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外关于旅游产业的研究早期国外学者对旅游业的研究局限在理论的角度,该时期较有影响力的学者鲍迪奥针对当时的旅游胜地意大利进行考察研究后发表了《在意大利的外国人移动及消费的金钱》。
此后欧洲各国相继出现了许多学者如鲍尔曼、汉泽克尔等对旅游业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越发的呈现出活跃的发展态势。
旅游经济效益成为经济向前发展不容忽视的推动力量。
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其消费支出所产生的乘数效应被许多学者所关注。
于是乘数理论被学者应用于旅游产业的研究,旅游乘数一度成为旅游发达地区的重点研究对象。
Mathieson 和Wall 从收入角度来理解旅游乘数,其内涵是“旅游乘数是这样一个数值,最初旅游消费和它相乘后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总收入效应。
”该表述虽能体现乘数理念,但是是比较片面的。
20 世纪70 年代初, 英国的阿切尔(Archer)做了深入研究并写出了研究报告:“Tourism in Gwynedd:An Economic Study”。
他认为,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最初消费支出通过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诱导性效应会产生数倍于最初消费支出的收入。
由此阿切尔总结归纳了营业收入乘数、营业收入乘数、旅游收入乘数、就业乘数、旅游企业收入乘数、政府收入乘数、居民收入乘数七种旅游乘数。
阿切尔的旅游乘数研究的既全面有深入,为后人的旅游经济效益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伦伯格、墨菲和H.金德尔等人在阿切尔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乘数做了进一步研究。
二战以后美洲逐渐成为旅游业的研究基地,美国人W.列昂惕夫(WassilyLeontief)在20 世纪初提出了一种极具价值的分析方法即投入产出法(I/O,Input-output)。
该方法可以明确的分析出经济系统的不同部门在投入和产出方面的依存关系。
旅游产业既涉及到餐饮、住宿、交通等部门,还涉及了医疗、通讯、建筑等部门,由此可得出旅游业与其它产业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把投入产出法应用于旅游业可以很详细的得出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弄清经济系统的发展脉络。
最早利用投入产出法来具体分析旅游经济效益的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F.K.哈姆斯顿(Hamston,1962)。
他使用24 部门的模型来分析和计算美国怀俄明州地区的旅游乘数,矩阵中的内生变量设定为家庭和当地政府。
后来,为了明确间接效应与诱导效应的差异,以美国密苏里州为研究对象来计算旅游乘数。
他使用了22 部门的模型,把家庭和地方政府分别作为内生部门和外生部门进行两次独立的计算,最后得出旅游诱导效应 3 倍于间接效应。
此后,W.A.斯特朗(Strang)和H.甘伯尔(Gamble)分别计算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以及威斯康星州的旅游乘数。
在思考和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B.H.阿彻尔发表了著作《The Impact of Domestic Tourism》。
在该书中提出了能够更好反应出某一旅游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的投入产出模型。
阿彻尔利用该投入产出模型对英国的Angledey 和Gwynedd 等地区进行旅游乘数的测算。
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投入产出法计算过程比较繁琐,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操作中各部门之间彼此的制约因素难以分析并且各部门投入与产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并非固定。
基于以上种种的客观原因,使得投入产出法的应用产生一定局限性。
世界旅游组织于1999 年6 月在“旅游影响经济的度量方法”世界级大会上提出可以利用旅游卫星账户来计算旅游业各类的产出。
该旅游卫星账户是按照统一的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来设计的。
卫星账户体系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旅游所产生的直接或者间接收入,能够准确把握旅游业对GDP、就业以及国家收支平衡等的影响程度,该方法的提出克服了以往旅游统计不能全面反应旅游业总产出的困扰。
目前世界旅游组织已把旅游卫星账户推选为国际标准,并且许多国家把其作为制定旅游发展战略的有效工具。
欧洲许多国家如法国、西班牙、瑞士、挪威,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别编制了旅游卫星账户。
旅游卫星账户也存在着不足,首先,旅游业涉及了许多属于第三产业的部门,这些部门往往变动大、数量多,这会导致在数据收集以及处理时难度较大。
其次,各国在编制旅游卫星账户时虽然遵循的原则基本一致,但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导致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分歧。
此外除经济学外许多学者把社会学、环境学等学科也相继应用到旅游产业的研究中。
近几年国外学者致力于研究区域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旅游产业的规范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
由此可见国外学者对旅游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早,能够较全面的认识到旅游产业与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得旅游业能够得到规范化、合理化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的旅游业已经实现了产业化。
1.2.2 国内关于旅游产业的研究1、初始阶段国内的学者从80 年代开始越发注重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在该阶段学者们在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主要从理论的角度来关注旅游业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国民经济运作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形成了旅游经济理论基础。
该时期的成果有:王连义、李天元的《旅游学概论》,林南枝、陶汉军的《旅游经济学》,罗明义的《旅游经济学》,田里的《旅游学概论》等,主要从理论的层面描述了旅游业对经济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2、逐渐成熟阶段90 年代以后,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日益壮大,它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的作用也凸显出来,于是国内学者开始进一步对旅游的经济效益进行较深层次的研究。
