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的土地财政弊端与问题浅析

我国的土地财政弊端与问题浅析

我国土地财政弊端与问题浅析
摘要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就已经就土地有偿使用问题做过初步讨论,并存在认识上的分歧,不少人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角度,主张土地有偿使用,他们侧重强调国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但也有人认为,实行土地有偿使用,主要是为了发挥地租的调节作用,理顺经济关系。

而当时的讨论,实际上是财政观点占了主流地位,发展到现在,并最终形成土地财政。

一.导言
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预算外收入,又叫第二财政。

中国的“土地财政”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创造财政收入,也就是说通过卖地的土地出让金来满足财政需求。

据数据显示,当今的我国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前几年,在这种情况的背后,联结者农村大量的失地农民,城市过度扩张带来的各种城市病以及城市房地产价格过高等种种城市化进程当中的问题。

对于现在这种严峻的情况,本文将对土地财政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做一个分析,并且就此现象提出自己的对策与建议。

二.土地财政的现状及分析
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出让金等相关收入,是为“土地财政”。

近10年来,我国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长迅速。

2001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只有16.6%,而去年2011年土地出让金的收入已经超过3.15万亿,其中房地产出让土地的收益就2.7万亿,据相关资料显示,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程度已达到86.75%。

这组数据不能不让我们警醒。

从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来源看,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为税收收入,主要为建筑税和房地产税。

二为非税收收入,主要为土地出让金。

这两个部分的收入,其实是有相互联系的,政府先出让土地,收取土地出让金,接着房地产商建设房地产,并且上交给政府建筑税和房地产税,又成为了这政府的收入,在这个环节看来,似乎对政府来说是个良性循环,政府可以靠出让土地获得大部分的财政收入。

但是,如果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政府这一连锁行为的源头是要不断让出国有土地使用权,也就是不停出让土地来维持这一过程,这样就不可避免的要不断占用农业用地,因此,土地财政本质上是对于农业用地的不断征占与转变。

从另一个角度看,政府出让土地作为工业或商业用地,本质上是让出若干年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也就是向企业收取若干年的地租,而从现实中看,有很多中小企业是向银行贷款来支付这若干年的地租,也就是负债性质,那么若是在这期间企业破产或是倒闭,将会给银行带来一笔坏账,也会对这一整条资金链产生不利影响。

再来看房地产业,这个行业比较特殊,房地产商以负债的形式获取土地做房地产,再转手销售给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是将负债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并且还有可能大赚一笔,一般的工薪阶层大多是向银行贷款买房,透支了未来许多年的收入,这也是显而易见的负债性质,在这之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均会收到影响,这也是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颇为不利的。

因此,当我们把目光放远一点,跳出这个圈子再看,就会发现,我国政府的土地财政,每一笔收入,都有一笔企业或者个人的负债与之相对应,本质上是透支了未来许多年的社会收益来搞建设,谋取眼前的发展方式,简单地说,就是“寅吃卯粮”。

三.土地财政形成的原因
关于我国土地财政形成的原因,大体上说,分为内因与外因。

内因是,我国政府的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不合理。

我国土地属国有,而政府同时掌握着管理和经营的权力,这就意味着,当政府缺钱想卖地的时候,其可以毫无顾忌地便宜实行并且从中获得相关的全部收益,试问:这样的土地管理制度,怎能杜绝政府的卖地行为?
外因是,我国现行的分税制度不合理。

从90年代起,我国就基本确定了现行的分税制度,而问题就在于,中央和地方的分税比例不甚合理,地方所得比例太少,地方政府资金严重不足,就只能靠卖地来维持日常建设支出。

四.土地财政产生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看到,土地财政也并不是全无好处的,在近十年里,我国政府通过土地出让,大幅度地发展了工商业,吸引大批农民进城成为市民,大大提高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然而,其中也浮现了大量问题。

(1)恶化了社会资源分配,抑制投资。

(2)造成资源和资金的大量严重浪费。

(3)使得农村非法侵占土地事件频繁发生,农业及三产用地被大量吞噬。

五.对于土地财政弊端的解决对策
对于我国现在如此严峻的土地财政问题,本人对此作出几点建议
(1)改革我国现行分税制,改变中央与地方的分税比例
目前,只有改革分税制,加大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2)改变我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分离政府的管理权与经营权
我们必须分离政府对土地的管理权与经营权,才能改变这种政府随意卖地的局面,并且做好相关监管明细工作,控制政府卖地收入,并且严格规划使用支出。

(3)放开“农地入市”
“农地入市”即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核心是将来自宅基地置换后腾空出来的土地,用作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原有农村土地流转后,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现代
农业,大大提高土地经营效益。

农地入市的好处在于加大了土地供应量,房价会因
此下降。

而供地的农民会因此获得利益,势必增加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平,对拉动内
需有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五.结语
当前最受我国政府及人民关注的民生问题如房价过高等,本质上都与土地财政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去年中共开大会却还是将重点放在土地财政上,这将对我国接下去几年的经济发展及房价调控造成很大程度上的负面影响,土地财政这个大问题,是需要改革的时候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