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泌尿系统

生理学泌尿系统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第十三章 排泄
第十三章 排泄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肾的结构
第三节 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第四节 尿的生成过程 第五节 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第六节 尿的浓缩和稀释 第七节 排尿
第一节 概 述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产生二氧化碳、 尿酸、尿素、水和无机盐等代谢终产物。人体内代 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
①近曲小管
此管上连肾小囊腔是肾小管中最粗的一段, 盘曲在所属肾小体周围。 管壁由单层立方上皮细胞组成。 管腔小而不规则,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 重要部分。细胞的游离面有刷毛缘。 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刷毛缘是由微绒毛组成。 这些结构都扩大了细胞表面积,有利于重 吸收作用。
②髓袢降支和升支
髓袢为一U字形小管,由三段组成:第一段为降 支粗段;第二段为细段呈U形;第三段为升支粗 段。第一段及第二段的降支部分又统称为降支, 第二段的升支及第三段又统称为升支。 它们分别由扁平和立方上皮构成。不同部位的肾 单位髓袢的长度不同。 皮质肾单位的髓袢较短,薄壁段很短或缺少。近 髓肾单位的髓袢则较长,一直深入髓质可达锥体 乳头。 这类髓袢对尿的浓缩有特殊的功能。
2、致密斑(化学感受器)
致密斑是远曲小管起始 部,贴近入球小动脉球 旁细胞处的上皮细胞。 生理功能:调节肾素的释
放。 致密斑可感受远曲小管液中 NaCl含量和小管液流量的变 化,并将信息传递至邻近的 球旁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
3、球外系膜细胞
又称间质细胞、极 垫细胞、系膜细胞。 生理功能尚不完全 清楚。 球旁细胞 与吞噬和收缩功能 有关。
一、泌尿系统组成
泌尿系统组成 肾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是重要的排泄器官。
二、排泄的途径
人体的排泄器官及其排泄物
━━━━━━━━━━━━━━━━━━━━━━━ 排 泄 器 官 排 泄 物 ─────────────────────── 肾 脏 水、尿素、肌酐、盐类、 药物、毒物、色素等 肺 脏 co2、水、挥发性药物等 皮肤及汗腺 水、盐类、少量尿素等 消 化 道 钙、镁、铁、磷等无机盐, 胆色素,毒物等 唾 液 腺 重金属、狂犬病毒等 ━━━━━━━━━━━━━━━━━━━━━━━
集合 小管
细段
毛细 血管
肾髓质
(三)肾小球旁器
由球旁细胞、致密斑 和球外系膜细胞(间 质细胞)组成。 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 位,位于肾小体三角 区。
致密斑
球旁细胞
球外系 膜细胞
球旁复合体模式图
1、球旁细胞:
球旁细胞是入球小动脉壁 中膜平滑肌分化成的肌上 皮细胞。 生理功能: 分泌肾素:体积甚大, 内含分泌颗粒,可分泌肾 素,与调节血压有关。 肾素分泌:受交感神 经纤维支配,当交感神经 兴奋时,可刺激肾素分泌。
三、肾脏功能
(一)泌尿: ①排泄; ②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二)内分泌: ①肾素; ②促红细胞生成素; ③前列腺素等。
第二节
肾的结构
一、肾的形态、位置和结构 二、肾的组织结构 三、肾的血循环及特点
一、肾的形态、位置和结构
1.肾的位置
肾位于腹后壁、 脊柱两侧,长轴向外 下倾斜,呈“八”字 型布置。左右肾高度 不同,其上、下端和 后方与椎骨、肋骨关 系重要,前方与部分 腹腔器官相毗邻。
肾小体的结构
入球小 动脉
出球小动脉
壁层
脏层
尿极
① 肾小球
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反复
分支形成的一团盘曲的毛细血 管网。 为入球小动脉与出球小动脉 间的毛细血管网,属于有孔毛 细血管。 由于入球动脉的压力较高, 血液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质从毛 细血管壁滤出生成原尿,进入 肾小囊。 平均一昼夜可生成180升原尿。
系膜细胞
三、肾的血液循环及特点
入球小动脉
1、肾的血液循环
肾动脉 叶间动脉 弓状动 脉 小叶间动脉 入球小动脉 弓状动脉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出球小动脉 球后毛细血管网 小叶间静脉 弓形静脉 叶间静脉 肾静脉 体循环
小叶间动脉
叶间动脉
肾动脉直接起自于腹主 动脉,所以血流量很大。
肾动脉
2、肾血液循环特点
肾的位置 与形态
2.肾的形态
◆ 肾是成对的实质性器 官,外形似蚕豆状,每侧肾 长约11.5cm,平均重量 120—150g。(左重于右, 男重于女)。 上、下两端; ◆ 肾 前、后两面; 内、外侧两缘。 ◆ 肾的外形上有肾门、 肾蒂和肾窦三个重要结构。
3.肾的构造
被膜(纤维膜) 肾实质
皮质:颜色较深 髓质:颜色较浅 肾盂:漏斗状 皮质
