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作用第二讲
在错断带和退变质地带,应力常常是导致变质反应 的工兵,并为裂隙溶液的循环打开通道,促进重结晶 作用和交代作用。 在地壳较深部,因温度较高,负荷压力较大,岩石 具有塑性,此时应力可通过岩石的塑性变形而被释放, 所以它们就不可能起附加压力的作用。 近来的地质观察和实验研究都表明它们不是变质反 应的物化平衡因素,所以一般情况下,也不是形成任 何变质矿物的必要条件。
2)俯冲带变质作用 ’ 产生于板块的俯冲带中,既可产生于海洋板块的 俯冲带中(如日本三波川),又可产生于大陆板块的俯 冲带中(如中国祁连山)。形成蓝闪石—硬柱石片岩相 和其他绿片岩相。为高压低温环境,属于高压相系。 一般压力为0.5—1.2GPa,温度为250—350℃。 3)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 这一类型常为大面积或带状分布的单相绿片岩相 变质地带。它是强应力和低温条件下形成具有劈理和 片理的低级变质岩系。它往往与构造作用紧密相关, 主要见于不同时期造山带地区 4)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 它以出现递增变质带为特征。有明显的变形作用。 构造环境以克拉通内裂谷为主,如辽宁的辽河岩群和 山西的五台岩群均属此类。
• • • •
一 变质作用的概念 二 变质作用的外部因素 三 变质作用的方式 四 变质作用的类型
本章主要解决问题:
1.什么是变质作用?
2.变质作用的类型
3.为什么要发生变质作用
4.变质作用通过那些方式进行
一、变质作用(metamorphism)概念 在地壳形成和发展、演化过程中,早先 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以及先存 的变质岩)在固态条件下,矿物成分和结构、 构造发生一系列的改变,这种由地球内动力 作用促使岩石发生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变化 的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1.2 未发现 0.8
P(Gpa)
热 地 盾 热 地 地 洋 大 区域变质作用
碎裂变质作用 深埋变质作用
线 融 熔 的 融线 岩 武 岩熔 玄 花岗 水的 饱和
0.4
0
成岩作用 100
接触变质作用 500 T( C)
O
1000 1100
二、变质作用的类型
根据变质作用的地质环境和条件及主要因 素,可以分出七大类型: (1)区域变质作用; (2)混合岩化作用; (3)动力变质作用; (4)接触变质作用; (5)气-液变质作用; (6)洋底变质作用; (7)冲击变质作用等。
流体压力的大小将取决 于在地壳中所处的深度。
粒间流体压力升高, 不利于脱碳反应,导致 变质反应的温度增加。
原岩含H2O不足时,又 可能会出现流体压力小 于负荷压力的状况,会 大大有利于脱水和脱碳 酸反应的进行; 相反,粒间流体压力 升高,不利于脱碳反应, 导致变质反应的温度增 加 。
方解石+石英==硅灰石+二氧化碳
一般变质作用的温度 范用介于150一900℃ 之间,引起温度升温 的原因很多: 最重要的是地热异常;
温度为什么会升高呢? 来自高温岩桨活动的岩 浆热; 在各地下均匀分布的放 射性元素蜕变引起的放射 热; 地幔深部熔融体的重力 分异; 强烈的断裂带或其他构 造变形引起的摩擦热等, 都对变质温度起不同程度 的影响。
在地壳深部高级变质岩发育区,由于 温度,压力进一步升高,又有流体存在, 一些变质岩能熔融产生相当数量的花岗质 熔体,这种现象称为深熔作用。
6.洋底变质作用
指洋中脊附近,由于洋壳两侧不断扩 张,深部热流上升,加热了洋壳的岩石及 其中的海水,使洋壳岩石在上升热流和热 卤水作用下发生变质。
7.冲击变质作用 是陨石冲击地表时,在强大冲击波影响下, 压力突然增高,温度聚增引起陨石坑内外岩石 发生变质。典型的冲击变质岩为陨击角砾岩, 是一种基质呈似熔岩外貌的角砾岩。
变质反应的因素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内部因素(内因):指原岩的成 分、结构构造及岩石组合特征; 另一类是外部因素(外因)亦即地质 因素:指温度、 压力、具化学活动性的 流体和时间。 决定变质岩矿物和组构特征的直接控 制因素则是变质作用当时的物化条件, 其中主要是温度、压力、具化学活动性 的流体和时间等因素。
它们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成超临 界状态,具有较大活动性; 在较低温条件下,则成一般的热液,称为 变质热液; 它们既可存在于矿物粒隙之间,称为间隙 溶液,也可填充在裂隙中,成能自由流动 的裂隙溶液。
它们所起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流体溶液可以起溶剂作用; 2)水化和脱水反应是很重要的变质反应;
变质作用发生于一定的温度和压力范围, 通常是T=200-800℃,P=0.02-1.5GPa。此温度范 围大致位于成岩后生作用和岩浆作用之间,压 力范围表明它要求处于地壳一定深处,即风化 带之下。 但近年来在变质岩中柯石英、微粒金刚石 及多种矿物出溶结构的发现表明,变质作用已 不局限于地壳范围,压力也已远远超出1.5GPa。
3)应力 应力是一种定向压力,常和地壳活动带 的构造运动有关,在一个地区的出现常具有 阶段性,其强度在空间上也变化很大,且只 对固态岩层起作用。一般应力在地壳浅部较 强,至深部则减弱。
据党亚民(2009)研究,地壳中构造应力与密度 异常有关,在密度异常变化较大的地区,构造应力的 变化也较大,密度异常可能是构造运动的主因;如密 度异常不变,构造应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20 km 以下构造应力为张应力,约为100-150MPa。因此,地 壳浅部以压应力为强,深部以张应力为强。
