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案例分析
一般资料:李××,女,20岁,大学一年级学生。
主诉:与人交往感到紧张、害怕,因此不敢到教室上课、不敢去人多的地方。
自我报告:在高一那年,我对班上一男生有好感,我也发觉他经常看我,每当他看我时,我感到很紧张,有一次放学回家路上,他提出要与我交朋友,当时我紧张极了,连想都没有想就拒绝了他。
自那以后他不再理我,我想他肯定很恨我,我不敢去面对他,总是有意无意躲着他,后来大概是为了报复我,他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个劲地咳嗽,我有时也用咳嗽回敬他,他就更加明显,分明他咳嗽是针对我来的,我学习也学不进去。
后来请老师换了一个座位,我开始还满有信心的,可到后来我对那个声音还是特别敏感,每当周围同学咳嗽就担心是针对我的,我感到很烦恼,后来在与同学交往时也感到紧张,面红出汗,很在意同学的言行,担心对方鄙视、嘲笑、看不起自己,后来变的不敢与同学交往,甚至不敢去教室上课。
在学校老师的建议下前来进行心理咨询。
他人介绍:能力发育正常,父母性格急躁,管教严格,对学习要求很高。
性格内向、胆小。
平时与男同学很少交往。
记得在初二的一次期未考试,同桌的一位男同学问她一道题怎么答,她很高兴地告诉了那位同学,后来被监考老师发现,并说:“有些同学眉来眼去的干什么!”,当时她感到十分害怕,怕别人说她不正经。
案例分析:
1、诊断名称
根据李某的自我报告、症状表现,判断其为社交恐怖症。
社交恐怖症是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具有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恐惧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相当泛化。
多数起病于青少年,有自卑感和害怕别人评论自己。
李某的表现符合这一描述。
2、诊断依据
从李某的述说看,她的问题是从高一到现在,持续的时间有4年,病程较长。
根据对李某的资料收集与分析,可判断她智力水平正常,但人际交往上存在困难,
不敢与同学交往,在交往过程中,李某感到紧张,面红出汗等植物性神经症状,很在意同学的言行,担心对方鄙视、嘲笑、看不起自己。
为此,李某对自感难以应付的同学交往采取反复持续的回避行为。
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结合诊断标准):
A、患者对某种或多种社交场合有显著或持久的恐惧。
在这些场合,患者被暴露于不熟悉的人们面前或可能有人在注意或观察,害怕自己可能会作出一些使人难堪的行为或表现出焦虑症状。
具体表现:李某不敢到教室上课、不敢去人多的地方,有意回避这些场合,行为退缩,一旦在这些社交场合,她会感到紧张,面红出汗,很在意同学的言行,担心、害怕对方鄙视、嘲笑、看不起自己,这已经影响了她的社会功能。
B、一旦暴露于所害怕的社交场合下便会引起焦虑,并可能出现与处境密切相关的惊恐发作。
具体表现:李某对人际关系敏感,很在乎别人对她的反应与评价,每当周围同学咳嗽就担心是针对我的(夸大潜在危险),她感到很烦恼,后来在与同学交往时也感到紧张,面红出汗,过分关注自身的躯体症状,很在意同学的言行,担心对方鄙视、嘲笑、看不起自己。
C、患者设法回避所害怕的社交场合,否则便要忍受极度的焦虑或痛苦。
具体表现:李某不敢到教室上课、不敢去人多的地方与人交往,设法回避令自己害怕的场合,否则她会感到紧张、害怕。
D、对恐怖处境的回避、焦虑性期待或者痛苦,显著妨碍了患者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活动,或者对于患者有恐怖症感到嫉妒的精神痛苦
具体表现:李某不敢与同学交往,甚至不敢去教室上课,这对她的生活与学习产生了影响。
3、可能的评估方法
SCL-90、EPQ、焦虑自评量表SAS
4、可能的致病因素
生理原因:
李某问题源于青春期的异性交往,异性交往问题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
社会原因:
①家庭教养严厉,父母性格急躁,管教严格,对学习要求很高,亲子关系不良,由于较少得到父母的积极关注,特别在乎他人的评价;②人际交往不良,平时与男同学很少交往,缺少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③持久的负性事件,在初二的期末考试中因老师说的话而害怕比人说她不正经;④高一那年,拒绝自己暗恋的男生的表白后男生不理她。
心理原因:①错误观念:认为自己暗恋的男生咳嗽时针对她的,后来发展到周围同学咳嗽也担心是针对她的;②对现实问题的误解:担心、害怕对方鄙视、嘲笑、看不起自己;③持久的负性事件记忆:高一拒绝自己暗恋的男生后男生不理她一直困扰着她,不敢于同学交往,也不敢去教室上课;④自身个性缺陷,李某性格内向、胆小。
5、可能的治疗方法、技术、过程
方法之一(技术与过程详见内容):
