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文化比较与交流

中西方文化比较与交流

中西方文化比较与交流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

但是,这些文化都是有着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中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

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

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世界观
我国的传统文化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合二为一的,即“天人合一”。

认为,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而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认为,一切知识和理论必须接受经验事实的直接检验,注重物质和实践。

而日本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夸大精神的作用,执着的认为,精神是万能的,而且可以超越和脱离物质而存在。

二.人生观
我国历来信奉和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重整体的成就感和整体的责、权、利,重视个人的成就和荣誉。

三.价值观
1.思维方式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已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民族价值观,以儒家文化为典型,倡导“仁、义、礼、志、信”,强调民族统一,并在很大程度上以此来判定人的行为的好与坏。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这种价值观念更得到强化和固化。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在经济上政治上获得了解放和飞速发展,价值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强调集体和社会是价值的主体,集体和社会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必须服从集体和社会,并以此为标准评价和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西方遵循先个人而后社会的观念,也就是有突出的“利己”思想。

认为个人的价值、利益是最重要的,不实现个人利益,就谈不上实现集体利益、国家利益。

西方许多上流社会的人捐赠财产给社会,最初的原因就是觉得多余的钱对自己也没用,也就是说,从利己的角度看待自己利他的行为,只是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

2.行为方式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行为方式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一点在中西方文化之间表现的尤为明显。

首先,强调个人至上的西方国家表现出直接、果断和有野心。

美国人从小就被教育要自信、独立、做事干净利落,缺乏自信心或进攻性的人是很难被社会接受的。

中国推崇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考虑问题一定要全面,要做到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尤其是将有野心视为不良的行为。

交际时要替对方着想,选择恰当而委婉的表达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

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3.家庭观念
在西方,独立性的培养始于孩提时代。

当小孩周岁时,父母就会给他们安排一个单间,有意让小孩从小习惯自己的小天地,这大概算是向个人独立迈出的第一步。

学生勤工俭学很普遍,除资助自己上学或挣点零花钱外,更主要的是从小改变事事都依赖父母的习惯。

做父母的认为,小孩靠自己劳动挣钱有助于认识到金钱来之不易,从小培养起自立的意识。

子女
18周岁后就独立在外闯荡,或上学,或工作,他们宁愿租房也不愿与父母同住,他们认为与父母同住是不可思议的。

他们鼓励成年子女独立生活,认为子女一旦成家立业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搬出去住。

平时子女和父母外出共同就餐,侍者也会很自然地询问是否分开付账。

美国法律规定父母抚养子女是必尽的义务,但没有规定子女必须赡养父母。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积淀浓厚,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子女哪怕另设门户之后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去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代父母付钱也理所当然。

西方人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自理,互不干涉。

同时,中国人的传统关系是互补性的,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人际关系
中国人在人际关系中比较重感情,而西方人则偏向于实际。

西方人有着外露、直率、独立、自由、有冒险精神、崇尚平等的民族性格。

在人际关系中,人人平等。

西方人很少考虑感情方面的因素,他们常常是公事公办,不讲情面。

在物质分配方面他们也坚持利己、平等、公平交易的原则,不会为了“落人情”、“建立关系”而偏向某一方。

他们按法则办事,即使是亲朋好友也要“人”和“事”两清,公私分明。

但这并不是上说西方人一点不讲人情,他们也广交朋友,对人热情周到,但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感情用事,常常把人情当作交易的手段。

受孔子思想影响,中国人在人际交往方面注重仁礼一体。

“仁”是做人的标准,讲的是人我关系,意在告诉人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礼”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它规定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行为,从而使社会达到和谐。

“仁”主张的人际关系既有家庭成员之间的亲亲,也有不同等级之间的尊尊,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带有宗法性质的亲亲尊尊的人际关系。

同时中国社会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人际关系上注重社会地位和感情因素,和对方交往时要考虑“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处理问题上,公私不分、个人情感关系和公共关系混淆。

这种在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使人们互相依存,相互满足,包括情感在内的各种需求。

5.语言表达
西方人简单直接,中国人含蓄而排外。

西方人时间观念很强再加上本身直爽、果断的文化特性,在语言表达方面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

中国历史长期受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束缚,另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反映在语言表达方面就是“谦虚谨慎”。

举个例子来说,若有人赞扬:“你工作做的很好!”西方人的反应必定是:“Thank you very much。

”而中国人懂得反应就是:“哪里!哪里!”西方人希望自己的个性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中国人即使对别人的称赞心里美滋滋的,但是口头上却不敢流露,生怕被冠以自满的帽子。

书面语,西方语言重结构、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句式比较严谨,以形统意;汉语的句子对形式要求的不那么严格,但用词严谨且具有丰富的含蓄性。

西方人习惯于从个体上把握对象,通过逻辑分析达到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

英语最重要的句法结构便是主谓结构,只有具备了这种形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句子。

中国传统思想习惯从整体上把握对象,反映在语言上也就必然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和多样性。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逻辑事理顺序,功能意义,以神统形。

四.经济体制
从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模式上来看,我国长期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家族文化”,社会的基本结构与价值取向是集体本位、伦理本位、权利本位和政府权威。

而这些,是根本不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

我国历来奉行“以土地为本位的小农经济制度”,重农抑商,称农业为本业,而视工商为末枝。

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却很重视工商业的发展,视工商业的发展为强国之本。

在此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美国经济
是自由竞争模式,政府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上影响企业运行,即使干预也是通过经济政策和法律,而非政府管制。

五.科教信仰
我国自古以来既不非常依靠宗教,也不十分重视科学教育,只重视“四书五经”的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私塾、书院的形式,完成知识的传播,通过这种途径教授出来的学生一般都“知书达理,循规蹈矩”,但是,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却很差。

而西方尤其是美国则重视科学教育,重视宗教,开设神学方面的课程,尤其重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性科学技术的教育,通过开办各种专业学校、学院、大学培养出各种专业人士。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想象力丰富,敢于打破陈规,具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

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促进,互相学习,这样,我相信,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