5)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 一般产于太古宙克拉通内,是地壳演化早 期所特有的一种变质作用类型。形成角闪岩相 或麻粒岩相的单相变质作用。一般不能划分递 增变质带。地热梯度较高,一般为中压型和低 压型,亦有高压相型。 6)断陷变质作用 这种类型是指已稳定的克拉通内部出现断 陷地堑,它们规模不大,被陆相或海相沉积— 火山岩系所充填,由于埋藏深度或局部热流值 上升的作用,使沉积物或火山岩系发生了低绿 片岩相的变质作用。
2.动力变成作用
是在构造运动产生的定向压力的作用 下,使岩石发生破碎、变形和重结晶而使 结构、构造或有矿物成分上的转变的一种 变质作用。 3.接触变质作用 岩浆侵入到地壳的上 部层位,由于岩浆的 高温和从岩浆中分出 溶液的影响而引起岩 石发生变质的作用。
4、气-液变质作用
来自于岩浆的挥发份或地壳中区域性 分布的热水溶液对岩石进行交代而使岩石 发生变质的一种作用称为气-液变质作用, 这种变质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化学活动 性流体和温度。 5.混合岩化作用
100
风化-沉积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T C
2 4 P 6 8 10
成岩后生作用
热接触变质作用
60 C/K m
自然界没有发生这种情况
埋藏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
千巴
图 1-2 变质作用和成岩后生作用、深熔作用的温度、 压力范围示意图
开始深熔作用
/Km C 7
深熔作用
三、变质反应的主要外部因素 变质作用是自然界的一种内动力地质作 用。地壳中已有岩石变质的原因,从根本上 来说,是地壳发展一定阶段一定地区的地质 环境所决定,并和岩浆活动、构造运动或复 杂的深成作用相联系。 而变质反应则是发生在这一背景下,形 成变质岩方式之一。
应力是变形、变质作用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 为对岩石和矿物进行机械改造。 地壳浅部岩石的变形,板状流劈理、片理和碎 裂构造的形成显然都和应力直接有关。 区域变质岩中结晶片理的成因是通过组份的差异 性运动形成定向组构, 应力还能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变质反应和重结晶作 用的速度,促进这些化学反应的进行,尤其在较低 温坏境中,它的影响更为明显。 应力是一个影响矿物平衡的独立因素,在应力作 用下,晶格变形、位错、碎粒化和表面能的增加等 对固相反应起催化的作用。
3、具化学活动性的流体 (1)以水为主的流体
岩石是保持完整的固态,但其中常存在少量流体 相,一般其总量不超过1-2%,且随原岩变质程度的 加强而减少。 流体相的成分以水和 CO2为主,在变质作用的温压 条件下,岩石中的某些组分如K、Na、Si、Mg、Al、 Fe 、 Cl 、 F 、 S 等也可溶解到流体相中作为流体相的 组成部分。 研究表明,流体的成分与变质母岩的成分和变质 程度有关。
0 10 50
2、压力 岩石的变质作用通常是在一定的压力 状态下进行的,这种压力根据其物理性质 可分为二类:静压力和应力。其中静压力 又可分为:流体压力和负荷压力,
1)负荷压力--是指各个方向相等的围压,岩 石在地壳一定深度所承受的上覆岩层的重力。并 随深度而增加,近于上覆岩层的重量。 在离地表0一40公里范围内,根据岩层的平均 密度计算,每加深一公里,负荷压力平均增加 0.275kb,一般负荷压力随深度大约以(0.250.3)Kb/Km的速率而增加。其数值主要取决于岩 石在地壳中所处的深度,负荷压力与不同地区上 覆岩石密度和深度成相关。变质作用的压力范围 一般为0.2-15Kb(0.02-1.5GPa) 。
负荷压力对变质反应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 生成分子体积较小的矿物组合; 镁橄榄石+钙长石 石榴石 43.9 101.1 121
静压力还可使吸热变质反应的温度升高。
2)粒间流体压力 一般来说,任何岩石在变质前早已多多 少少地含有一定量的流体,变质作用一旦 开始,它们便被释放出来,它们充填于毛 细孔和微裂隙中,不完全被颗粒所吸附, 成为一个独立的相,具 有一定的流体压力。
粒间流体压力加大可促进岩石颗粒的重结 晶,抑制含结构水的矿物的分解。
当PH2O增大时有利于水化反应,相反有利于 发生脱水反应。
总之,变质作用过程中一般是流体压力 与负荷压力相等,此时流体压力都不是决 定物化平衡的独立因素;当少数情况下两 者不相等时,则流体压力起独立作用,成 为控制脱水和脱碳酸盐化等变质反应的主 要因素。
(2)氧的作用 在变质作用过程中,氧不是流体相的主要组份,但岩石中氧的 活动性(或Po2的大小)和变质矿物组合有很大关系, 当氧的分压(Po2)较高时,岩石中的铁大多数成Fe3+离子, 后者不能大量进入多数铁镁硅酸盐(如黑云母、铁铝榴石、堇 青石等)矿物中,只有磁铁矿、绿帘石和钙铁榴石等少数矿物 可含较大量Fe3+。 当氧的活动性太大时,则富含铁的硅酸盐如绿帘石等也难以 出现,只有磁铁矿、赤铁矿等才是稳定矿物。 近来研究证实流体相中和泥质变质岩中黑云母、白云母、 石榴石和堇青石等矿物的稳定范围及其成分中MgO/FeO比值关 系很大。 当Po2低时,这些矿物会出现较早,且其MgO/FeO比值较低, 即较富含铁; 相反当Po2较高时,则这些矿物出现较晚,且相同P-T条件下, MgO/FeO比值较高,即较富含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