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五、《祝福》、《伤逝》以及其他小说
形象意义 形象意义
A、阿 Q形象具有巨大的概括性, 是中 、 形象具有巨大的概括性, 形象具有巨大的概括性 华民族长期以来沉重的苦难生活的生 动概括。 动概括。 B、阿 Q形象具有社会普遍性, 既概括 、 形象具有社会普遍性, 形象具有社会普遍性 了中国国民性的一般弱点, 了中国国民性的一般弱点,也概括了 人类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法。 人类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法。
阿Q的革命悲剧在客观上暴露了辛亥革命的 的革命悲剧在客观上暴露了辛亥革命的 弱点:无视农民的革命要求, 弱点:无视农民的革命要求,革命后局面依 旧,革命成了换汤不换药的政权形式的变更。 革命成了换汤不换药的政权形式的变更。 辛亥革命忽略了国民的精神改造, 辛亥革命忽略了国民的精神改造,即“人的 现代化” 现代化”问题 。
三、《狂人日记》
1、主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充 满了尖锐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
它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也表现了 鲁迅“忧愤深广”、志在改造社会和人生的革命人道主义情怀。
2、艺术特色: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新, 扩大了小说的审美张力,从不同的思路解读“狂人”形象, 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
3.故事情节的弱化与灵魂揭示的强化 .
《呐喊》《彷徨》为了更深入地揭示 呐喊》《彷徨》 》《彷徨 人们灵魂状态, 人们灵魂状态,对故事情节的曲折和 完整并不倚重, 狂人日记》 完整并不倚重,《狂人日记》、《故 伤逝》 在酒楼上》 乡》、《伤逝》、《在酒楼上》等大 都是以人物的情绪感受作为小说的整 体框架, 体框架,故事情节和生活画面被编织 进人物的情绪感受之中。 进人物的情绪感受之中。
3、贡献与价值:这些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调整、 更新了我国传统的创作思维和审美习惯,具有为现代文学 奠基的价值和划时代的意义。
四、《阿Q正传》
1、人物形象经过长期孕育的独特创作过程
2 2、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具有严重病态心理的流浪农民 Q 的艺术典型 3、阿Q式的“精神胜利 法”
4、《阿Q正传》的思想性 从更新国民“魂灵”出发,总结中国农民革命的历史教训, 呼唤具有“坚信的主义”的真正革命者,提出了如何启发农民 民主主义觉悟的问题。 5、《阿Q正传》的基调是悲喜剧相结合与出色的讽刺艺术 现实主义的严峻性与表现主义带来的“间离效果” 在小说中同时并存
2、提供了新的人物、题材和新的思想 提供了新的人物、 主题
新的人物: ①新的人物: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 写了普通农民的小说家。 写了普通农民的小说家。 新的题材:中国现代小说两大基本题材( ②新的题材:中国现代小说两大基本题材( 农 知识分子)都是由鲁迅开创的。 民、知识分子)都是由鲁迅开创的。 新的思想主题: ③新的思想主题:观察与表现普通人命运的独 特视角,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主题。 特视角,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主题。
关于《彷徨》 关于《彷徨》:
五四落潮后, 五四落潮后,新文化统一战线 分化,革命中心南移, 分化,革命中心南移,曾是文 化运动中心的北平骤然冷落下 鲁迅一时极为苦闷、孤独, 来,鲁迅一时极为苦闷、孤独, 战斗意气冷了不少” “战斗意气冷了不少”。他便 把这一段时间的小说创作结集 命名“彷徨” 命名“彷徨”。 意味着鲁迅对 社会改造、对人生道路的迷茫、 社会改造、对人生道路的迷茫、 绝望而痛苦的心境。 绝望而痛苦的心境。
1、鲁迅思想的发展历程 2、人的自由与人性的解放 3、疗救麻木的国民性
鲁迅的心路历程
绍兴 为父病 看透世态 想投异路
四处忙
南京 仙台
求新知 开眼界 攻医学 欲救民
抉择学医 报效祖国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东京 搞文艺
唤民众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苦闷沉默 思索追寻
北京 抄古碑
泻忧闷
北京 应索稿
挥战笔
看到希望 作文呐喊
鲁迅的思想
1.对国民的看法和对国民性的批判 . (1)基本观点 ) 中国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 中国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 (2)问题的形成及来源 ) 鲁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和严峻思考, 鲁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和严峻思考 , 审视传 统文化, 统文化 , 对国民性的批判是其对民族更新改 造思考的切入点。 造思考的切入点。
3、 “中间物”意识 、 中间物”
“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 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 在进化的链子上 即处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个人不是起点, 即处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个人不是起点,也 不是终点。 不是终点。 关于历史, 关于历史,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是吃人的 历史,被吃、吃别人,人自食。 历史,被吃、吃别人,人自食。
C 以对“人”这一生存困境的正视,揭示了 以对“ 这一生存困境的正视, 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 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具有超越时 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பைடு நூலகம்Q的革命和辛亥革命 的革命和辛亥革命
的革命是个人欲望的满足, 阿Q的革命是个人欲望的满足,是对环 的革命是个人欲望的满足 境的盲目报复, 境的盲目报复,充分反映了农民个体生 产者的狭隘和落后意识。 产者的狭隘和落后意识。 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 “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辛 即使阿 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 亥革命依然毫无胜利的希望, 亥革命依然毫无胜利的希望,他将以自 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 等级制度” 等级制度”。
4.结构的两种基本模式与总体的封闭性 .