①肾动脉直接发自腹主动脉,入球小动脉比出球 小动脉粗 流量大, 流量≈心输出量1/4~1/5;(利于原 尿的形成) ②形成两次毛细血管网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血压高→利于滤过; 肾小管毛细血管网血压低→利于重吸收
③ 血流量相对稳定
第三节 尿液及其形成过程
一、尿液
正常尿液为淡黄色 比重在1.015 - 1.025之间 渗透压一般高于血浆 呈酸性,pH值在 5.0-7.0 之间 正常人的尿量 24小时, 为1000-2000ml,一 般为1500ml。 多尿:24小时 尿量超过 2500ml. 少尿:24小时 尿量在 100 - 500ml 之间。 无尿:24小时 尿量少于 100ml。
◆在生理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的面积与通透 性都是比较稳定。 ◆当肾疾病引起滤过膜面积和通透性发生改变 时,肾小球滤过率也将发生显著变化。例如:
①肾小球炎症,滤过膜通透性增加,肾小 球滤过率增加,可出现蛋白尿,甚至血尿。
②急性肾小球肾炎,可使滤过膜面积减少,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造成少尿甚至无尿及水肿。
②肾小囊:
◆是近球小管的盲端膨大凹陷
壁层
形成。分内外两层 ,内层紧 贴毛细血管壁,外层与肾小管 壁相连,两层之间的腔隙称囊 腔,与肾小管管腔相通。
◆电镜下的结构 壁层:单层扁平上皮 脏层:包在血管球外面,又称足细胞
脏层
初级突起 足 次级突起 细 裂孔 20—40nm 胞 裂孔膜(裂孔上的一层薄膜) 毛细血管内皮有孔,孔径50— 100nm
③远曲小管
较短。 迂曲盘绕在所属肾小体附近,与近曲小管 相邻。 管壁由立方形上皮细胞组成,管腔大而规 则。其末端与集合管相连。 是离子交换的重要部位。
肾皮质
(高倍)
刷毛缘
近曲小管有刷毛缘(是由微绒毛(电镜可见)组成)
近曲小管超微结构模式图
2、肾单位的种类
● 皮质肾单位 占90% (髓袢较短) ● 髓质肾单位 占10%
(髓袢则较长)
两种肾单位比较
皮质肾单位 数 量 体 积 A口径 袢长度 A出后的 毛细血管 肾素含量 多(85-90%) 较小 A入∶ A出= 2∶1 短 分布于皮质部 的肾小管周围 多 近髓肾单位 少(10-15%) 较大 A入≤ A出 长 还形成U形 的直小血管 少
(二)集合管与乳头管
许多肾单位的远曲小管 在皮质内陆续汇集到集 合管。 集合管为一直管,从皮 质直行通过髓质。 管壁由立方或柱状上皮 构成。现认为集合管亦 有与远曲小管同样具有 重吸收和分泌的功能。 许多集合管汇入乳头管, 然后通到肾小盏。
4、原尿是超滤液
肾小体功能:形成滤液(原尿)
有孔内皮
滤过膜(滤过屏障) 基膜
足细胞裂孔膜
滤过膜结构因Βιβλιοθήκη 影响分子量(小于69000)
电荷(正电荷)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
重吸收: 指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某些成分
重新摄回血液的过程。主要在近曲小管。
●重吸收的证据:
①比较下表原尿与终尿中成分的质和量可见: 蛋白质、葡萄糖原尿中有→终尿中无(=重吸收);
滤过的实验证据:
肾小囊微穿刺 抽取液体分析发现 , 除蛋白质外,所含的 成分及其浓度与血浆 基本一致 , 而且渗透 压和pH值也与血浆近 似。
原尿 = 血浆的超 滤液。
1、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
(1)滤过膜的结构组成 (2)滤过膜的通透性 (3)滤过面积
(1)滤过膜的 结构组成
足细胞
基膜
裂孔膜
肾脏的一般结构
肾实质分
皮质:皮质迷路:肾小体 髓放线:直的肾小管 肾柱:肾皮质伸入肾锥体之间
的部分 髓质:肾锥体(15~20个)
(2~3个)
髓放线
肾乳头 肾小盏(7~8个)
(2~3个)
肾大盏(2~3个)
(2~3个)
输尿管
肾盂
(1个)
肾小叶
皮质迷路 髓放线
皮质
髓质
二、肾的组织结构 包括: 肾单位 集合管 乳头管
肾 袢降细段 小 髓袢细端 袢升细段 管 袢升粗段
远端小管
远曲小管
肾小囊
肾单位
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肾单位 肾 单 位 肾小管 肾小体 肾小球 肾小囊 分布在皮 质和髓质 肾小管 分布在 皮质
肾小球
(1)肾小体
球形,直径约150— 250微米,大小不等。 两个极,血管极和尿 极。 由中央部的肾小球和 包绕其外的肾小囊组 成。
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 的动力,取决于滤过力量 与抗滤过力量的差值。
有效滤过压由三种力组成,根 据三种力作用方向的不同,可 列出下式: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 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 内压)
2、有效滤过压——滤过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入球端
有效滤过压
(一)肾单位
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每个肾脏约有80-120万个肾单位,每个肾 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集合管不包括在肾单位内,但由于其在尿 液浓缩与稀释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故 可把集合管视为肾小管的终末部分。
1、肾单位结构
肾 肾小球 小 体 肾小囊
近端小管
近曲小管 袢降粗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