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6-23 十病区
普外科专科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造口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1) 造口狭窄
预防:
对粘膜缺血、坏死、回缩、皮肤粘膜分离术应定时随访,每次换造口袋时扩张一次;
术后2周开始,每日用食指插入造口内扩张造口,上、下午各一次。
处理:
用充分润滑的手指仔细检查探查;
小指能通过者可采用手指扩张法:戴手套后小指涂石蜡油,轻轻插入造口内,插入深度
为2-3cm,保留5-10min,每天一次。手指扩张时避免出血、疼痛,忌用锐器扩张。一般若
能通过食指,后果都是良好的;
饮食上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造口狭窄合并肠梗阻时,应禁食后急诊就医;
当小指无法通过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2) 造口回缩
预防:
避免术后体重增长过快,引起造口周围脂肪组织过多;
手术时外翻肠管长度避免过短;
注意观察造口粘膜是否有缺血性坏死。
处理:
回肠造口回缩者可用凸面底板加腰带固定,以抬高造口基底部,使粘膜被抬高;
皮肤损伤者用皮肤保护膜、护肤粉、防漏膏,保护皮肤不受排泄物的刺激;
结肠回缩者可选用灌洗的方法;
过度肥胖者可减轻体重;
必要时手指扩张预防造口狭窄的发生。
3) 造口水肿
预防:
加强营养,纠正低蛋白血症;
造口袋底板内圈裁剪要合适,不可过小;
使用腹带松紧适宜。
处理:
术后轻度水肿时注意卧床休息即可;
严重水肿用3%氯化钠溶液湿敷,每日3次;
术后早期造口袋底板的内圈要稍大;
腹带使用时不宜过紧,造口不能完全扎在腹带内;
更换造口袋时常规检查支撑棒的情况;
密切观察粘膜的颜色,避免缺血坏死。
4) 造口皮肤粘膜分离
预防:
避免可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咳嗽;
注意观察造口粘膜的血运情况,如有缺血性坏死及时处理;
注意无菌操作,避免伤口感染;
加强营养,糖尿病者注意控制好血糖;
避免服用类固醇药物。
处理:
清洗伤口后评估伤口;
逐步去除黄色腐肉和坏死组织;
部分、浅层分离时,擦干创面后洒护肤粉,再涂防漏膏后贴造口袋;
完全、深层分离时,用藻酸盐敷料充填伤口,再用防漏膏或水胶体敷料覆盖伤口,贴造
口袋;
完全分离合并造口回缩者,选用凸面底板加腰带固定;
避免腹内压力增高;
饮食和药物控制血糖,监测血糖的变化;
造口底板一般每2天更换一次,渗透多者需每天更换一次;
皮肤粘膜分离处愈合后,指导定期手指扩张,预防造口狭窄。
5)造口脱垂
预防:
避免腹部长期用力,造成腹内压力过大;
增加营养,避免因消瘦使腹壁肌肉薄弱。
处理:
选择一件式造口袋,口袋的大小以能容纳脱垂的肠管为准;
底板内圈裁剪合适,其大小以突出肠管最大的直径为准;
对结肠造口者,排泄物排空时可用腹带或束裤加以支持固定;
教会患者自行回纳脱垂的肠管,嘱患者戴手套,平卧放松,用生理盐水纱布盖住造口粘
膜部位,顺势缓慢将造口推回腹腔内;
横结肠、回肠造口脱垂者,可用脱垂回纳后用腹带固定,控制脱垂,但必须定时开放排
便,避免引起不适,固定2小时左右,开放30min;
避免剧烈活动;
脱垂的粘膜有糜烂、坏死或脱垂伴旁疝时,应选择手术治疗;
暂时性造口发生造口脱垂时,可采用手术方法恢复肠道的持续性。
6)缺血坏死
预防:
注意观察造口粘膜及其周围皮肤的血运情况;
造口袋底板的内圈大小适当,不可过小。
处理:
将围绕造口的纱布拆除,检查肠管血运情况,坏死的深度和广度;
清除坏死组织;
更换造口袋时在粘膜上洒护肤粉,促进坏死组织自溶清创;
