价值理想。

个体能动性作用:选择性,自觉性,创造性,整体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心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机械到有意识记忆),阶段性,不均衡性(不同年龄段,俩发育高峰,不同方面如生理心理,因此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发展最佳期),个别差异性(不同人,不同方面),互补性(盲人耳灵)内发论:身心发展的力量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孟子亚里士多德,彪勒,弗洛伊德,威尔逊外烁论:由外在力量决定,强调教育的力量。

荀子,约翰.洛克,华生(一打人塑成总统和小偷)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发展由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践主体人的本质属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统一,受动性和能动性,共性和个性,主体性和客体性。

教育主导的条件:不断完善提高学校教育的办学条件;了解研究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协调其他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主导的过程:确定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是实现其发展的现实基础;不断向学生提出恰当合理具体的要求,是实现学生持续发展的起点;受能够不断将教育者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和行为;理解掌握教育教学内容,实现由知向智的转化。

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盼,狭义指教育活动所要实现的预期结果或达到的标准,是一定社会或统治阶级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两部分组成: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以及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作用体现在:导向、选择、激励、评价、调控作用。

高教目的的特征:制定主体的多元性;文化价值的差异性;培养规格的多样性,人才素质的创新性;目标设计的时代性。

个人本位论: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教育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大发展社会本位论:孔德,涂尔干,人的存在依于社会教育无目的论: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方针:根据一定社会和时代的要求,由国家或统治阶级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或教育工作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95年《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目标:依据教育目的,根据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性质和培养任务确定的对培养人的具体的质量规格。

多层目标结构体系:高教目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更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类型:其作用的特点:价值性和操作性;要求的特点:终极性和发展性;被重视程度:正式和非正式决策。

结构:内外部目的(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应然(全面发展)实然目的(应试教育);抽象具体目的;工具理性(专业知识技能)价值理性目的(完人)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核心是人体力和脑力的统一发展,同时也包括道德意志情感的发展;人的发展要与生产的发展一致;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智力体力,道德审美,个性]的实质: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规格;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我国教育目的制定依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是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个人的发展需要是内在要求。

大学的精神使命是价值要素。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与西不同,不是平均发展,不忽视个性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防治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的缺失(应试);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施途径: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社会实践德智体美劳的关系:相互区别,不能相互替代;相互联系,构成完整整体;现实教育中,要把各育结合起来。

第五章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强制客观历史)终身教育是人的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前者说涵盖人一生,后者说终教包括非(非)正规教育。

【多高学问都要回炉,古代脱离生产,现代教育与生产结合】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简称学制。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关系。

是伴随教育活动制度化和现代学校的发展出现的一种社会制度。

高校学制结构:形式结构: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两大类,还有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

层次结构:专本硕研博研学位制度:意玻利伦亚法巴黎是发源地。

80年《中国学位条例》公布,学位制度建立。

91 专业学位学位结构问题:学位等级结构不完善;类型不全面;学位点的地区分布不均,地区间差异较大;行政权力对学位管理工作影响过大。

对策:设立副学位,完善学位体系;体察社会需要,调整学位类型;加快西部地区学位建设,协调学位地区发展。

加强监督建设,重塑学术权威招生制度:证书,考试,开放制就业制度: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的重要标志。

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自主择业的标志。

现在的政策: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家庭,学校,社会必须给予保证的国民教育。

变革:纵系统,双轨学制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横学校阶段,每个阶段都发生重大变化(幼教列入学制是现代学制向终身发展的重要标志);现代学制已由学校教育的施教机构变为终身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

【趋势】双-分-单、现代学校教育-现教(非)-终教02壬寅第一 04癸卯推行壬子-癸丑具有资思想,进入新阶段 22壬戍影响大,近代最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