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教学设计
郝庄中学范瑞娜
教材分析:
《咏雪》是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咏雪》一则被编入《世说新语》“言语”一门。
文章将东晋名门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语言简约。
赞扬了谢家儿女的聪明才智,尤其是以咏絮才闻名后世的才女谢道韫。
文中所体现的和睦轻松的家庭氛围,能激起很多学生的共鸣。
“才女”的话题也能引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浅显易懂的古文有初步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尤其是具有一定的故事性、贴近生活、富有趣味的短小文言文,学生更能以自身生活实际出发,学有所获。
但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课标要求:
要求初中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积累必要文言词汇,对文言文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
学法指导:
针对初一学生初读接触文言文,文体生疏不知如何把握的特点,老师先介绍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告诉学生“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主要分以下环节:读通——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透——积累词汇,通译全文:读悟——理解分析,领悟写法;读创——仿创训练,学以致用。
在课堂模式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全班分8个语文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元进行质疑,解惑,探究。
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根据本文内容的特点,鼓励学生查找古今中外著名女子的事迹;并进行评说(老师可举例示范),学生对此一定会非常感兴趣。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够准确直译文言文。
2、欣赏修辞之美。
3、训练学生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
4、感受古人的聪颖智慧,学习古人的聪明才智。
学习重难点: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因”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能够准确直译文言文。
2、“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课前的准备:
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收集古今中外著名女子的事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俗话说“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凉风冬有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一直向人们展示着它的勃勃生机。
眼下,虽已天寒地冻,但我们却收到大自然慷慨的馈赠——北方冬季的代表景物“雪”。
从古至今无数诗人呤咏过它的美好,还有许多与雪有关的俗语,谚语,以及众多描绘雪的诗句。
你能举个例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雪有关的故事。
二、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世说新语》作者,朝代,它是一部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
《咏雪》出自篇。
2、给下面斜体字注音
雪骤()撒()盐差可拟()()柳絮()
谢道韫()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学生个体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
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
朗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停顿。
2、借助注释,把握文章大意。
(1)学生做小小翻译官——学生展示(2)学生分角色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
要求:字词翻译准确,句子通顺。
四、分组讨论,质疑体会(三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质疑、讨论、解疑。
1、文中记载了两个人的“咏雪”的过程,请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用的什么修辞?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比喻的修辞。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这个比喻好像写的是下的是小冰粒,它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跟盐比较接近。
(2)认为“柳絮”一喻好,柳絮的颜色和飞扬的状态都和雪花有相似之处。
谢道韫抓住雪花飘落的的情景,既形似又神似,并且柳絮有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2、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五、课堂检测
1、填空
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翻译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六、拓展延伸
谢道韫,东晋著名女诗人。
她是东晋政治家、军事家诗谢安侄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媳,王凝之的妻子。
谢道韫聪慧有才辩,被后人称之为绝代才女、奇女。
此后,人们常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咏絮才”。
在《红楼梦》中写林黛玉、薛宝钗的判词有这么一句“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在古今中外名留青史的女子还有很多,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展示)教师总结:让我们用泰戈尔的话“生如夏花”来总结这些杰出的女子,让我们的生命也开出绚丽的花朵吧。
七、课堂总结
课文讲述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谢道韫出身名门,聪慧能辨,因“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咏雪名句,盛为人所传诵,后人把有才学的女子称为“咏絮才”。
八、作业布置
发挥聪明才智,试着写一个比喻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