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平农业与农村基本情况

南平农业与农村基本情况

南平农业与农村基本情况一、市情基本概貌南平市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东南麓,地处闽、浙、赣3省的结合部,与省内外17个县(市)毗邻,介于东经117°—119°,北纬26°39′—28°20′,俗称闽北。

辖1区(延平)、4市(邵武、武夷山、建瓯、建阳)5县(顺昌、浦城、光泽、松溪、政和),共有44个乡、71个镇、24个街道办事处、136个社区委员会、69个居民委员会、1632个村委会。

2008年实有户籍总人口3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1万人。

我市区位独特。

为福建沿海通向内陆省份的走廊,是建设海峡两岸繁荣带的重要延伸地区,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绿色腹地,在对外农业合作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境内交通便利。

武夷山机场开通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航线27条,国际航线2条,已设立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并规划为海峡两岸“三通”的航空港之一;南平、武夷山海关边检口岸投入使用;鹰厦、外福和横南三条铁路贯穿境内7县(市、区),南连福、厦,北结浙、赣;205、316国道和南武路等省、市、县道,形成纵横交错公路网;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已建成通车,从南平至省城福州只需2个半小时;南浦高速公路2008年竣工投入使用,并与衢州沪瑞高速公路相连,使我市通往杭州、金华、上海等地行程大大缩短。

内河航运里程近600公里,500吨级轮船从市区可直抵福州马尾港。

基本形成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相配套的立体交通体系。

气候条件优越。

属中亚热带海洋性湿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光热充足,年均气温17—19℃,无霜期250—280天,年降雨量1750—1900毫米,年日照1700—2000小时,年总积温6633℃,平均相对湿度79—82%。

土地资源丰富。

闽北山多地广,全市土地总面积2.63万平方公里,折合3945万亩,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其中丘陵山地3167万亩,占80.3%;耕地308.9万亩,占7.8%;水面及村庄、道路470万亩,占11.8%。

大致为“八山一水一分田”。

乡村人均拥有山地13.79亩、耕地1.34亩,均居全省首位。

水利条件较佳。

境内溪河众多,水系发达,为闽江的发源地,有一江(闽江)二溪(富屯溪、建溪)贯流其中,集水面积4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闽江、富屯溪、建溪、金溪、南浦溪、松溪和沙溪8条,50平方公里以上溪流176条。

地表年径流量26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8834立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水力理论蕴藏量387万千瓦,可装机容量154.4万千瓦,居全省首位。

地方开发的水电站781座,装机总容量42万千瓦;境内的水口、沙溪口电站,装机170万千瓦,全市10县(市)都实现与华东和省电网并网。

生物种类繁多。

据初步考察,有植物3000多种,已定名1800多种,其中野生饲料植物110多种,地衣、厥类360多种;食用菌、药用菌和真菌400多种。

先后建立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邵武将石自然保护区和南平茫荡山自然保护区,尤其是国家级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被誉为“世界生物模式标本的产地”、“蛇的王国”、“鸟的天堂”、“昆虫的世界”。

名胜风景独好。

主要名胜风景区有武夷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区、旅游渡假区和自然保护区,邵武将石自然保护区,建瓯归宗岩、万木林保护区,南平九峰山、延平湖和茫荡山,松溪湛庐山,浦城浮盖山,政和洞宫山等,构成“大武夷”旅游圈。

特别是融国家级重点风景区、旅游渡假区和自然保护区为一体的武夷山,1998年成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999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双世遗名录。

二、农业基础条件土地潜力:耕地多、水面大,耕地308.9万亩,其中水田292.2万亩;可利用草山草坡368万亩,山塘水库面积31万亩。

农田灌溉条件好,有效灌溉面积210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32万亩。

中低产田园多,现有中低产田近百万亩,低产茶、果园约30万亩。

有80万亩单季稻田可发展再生稻,有冬闲田180万亩,开发潜力大。

劳力富足:乡村劳动年龄内人口125万个,其中主要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员72万个,从事其他行业人员22万个。

外出乡村从业人员31万人。

物产丰富:农副产品琳琅满目,粮食以稻谷为主,马铃薯、甘薯、玉米、大豆、栗、旱稻等多种粮食作物,粮食总产、提供商品粮和粮食净调出,均居全省首位;经济作物有油菜籽、花生、芝麻、烤烟、果蔗、莲子、蔬菜、果用瓜、薏米、药材等,烤烟、油菜籽、莲子、果蔗、薏米、蔬菜、果用瓜等为大宗和名优经作产品;蔬菜成为农业重点产业,品种繁多,四季皆有,主要有大白菜、夏阳白菜、包菜、菜瓜类、西红柿、青椒、茄子、芋子、淮山、青豆类、萝卜、苦瓜等,名优品种有荷兰豆、紫花菜、珍珠苦瓜、早芋、淮山等;食用菌为农业五大(粮食、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重点产业之一,以香菇、蘑菇、木耳为主,灵芝、竹荪、草菇、金针菇、猴头菇、姬松茸、灰树花等多种菌类,有花菇、红菇、真姬菇、榆黄磨、金耳、茶薪菇、鸡腿菇等珍稀食用菌;茶叶是农业的主导产业也是主要创汇产品,有乌龙茶、绿茶、红茶、白茶、茉莉花茶5大类,名茶茗品有大红袍、四大名丛、武夷肉桂、岩水仙、闽北水仙、政和花茶、九龙翠芽、小种红茶、白毫银针、蒸青绿茶等;干鲜果主要有柑桔、锥栗、板栗、柰、梨、柚、杨梅、葡萄等。