两种模式一是“看/被看”,一是“离 两种模式一是“ 被看” 一是“ 归来—再离去 去—归来 再离去”。 归来 再离去” “看与被看”的结构模式在《彷徨》中 看与被看”的结构模式在《彷徨》 有一篇极富有象征意味的小说《示众》 有一篇极富有象征意味的小说《示众》 里有着独特的表达 。
(3)行动方式:文化批评 )行动方式:
通过各种途径,一针见血,不留情面。 通过各种途径,一针见血,不留情面。 批判国民性试图达到对国民精神的改造, 批判国民性试图达到对国民精神的改造, 是鲁迅创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 是鲁迅创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
2、虚无、绝望的生命意识 、虚无、
鲁迅的生命悲剧意识源于两个方面: 鲁迅的生命悲剧意识源于两个方面: 黑暗现实的压迫和个人境遇的坎坷 独特的生命体验,形而上的“ 独特的生命体验,形而上的“悟”。 思想的矛盾性,如对社会批判、 思想的矛盾性,如对社会批判、对启蒙的 作用,一方面热情倡导, 作用,一方面热情倡导,内心深处却产生 根本怀疑。 根本怀疑。 虚无、绝望,不是终点,是起点。 虚无、绝望,不是终点,是起点。
读书应试梦
科学救国梦
文学启蒙梦
双重“绝望” 既是对启蒙对象 “ 双重“绝望”:既是对启蒙对象──“国 的绝望,更是对启蒙者自身的“ 民”的绝望,更是对启蒙者自身的“反 省” ──“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 “ 云集的英雄” 云集的英雄”。
3、命名 、 把这一时期小说创 作集名为“呐喊”, 是以此为革命呼号、 助威,“聊以慰藉 那在寂寞里奔驰的 猛士,使他不惮于 前驱” 当然, 前驱 ” 。 当然 , 也 隐含着探索中的苦 闷呼号。 闷呼号。
二、《呐喊》、《彷徨》
这两本小说集以生活体验的深切、表现格式的特别与艺术 上富有独创性著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呐喊》:“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 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彷徨》:“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 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 变化。” 《呐喊》、《彷徨》以表现人物“内面”精神的性格塑造为结构 中心,标志着传统的“情节中心”叙事模式的现代化转变;成功地从 思想革命与社会变革的视角开掘中国近代历史,把人物放到广阔的 民族文化背景中去刻画;侧重于作品反映生活的思想深度和表达叛 逆于封建文化传统的现代意识。
《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呐喊》《彷徨》 》《彷徨
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 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实现了 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 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
1.提供了新的小说观念
鲁迅的取材和写法, 鲁迅的取材和写法,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 体式,以现实主义方法为主, 体式,以现实主义方法为主,实现了对传统 写法自觉、大胆的突破。 写法自觉、大胆的突破。
孔乙己》通过对叙述者的精心选择, 《孔乙己 》通过对叙述者的精心选择 ,构成了多重 被看”的深层模式,将这种“ “看/被看”的深层模式, 将这种“ 无主名无意识 的杀人团”以艺术化的形式表达出来 ,小说的主题 的杀人团 ”以艺术化的形式表达出来, 更加丰富。 更加丰富。 其它作品如《祝福》 狂人日记》 其它作品如《祝福 》、《药 》、《狂人日记》 等也 都有看/ 都有看/被看的场景或结构
第二章
(一)、鲁迅生平
鲁 迅
一、 鲁迅的生平与思想轨迹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中国现代 鲁迅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鲁迅原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 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他为鲁迅。
(二)、鲁迅的思想
创作动机和书名来历
1、文学的启蒙 、 2、潜在的心理动机:渲泄内心的苦闷。 、潜在的心理动机:渲泄内心的苦闷。 呐喊·自序 是解读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 自序》 《呐喊 自序》是解读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 从心理角度看, 呐喊·自序 自序》 从心理角度看,《 呐喊 自序》清楚地叙述了一 次又一次的心灵创伤带来的苦闷, 次又一次的心灵创伤带来的苦闷 , 以及一个又 一个企图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梦。 一个企图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梦。 有研究者认为“ 有研究者认为“鲁迅的小说将自己的内在世界 外化得最诚实,最深刻和最丰富” 吴俊: 外化得最诚实,最深刻和最丰富”(吴俊: 鲁迅个性心理研究》 《鲁迅个性心理研究》)。
“离去 归来 再离去”的模式也基本构 离去—归来 再离去” 离去 归来—再离去 成一个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