1、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领悟疗法:李某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适应不良的社会交往行为上,这又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性格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
咨询师首先向李某简要介绍社交恐惧的认知行为模式,积极主动找出李某对社交的非理性认知,并委婉告知李某,恐惧是非正常的,耐心向她解释(使她产生恐惧情绪的并不是她所处的环境,而是她对环境的认识)。
要改变李某原有的认知行为模式,需要从她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着手,了解其对生活状况的感知与思维模式,从中发现错误的思维和认知扭曲是如何建立起来的,随后与她一起分析这一自动负性行为,让她识别到自己的错误,引导她逐步以客观积极的思维替代消极扭曲的思维,走出认知误区。
在进行认知治疗的同时,辅以行为治疗,以缓解焦虑,重新建立认知和行为的联系,帮助她积极面对恐惧以战胜恐惧。
作业布置(在咨询的阶段过程中):
⑴布置作业:鼓励李某与她认为的比较喜欢的人进行主动的交往和互动,记录沟通心得,强化李某对同学交往的重新认识。
⑵认知重建训练:①让李某设想一个恐惧情境,并写出自己在这个情境中的各种负性自动思维。
然后与咨询师进行讨论,挑战负性自动思维。
挑战结束后,
咨询师与李某一起用一、二句话进行总结,获得理性反应;②让李某报告前两次咨询治疗中的一些负性自动思维,然后由咨询师加上挑战。
⑶记录接下来一周中引发社交恐惧的两三个情境,每个情境中都要列出几个负性自动思维。
如果没有遇到相应的恐惧情境,那么也应该根据恐惧与回避等级表想象一个情境,并记录下负性自动思维。
步骤与意义:
1.通过认知启发,挑战李某信念、假定和期望,以辨析它们是否合乎事实,是否有效,以此着眼校正认知。
2.处理认知,可以将李某以往投入到恐惧与焦虑症状中的那部分注意资源解放出来,转而将它们投放到当前的社交任务上,从而提高其社交效能。
3.通过改变失调的信念能够帮助李某减少回避与退缩,增加成功的信心和能力,使其更有机会得到外界的正性评价和反馈。
行为治疗:具体设置思路有四部分:①暴露技术——让李某暴露在所害怕的情境中;②各种放松练习,包括渐进性肢体放松练习及意念放松练习等;③认知重建,家庭作业是其有机组成部分;④社交技能训练,其中角色扮演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
暴露治疗,具体步骤:
①让李某暴露于教室中(同学聚集点),并在这个情境中呆上足够长的时间,就可以体验到恐惧的自然缓解---习惯化。
②在暴露练习中,给李某一个机会,练习一些社交情绪中需要的一些行为技巧,及处理人际关系中互动的应对技巧,从改善同学交往入手克服社交恐惧。
③让李某在暴露中体验认知偏差引发的恐惧真实情境中的危害之间的差别,以检验其功能失调信念。
方法之二:
2、系统脱敏疗法
在系统脱敏治疗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通过鼓励、赞许李某的操作,使李某在恐怖情境下仍保持放松,不再引起焦虑,这样,恐怖行为就会自然消退。
心理咨询师循序渐进地让李某在放松状态下想象以前曾引起她恐怖和回避的情境,逐步增加其耐受程度;由于处于放松状态,李某一般不会出现回避行为,并且能直接
体验到平静和放松的情绪,因而原先恐怖反应的强化因素被消除,这样经过反复多次以后,她的的焦虑和回避行为就会逐步减退和削弱。
在实施系统脱敏治疗过程中,常常根据李某自己对恐惧等级的划分,建立恐怖等级脱敏表。
过程:
①对李某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确定其是否适用系统脱敏法,如果适用,向她简要介绍,希望她配合。
②根据李某的心理问题,制定出一份脱敏层次等级表,从引起焦虑、紧张的最轻微的情景到最强烈的情景,依次排列出若干等级。
③脱敏。
当治疗开始时,让李某躺在一张睡椅上放松,当进入放松状态时,咨询师就可以描述等级表中第一个最小焦虑的情境,要求李某进行想象,如果李某表示有焦虑,咨询师应立即让她停止想象,等她完全放松了,再叫她想象前一个等级中的情境;如果这时没有焦虑产生,再重新进入下一个情境。
这样,使李某逐渐经历最小焦虑到最大焦虑的各个等级。
在每一步骤中,放松抑制了情境所诱发的焦虑。
就这样,—个等级一个等级依次脱敏下去,一直把所排的等级全部脱敏完,确保李某体验到最高等级的焦虑并能放松。
④模拟。
当事者在做完所有等级的脱敏后,有条件的可创设李某最敏感时的情景进行模拟训练。
在李某成功地通过全部等级或层次程序后,如果可能,对她良进行一个追踪调查,保证治疗能维持一个较长的有效时间,如果她旧病复发,要施行辅助性的训练和治疗。
辅助技术:
放松包括四种放松训练法,分别是渐进式肌肉松弛法,腹式呼吸法,注意力集中训练法和行为放松训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