是我省柑桔、锥栗、油柰、杨梅、葡萄生产的主产区。

农化水平:2008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20万千瓦,机耕面积154万亩;乡村累计建成小型高效沼气池3.39万口,总容积达27.1万m3;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46万吨,其中氮肥15万吨,磷肥7万吨,钾肥8万吨,复合肥16万吨;使用农膜0.4万吨,农药2.5万吨,农用柴油5.1万吨。

技术力量:上与农业部联系密切,受省农业厅业务指导,市政府赋予综合管理种植业农垦管理的职能,下对县(市)农业局,纵伸乡(镇)“三站”(即乡镇农技站、经管站、经作站,现农“三站”隶属县市农办科技特派员办公室管理)到基层,有较雄厚的技术力量。

现已形成市、县级以农业技术推广、良种引进繁育、病虫疫病防治、农村经营管理为主的4大技术服务体系;乡村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为主,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为辅的“一主两辅”农技推广体系。

全市有市、县、乡技术推广机构396个,其中市县两级110个,全市共有国家各类农业技术干部1991人,其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109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750人;同时还聘任1933位村级农民技术。

农业合作:闽北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区位条件好,集约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滞后,名胜风景多,有很强的开放引进性,尤其是闽台农业合作、山海农业合作等方面,有7大互补性:(1)区位优势互补。

闽北既是福建沿海通向内陆省份的门户,也是外省入闽的重要交通枢纽,特别是被规划为海峡两岸“三通”的航空港,铁路、公路的陆路交通,都为农业对外合作提供了优越的条件;(2)土地开发互补。

闽北土地资源丰富,可开发的山地面积大,有荒低资源136.5万亩,利用不足的土地资源630多万亩,适宜于开发茶果、食用菌、蔬菜和多种经作,而我省沿海地区乃至台湾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合作开发有丰富的地力资源;(3)劳力资源互补。

我市劳力充足富余,乡村劳动力资源127万人,剩余劳动力近30万人,而沿海地区工业比较发达,劳动力相对紧缺,通过对外合作进行劳务输出,可以相得益彰;(4)产品加工互补。

闽北物产丰富,农产品原料众多,但农产品加工相当薄弱,而闽南沿海特别是台湾加工业发达,但加工原料主要靠输入,在南平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5)集约经营互补。

我市农业经营水平相对较低,以良种、技术引进开发潜力大,利益的驱动将从沿海向内地转移,农业技术合作有着良好的前景;(6)环境条件互补。

闽北山青水秀,工业污染较少,水质、大气和土壤的无公害、洁净度高,森林覆盖率75%以上,发展绿色食品生态环境好,已开发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产品123个,2008年末无公害、绿色食品商品总量达14.7万吨,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67万亩,有山海协作的广阔前景;(7)旅游资源互补。

南平是我省主要风景名胜区,构成半月型“大武夷”旅游网,随着海内外游客的日益增多,将推动生态旅游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投资开发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将有丰厚的回报。

三、农村经济状况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08年218.5亿元,增幅6.9%。

其中农业产值96.9亿元,增幅6.8%;林业44.9亿元,增幅8.5%;牧业53.3亿元,增幅6.6%;渔业13.5亿元,增幅5.6%。

农民收入: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12元,增长12.9%。

生产结构:2008年粮经种植结构之比为68.27 :31.73;粮食面积中,稻谷占70.09%;水果面积中,柑桔占62.19%;茶叶产量中,绿茶、乌龙茶分别占54%和41%。

土地产出率:2008每亩耕地总产出2472元,其中每亩稻谷产出807元,每亩蔬菜产出1877元。

单位产出率:2008年粮食亩产373公斤,水果亩产849公斤、茶叶亩产89公斤、蔬菜亩产1107公斤。

四、农业生产简况我市是福建省的重点农业区,在我省有“南看企业北看农”之说,素有“福建粮仓”、“南方林海”、“中国竹乡”和“茶都菇乡”之称,为我省茶叶、柑桔、柰果的主产区。

全市有7个(浦城、邵武、建瓯、建阳、武夷山、顺昌、光泽)国家、8个(浦城、邵武、建瓯、建阳、武夷山、顺昌、光泽、松溪)省级商品粮基地县,为我省重点产粮区,粮食总产、提供商品粮和粮食净调出,均居全省首位。

我市粮食发展出现四次飞跃,即:第一次的60年代初,由于改革耕作制度,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和改良,粮食总产突破50万吨大关,亩产从90公斤提高到140公斤;第二次的70年代,实行高秆改矮秆、单季改双季,总产增加到100万吨,亩产提高到180公斤;第三次的70年代末期,大力推广杂交水稻,总产增加到150万吨,亩产提高到280公斤;第四次的1987—1997年,实施商品粮基地建设,发展杂粮生产,粮食持续11年增产,1997年粮食播种面积554.43万亩,总产182.02万吨,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但为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1998—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连续6年下调,粮食播种面积创1952年以来历史最低点。

当年生经济作物,主要有以油菜籽、花生、芝麻为主的油料作物,以果蔗为主的糖料作物,食用菌、蔬菜、莲子、果用瓜、饲草和药材等,其中食用菌、蔬菜成为种植业的主导产业,饲草为新兴的产业,油菜籽、莲子、果用瓜、烤烟产量居全省前第三名,在食用菌、蔬菜、油料、烤烟、莲子、饲草6条“经作带”基础上,建成6大经作重点区。

经过1984—1985年、1990年、1993—1997年和1998以来的4次种植结构调整,田里非粮农作物迅速发展,由1984年的41.89万亩起步,1990年增加到76.89万亩,1997年达到161.7万亩,2006年上升为254.4万亩,其中蔬菜138.9万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