在腹膜炎症状者需行剖腹探查术,切除坏死的肠管和造口重建;
密切观察患者的转归,防止造口狭窄和造口回缩的发生。
7)造口出血
预防:
更换造口袋时避免与粘膜的摩擦;
避免服用抗凝药物,及时治疗出血性疾病。
处理:
去除造口袋,纱布压迫止血;
出血量多时,用1%0肾上腺素溶液浸润的纱布压迫或云南白药粉外敷后纱布压迫;
活动性出血时,缝针止血;
粘膜摩擦出血时,护肤粉喷洒压迫止血;
使用软质材料清洗;
停用抗凝药,治疗出血性疾病。
8) 粪水性皮肤炎
预防:
底板内圈裁剪合适,直径以大出造口1-2mm为宜;
底板粘帖后保持体位10-15min后再活动;
底板粘帖时间不能过长,一般不超过7天;
造口袋内的排泄物要及时处理,减少粪水对皮肤的接触。
处理:
更换造口袋时要彻底清洁造口周围的皮肤,待皮肤干后再贴造口袋;
底板内圈裁剪合适,内圈过大时,可常规使用防漏膏,尤其是回肠造口者;
对造口平坦但周围皮肤不平者,造口袋粘帖后应让患者保持体位不变10-15min,并用自
己的手轻轻地按压在底板处,使其在体温的作用相爱与皮肤粘帖的更牢。
胃管插入术并发症和处理措施
1)食物返流,误入导致吸入性肺炎
预防:
注射器抽出胃液法;
置胃管末端于水中,观察水下气泡;
用注射器向胃管内快速注入10-20ml气体,同时用听诊器在胃部可听到气过水声。
处理:
停止营养液的输入,让患者取右侧卧位吸出口鼻返流物,必要时可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协
助清除误吸物;
调整鼻饲的体位使其保持于低半卧位,降低鼻饲速度和每次鼻饲的容量;
让鼻饲管头部的侧孔完全进入胃内,减少食物返流。
2)鼻饲管堵塞
预防:
鼻饲前应检查鼻饲管是否通畅在先;
制定营养食时应打烂,过稠时应加水稀释,药物要研成细末服用,牛奶不要与果汁同时
喂;
鼻饲前后应用温开水20-30ml冲洗管道。
处理:
遇鼻饲管堵塞,立即用注射针筒抽吸,排除堵塞;
报告医师,给与重新置管;
立即更换鼻饲管。
3)胃管脱出
预防:
放置胃管后,嘱患者及照顾者注意胃管勿拔除。
放置胃管后,在出鼻孔处贴小胶布,标记胃管放置的长度。
用输液皮条双向反折固定于胃管上,再挂于患者的双耳后,胃管固定牢固。
处理:
胃管脱出后,立即报告医师;
按医嘱重新置胃管;
重新置胃管后,加强看护。
T管引流并发症和处理措施
1) 引流管堵塞
预防:
① 防止引流管扭曲、折叠、受压,使管腔通畅。
② 严密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如发现引流液内有泥沙样结石,及时通知医生。
处理:
① 排除引流管扭曲受压。
②通知医生挤压引流管或用生理盐水轻轻冲洗T管,并用注射器回抽胆汁。
2) 逆行感染
预防:
① 引流管固定低于引流口,引流袋悬挂于床边。
② 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尤其是倾倒引流液,更换引流袋时。
③ 保持引流口周围敷料干燥。
处理:
① 妥善固定引流管
② 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变化,一旦出现体温升高,腹痛,及时通知医生。
③ 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④ 引流口敷料有渗液,及时通知医生予以更换。
3)T管脱出
预防:
① 告知患者及家属放置引流管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② 妥善固定引流管,保证病人翻身、活动时T管不受牵拉。
③ 护理时动作轻柔。
处理:
① 立即通知医生,严密观察患者腹部体征。
② 立即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