王洪滨较早的从理论角度阐述了旅游收入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他曾形象的提出,伴随着旅游活动的发生,当游客涌向旅游所在地时,会形成一种“无形输入”。
这种输入既包括游客本身,也重点所指财富的输入。
当财富涌入旅游目的地时便形成了旅游收入,旅游收入会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
除此之外,他还进一步指出旅游收入在分配和再分配时,用于生活消费与生产消费的比例,这决定着旅游收入拉动经济发展的幅度。
旅游收入用于再生产比例越大,退出流通领域比例越小,则对经济发展的助推力就会越大。
旅游收入以分配和再分配的方式体现了对经济的增值效应,这种效应也可称作为旅游乘数效应。
此外,张吉林、刘菲、张凌云等也对旅游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做了相应的研究。
闫敏(1999)根据自身研究的需要首先对行业进行了划分,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测算出完全消耗系数与直接消耗系数。
并指出基础产业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工业化与旅游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外笔者还搭建了旅游业的投入结构,这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旅游业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江帆和李美云于1999 年在《旅游产业与旅游增加值的测算》中提出了以往在测量旅游业地位时所用方法上的不足,指出在得出旅游经济地位之前,首先要计算剥离系数,然后再得出旅游增加值,然而测算旅游增加值时,由于旅游收入中存在着许多中间消耗,所以应从旅游收入中去除中间消耗再得出旅游增加值。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数据收集的不完善以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一方面会使得旅游增加值难以准确计算,另一方面使得剥离系数的测算存在着时空差异。
云南大学左冰于2000 在《旅游的经济效应分析》中,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从旅游消费需求的视角分析了旅游经济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同时还使用了投入产出法以及乘数理论第一次测算出中国旅游就业乘数以及中国旅游产出乘数。
但是,在分析时存在着不足,在从旅游消费需求的视角分析时,只分析了个人的旅游消费需求对旅游所在地所产生的经济效应,而没有进一步分析如公务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以及奖励旅游等类型所涉及旅游消费需求所带来的经济效应,然而这些类型的旅游在其目的地经济活动中往往是举足轻重的。
郑海燕于2004 年在《旅游业对秦皇岛市经济发展贡献的实证研究》中,采用数学、经济、统计等多种方法来分析旅游业对秦皇岛市的经济贡献。
首先采用统计的方法把旅游收入同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进行比较,得出秦皇岛旅游业的重要地位。
其次还测算了秦皇岛市的旅游产出乘数是2.0339,旅游就业乘数(1)是0.7736,旅游就业乘数(2)是0.3689。
再次笔者利用数理统计中的一元回归分析了旅游外汇收入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度,指出旅游业为秦皇岛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助推力的作用。
最后在探究旅游业同其它产业的关联度时,利用投入产出法得出了秦皇岛市旅游业投入系数、分配系数、中间投入率、中间需求率,以此得出旅游业与不同行业关联的紧密度。
2006 年,杨勇就我国旅游业同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实证分析,文中使用国内的旅游收入作为我国居民旅游消费的衡量指标,而我国的经济增长水平使用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笔者针对上述时间序列进行了协整分析,之后又针对两变量做了自回归模型(VAR),并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检验了两者的关系。
经检验得出了以下结论:国内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中国居民在现阶段以及今后一段时间的收入水平、可支配收入、消费的观念、消费的结构以及家庭的生活状况、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在较短的时期内不会产生较大规模的旅游需求,旅游市场要走向成熟还需要一定时间的不断发展,所以旅游产业在现阶段还不能成为先导性产业,更不会成为支柱产业。
2006 年,张滢在《旅游经济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主张从旅游供给的角度去分析旅游对目的地的经济效应。
曾经有学者指出:“供给创造需求”。
笔者指出旅游产品的需求会受到供给的的影响,尽管旅游的需求因素如可支配收入等会对旅游地的选择有一定影响,但旅游供给因素如旅游资源、旅游服务及旅游目的地人文环境等是旅游者选择该旅游地的主要因素。
于是笔者提出从旅游供给的角度分析和度量旅游对旅游供给地在经济层面的影响,从而突破从旅游消费需求角度的传统分析视角。
笔者通过实证总结了旅游对乌鲁木齐市的经济运行的影响规律,首先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回归分析法得到该市的旅游指标,从而通过计算进一步得到旅游业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相应参数;其次在分析了旅游直接产出效应、旅游间接产出效应和旅游诱导效应以及旅游就业效应后,分别计算了旅游产出乘数I、旅游产出乘数II、旅游就业乘数I 以及旅游就业乘数II。
得出结论如下:①入境旅游为乌鲁木齐市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要优于国内旅游。
②由于乌鲁木齐市旅游乘数II 低于世界以及全国平均水平,所以要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提高旅游间接产出效应和诱导效应。
③乌鲁木齐市旅游就业乘数高于同一时期旅游的产出乘数,由此说明旅游业对该地区就业的影响要更大一些。
最后笔者还计算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系数、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影响力系数以及感应度系数,由此得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具有不同程度的关联度。
张吉林在《一个产业化组织的过程》中指出,旅游业涉及了很多社会领域,旅游业要得到产业化的发展,不能仅依靠零散的消费倾向,要建立在规模消费的基础上,只有形成一定的消费群体才会培育出市场,产业化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