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现代输血法进入了成分输血的新时代。
成分输血能够提高临床输血疗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并且还可以使血液综合利用,因此,它被视为临床输血中的一大重要进展。
当今,成分输血成为临床治疗中一种新的特殊方法。
其中,浓缩血小板可为骨髓移植病人提供血液保障,使他们能够安全度过骨髓抑制期,为骨髓移植的成功提供了保证。
【关键词】血小板的制备;临床应用
制备浓缩血小板的技术目前主要有手工分离法和自动化的机器分离法。
前者需要多个供血者才能达到一个治疗量,后者只需要一个供血者即可达到治疗量,并且产品纯度高,质量好超浓缩,治疗效果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肝炎、梅毒、艾滋病等血液传染病的传播。
我们利用美国BAXTER公司CS3000PLUS的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10袋,与手工采集血小板对比,其特点总结见下表。
附表采集血小板方法比较
1 制备方法
应用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选择程序:①分离夹TNS-6; ②产品收集夹A-35; ③抗凝剂ACD-A; ④采用双臂式循环采血,分别穿刺双肘正中静脉,一侧采血,一侧回输; ⑤采用1次性全密闭式分离管道,采集过程中献血员血容量始终保持平衡;⑥全血与抗凝剂之比为9~11:1,离心速度为1600rpm,产品容量为190ML,血小板计数可达3.0~5.0×1011个。
浓缩血小板采集后,可以立即输注,也可以保存5天,保存时需放在22°C 振荡器上,保存期末PH值顺大于6.0。
2 质量标准
浓缩血小板的质量与供血者密切相关。
选择供血者,除了要符合国家卫生部献血员体检标准外,还要求献血员血小板计数为1.5×1011/L以上,且供血者前1周不得服用阿司匹林、消炎药、保太松、布洛芬、潘生丁及抗过敏药物。
以避免血小板功能遭到抑制,造成受血者输注无效。
供血者前一天避免进食高脂肪食物,以防出现脂肪血。
3 采集过程
血小板在采集过程中,供血者血小板计数越高,产量也高;采集时间长,处理全血量多,产量亦高,血流速度增加至≥50min时,产量也有所增高。
机采的每份浓缩血小板应采取作PH测定,血小板计数,白细胞,红细胞计数,以保证
其质量,另外,献血员献血小板间隔1个月左右,能够保证血小板质量,对献血员健康也无影响。
4 临床应用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是最晚被发现的细胞,正常人血循环中血小板数,目前认为保持在1.5~3.0×109/L,在血液循环中生存期为7~10天,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与止血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临床上,浓缩血小板主要适用于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 /L,伴有严重出血者,如:大量体外失血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脾亢进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消耗性血小板减少症(如DLC、TTP);对DLC患者要与肝素合用;血小板产生不良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及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移植术中骨髓抑制期。
有些患者血小板计数虽然不低,但功能不正常,以致严重出血或需要手术,也可输注浓缩血小板。
血小板输注的疗效主要表现在临床上出血停止出血时间缩短,血循环中血小板计数增高及血小板在血循环内的存活时间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