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据交换平台技术规范

数据交换平台技术规范

数据交换平台技术规范目录前言 (4)1.引言 (5)1.1适用范围 (5)1.2引用的规范文件和有关规定 (5)1.3术语和定义 (6)1.4缩略语 (7)2.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7)2.1平台介绍 (7)2.1.1概述 (7)2.1.2体系架构 (7)2.1.3系统结构 (9)2.2功能体系 (9)2.2.1数据交换 (9)2.2.2交换节点管理 (10)2.2.3交换流程管理 (11)2.2.4系统管理 (11)2.3技术要求 (12)2.3.1基本要求 (12)3.系统性能要求 (13)3.1开发环境要求 (13)3.1.1要求描述 (13)3.1.2性能指标 (13)3.2平台部署、运行要求 (14)3.2.1要求描述 (14)3.2.2性能指标 (15)3.3数据共享交换服务要求 (15)3.3.1要求描述 (15)3.3.2性能指标 (17)3.4平台扩展性需求 (17)3.5平台管理模式要求 (18)3.5.1要求描述 (18)3.5.3性能要求 (18)3.6共享交换应用服务要求 (18)3.5.1要求描述 (19)3.7对性能的规定 (19)3.8运行环境适应性要求 (20)前言《数据交换平台技术规范》,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国家标准,并且在多年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应用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信息资源交换平台的功能技术条件编制而成的。

政府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为本单位的办公业务系统开发软件接口,实现与数据交换平台无缝对接,从而实现与全市其他单位的系统联网进行电子公文、业务资料、业务信息等各类信息资源的交换。

本规范只给出交换平台的技术约定,不涉及信息资源的管理规定。

各单位使用本规约的时候,应注意遵守国家和我省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1.引言数据交换平台是为解决全市各部门内数据交换与共享需求而提出的一种综合性服务平台,数据交换平台的建设和实施,将能够解决各部门内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集成问题,为各部门内的应用系统提供全局试图、全局数据权限试图和完善数据交换服务,从而解决各部门内部诸多应用系统在“联邦模型”(一种应用系统间松散耦合的模型)下出现的信息孤岛问题,让各种数据资源能够在应用系统间实现互联互通,推动政府信息化进程。

数据交换平台以国家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为基础,通过构建覆盖全市各部门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技术总体架构,围绕跨部门的业务协同,以部门业务信息为基础,确定部门间交换信息指标及信息交换流程,实现不同部门间异构应用系统松耦合的信息交换,形成部门间政务信息资源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信息交换模式,提供部门间横向按需信息交换服务,提高各部门行政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各部门履行职能的需要。

1.1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数据交换平台的体系架构、功能体系及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的建设、规划、设计和实施。

1.2引用的规范文件和有关规定本规范引用的主要技术标准、规范和行业管理规定包括:GB/T 7408-2005 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ISO 8601:2000)GB/T 9704-1999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GB/T 21O62.1-2007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一部分:总体框架。

GB/T 21062.2-2007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二部分:技术要求。

GB/T 21062.3-2007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二部分:数据接口规范。

GB/T 21062.4-2007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二部分:技术管理要求。

《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2年1月印发。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2006年3月印发。

1.3术语和定义⏹数据交换信息资源在互相之间联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计算机系统之间发送、传输、接收的过程。

⏹数据交换平台特质专用于为互相之间联网的不同计算机系统集中分发、中转、传输、接收数据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

⏹发送方在一次数据交换过程中,交换的初始发起机关或者发送者。

⏹接收方在一次数据交换过程中,交换的最终接收机关或者接收者。

⏹交换节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的组成部分,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适配、转换和传输。

⏹交换流程按照特定规则,由组件编排组合并完成特定数据交换任务的工作程序。

⏹交换中心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的交换管理中枢,管理交换节点和交换流程,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交换及监控管理。

⏹WebServices基于XML进行数据交换的一种跨平台的系统通信方式。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定义了用于定义其他与特定领域有关的、语义的、结构化的标记语言的句法语言。

⏹XML Schema用于描述XML的内容结构。

1.4缩略语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S 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Secure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SOAP 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JMS Java 消息服务(Java Message Service)Ftp 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SOA 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ESB 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2.系统总体设计要求2.1平台介绍2.1.1概述数据交换平台是实现信息资源的适配、转换和传输,并对交换过程进行配置、监控和管理的信息系统,主要具有数据交换、交换节点管理、交换流程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

数据交换平台系统支撑交换中心和交换节点的运行,交换节点具有信息资源适配、转换和传输等基本功能,交换中心具有交换节点的基本功能,并具有对交换节点和交换流程进行配置、监控和管理的功能。

2.1.2体系架构数据交换平台系统体系架构见图,包括服务层、功能层和数据层。

2.1.2.1服务层以JMS、Web服务等形式对功能层各项功能进行封装后提供服务,主要包括文件交换服务和数据库交换服务等。

文件交换服务接受文件交换请求,将文件交换到指定位置。

数据库交换服务接受数据库交换请求,将数据库中的数据交换到指定的数据库中。

2.1.2.2功能层主要包括数据交换、交换节点管理、交换流程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

