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作品赏析

鲁迅作品赏析

解读鲁迅
---------浅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张赛12136233 计算机122
在绍兴文理求学,一定是不会避开鲁迅先生的,当初来到这所学校也有
敬仰鲁迅先生的因素在里面,这学期选修了这门课,虽听的不是太认真但
也学到了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别的故事,在此也要感谢王老师一学期以来
的辛苦付出。

从小到大,每个中国人肯定会接触到鲁迅先生的文章,说实话,我才疏
学浅,现在看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都觉得还是那么的拗口,但当王老师的
题目布置下来之后,我首先就想到了这篇文章,那我就选择这篇大家都比
较熟悉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浅浅的解读一下吧。

最先读到这篇文章是从人教版的《语文》课本中,这篇文章能收录在教
材之中,从侧面也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优秀之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是鲁迅先生1929年写的一篇他对自己童年丰富有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收
录于作品集《朝花夕拾》。

通过这次的小论文学习,我有了一些不同于当时
的看法。

下面我就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内容上说一些自己的理解。

文章首先点出了“那时却是我儿时的乐园”,之后是对百草园一草一木、
昆虫飞鸟的精彩描写。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叫天子忽然
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然后描写出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就有无限的趣味。

”是对百草园景物的生动描写,把一个妙趣横生,欢乐有
趣的百草园展示在我们的眼前,之后又写了阿长妈妈对他说的关于“美女
蛇”的传说,充满了童趣。

在描写完百草园的景物之后,又写到了百草园
的冬天,在雪中“拍雪人”与塑学罗汉的趣事,还有用闰土父亲传授给他
的捕鸟雀的方法来捕捉麻雀“张飞鸟”的趣事。

对于百草园的描写是那么
的欢乐与有趣,就算是在无味的冬季,也因为雪而丰富有趣。

我的脑海中
仿佛可以看到一个少年鲁迅在百草园中挖泥、捕鸟、欢乐奔跑的身影。

作为一名绍兴文理学院的大学生,我肯定会去鲁迅故居,会去百草园,
说实话,当我站在百草园当中,百草园在我的眼中是无趣的,可能在鲁迅
先生写这篇文章事的眼中也没有什么乐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写到“那时却是我儿时的乐园”,可以感觉到鲁迅先生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之情,从草园变成乐园,孩童的眼中世界就是充满了趣味,童趣是人生的
宝贵财富。

放开文章不说,如果我回到十岁,想想在百草园中抓虫捕鸟,
想必也一定能得到不少乐趣。

我也拥有美好的童年回忆,读到《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屋》勾起了我对自己童年的回忆,我想起了我那时在一片竹林深
处的“秘密基地”,这可能也是回忆性文章的一个作用吧!每个人都有孩童
时代的“秘密基地”,鲁迅先生的“秘密基地”就是他的百草园。

说完了充满童趣、欢乐的百草园之后,我下面写一下我对三味书屋这部
分的看法。

在文章的转接之中,在鲁迅要被送往三味书屋的时候,他首先就是放不
下他在百草园的那些玩物,“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莲们!”,他用孩童的视角做出了描述,也使文章转折的不那么生硬。

三味书屋的生活相比百草园就不好过了。

入学时,对扁和鹿行礼,在上书的时候问关于‘怪哉’虫的问题,反而惹的先生不高兴。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

”可见,平时只能专心攻读经书,别的学问是不许过问的。

每天的作息也是呆板,“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在这些描述中都体现出作者在三味书屋中学习的枯燥与乏味,孩童在三味书屋中要受到规矩的束缚,抑制了天性。

与我小时候对学校的感觉如出一辙。

但孩子始终是孩子,即使先生严厉,规矩很多,他们依然可以在一起创造出欢乐,他与同窗们到三味书屋后的园中折梅花,寻蝉壳,被抓到后罚跪,从人声鼎沸的诵读到只剩老先生自己“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读书,然后又在先生读书入神时用纸盔甲在指甲上做游戏。

总之,一切的描写是那么充满了趣味。

鲁迅对于他私塾老师的描写也是很出色的,文章一开始就用简洁的线条描绘出他古朴的形象,“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带着大眼镜。

”然后道出自己对先生是“很恭敬”。

我个人认为这位老先生不像我们在影视剧中说看到的私塾先生严厉的样子,学生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备有一条戒尺,定有罚跪的规则,但都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这也从侧面显示出鲁迅先生并不是在批判三味书屋。

我个人感觉鲁迅先生对于三味书屋可能没有太多的批判态度,这与当初学习文章时是不一样的,那时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这是鲁迅先生对于封建教育的批判。

从文章中我感觉不到三味书屋的厌恶,反而从他调皮的玩耍中感受到了一丝快乐。

可能鲁迅别的作品批判意义太强影响了我们对于他其他文章的看法,看到鲁迅就想到批判,把这篇文章也包括进去了,但是我觉得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批判的意味不是那么的重,就好像一个人回忆自己童年时代的往事,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只是回忆,反而是我们旁人想多了,看少年鲁迅在三味书屋中调皮总有快乐的感觉。

也可能是我认知浅薄,并没有更深层次的去理解鲁迅,请王老师见笑。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几乎人人都知道的文章我为了完成作业又从新读了一遍,产生了一些不一样的看法,我觉得应该是年龄使我有了新的看法,文章也使我对自己的童年产生的很多的回忆,有一些感慨。

这应该就是文学的力量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