2.1.2.3数据层主要包括文件和数据库等形式的可交换数据。

2.1.3系统结构2.1.3.1概述数据交换平台应包括数据交换、交换节点管理、交换流程管理、系统管理等子系统。

2.1.3.2系统内部组成⏹数据交换子系统应实现数据适配、数据转换和数据传输等功能。

⏹交换节点管理子系统应实现交换节点注册和交换节点监控等功能。

⏹交换流程管理子系统应实现交换流程配置和交换流程监控等功能。

⏹系统管理子系统应实现日志管理、统计分析和备份管理等功能。

⏹各子系统关系a)数据交换子系统按照交换流程管理子系统所配置的交换流程,实现交换节点之间或交换节点与交换中心之间数据的适配、转换和传输;b)系统管理子系统对数据交换、交换流程管理、交换节点管理等子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日志信息进行记录、备份和统计分析。

2.2功能体系2.2.1数据交换2.2.1.1数据适配a)应支持文件或数据库数据的访问、抽取、传输与写入,包括文件适配和数据库适配;b)文件适配应支持二进制和文本等格式文件的适配;c)数据库适配应支持各种主流数据库的适配。

2.2.1.2数据转换a)应支持异构数据之间的格式、代码转换;b)应提供数据转换规则定义接口和常用转换函数,并可自定义转换函数。

2.2.1.3数据传输a)应实现数据在网络中的可靠传输,并支持断点续传;b)应支持HTTP、HTTPS、TCP、TCPS、JMS、SOAP、FTP等多种协议;c)应支持将数据从一个交换节点同时发送到多个交换节点的数据传输模式;d)应支持文件大小4GB以上单个文件的传输;e)应支持单表记录数2000万条以上数据库数据的传输。

2.2.2交换节点管理2.2.2.1交换节点注册a)应支持交换节点信息在交换中心的注册、更新等工作;b)应包括交换节点信息的登记、修改和删除等操作;c)交换节点信息应包括交换节点IP地址、端口号、交换节点名称等信息。

2.2.2.2交换节点监控a)应支持交换节点运行状态监测和交换节点控制等工作;b)应包括交换节点状态信息记录、交换节点状态信息查看、故障和报警信息提示、交换节点启动、交换节点停止等操作;c)交换节点状态信息应包括交换节点名称、IP地址、端口号、运行状态、故障状况等。

2.2.3交换流程管理2.2.3.1交换流程配置a)应支持交换流程所涉及相关规则的配置工作;b)应包括交换流程的创建、修改和删除等操作;c)交换流程配置所涉及规则主要包括传输协议、时间规则、路由规则、转换规则、日志记录规则等;d)应提供可视化拖放配置方式,支撑数据适配、数据转换、数据传输等功能和相关规则的可视化配置管理;e)应支持交换流程在交换中心或交换节点的热部署和热切换功能。

2.2.3.2交换流程监控a)应支持交换流程运行状态监测和交换流程控制等工作;b)应包括交换流程状态信息记录、交换流程状态信息查看、故障和报警信息提示、交换流程启动、交换流程停止等操作;c)交换流程状态信息应包括交换流程名称、运行状态、故障状况等。

2.2.4系统管理2.2.4.1日志管理a)应支持数据交换、交换节点监控、交换流程监控等过程所产生日志信息的记录与管理等工作;b)应包括日志信息的记录、查询、统计、备份和删除等操作;c)数据交换日志信息主要包括发送节点名称、接收节点名称、资源名称、交换数据量、发送时间和接收时间等;d)交换节点监控日志信息主要包括交换节点名称、状态变化、状态变化时间等;e)交换流程监控日志信息主要包括交换流程名称、状态变化、状态变化时间等;f)日志记录操作应按照统一的时间标准记录时间。

2.2.4.2统计分析a)应支持系统运行状况、数据交换情况的统计和分析等工作;b)应包括故障与报警统计、资源交换次数统计、资源交换数据量统计、资源交换趋势分析等。

2.2.4.3备份管理a)应支持交换节点信息、交换节点状态信息、交换流程配置信息、交换流程状态信息和日志信息等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工作;b)应包括手动备份、自动备份、手动恢复、自动恢复等操作;c)应支持全量备份、增量备份两种备份策略,备份数据应能准确、完整、快速地恢复。

2.3技术要求2.3.1基本要求a)应支持SOA架构和ESB技术;b)应通过组件方式实现文件适配、数据库适配、数据转换、数据传输等功能;c)应采用由交换中心集中管理的端对端分布式体系结构,使数据能在各交换节点间并行传输;d)应支持跨防火墙的数据传输;e)应根据应用需求,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确定交换中心及交换节点的安全等级,并根据确定的安全等级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f)应具备符合安全等级要求的快速恢复能力;g)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可根据交换需求的变化实现系统的扩展部署;h)应保障交换节点、交换中心之间数据的可靠传输;i)应提供7*24小时稳定可靠的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