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与中国哲学1夏商周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
• 文献资料:是有关传 • 文物资料:是有关传统
统文化的历史文献。 文化的实物,也是研究
以文字、书籍为载体。 传统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如经、史、子、集。
包括古代遗物、遗迹、
中国古代文献资料内
容广阔,包容丰富。 但是也容易带有作者 的偏见。我国古籍极 为浩瀚,但是只能属 于第二手资料。也要 经过科学的整理。
疑古派对古书搞了很多“冤假错案”……
炎黄时(代李
第二章:夏商周“三代”时期文明
周文化圈: 在关中盆 地和豫西 盆地之间
夏商周地域
夏文化圈: 在晋南豫 西,两盆 地间
商文化圈:沿 太行山以东 展开,多迁 徙。鸟图腾
夏商周“三代”
第二章、夏商周三代的关系
• 夏、商、周三个朝代自古合称为“三代”,这是在周代晚期
——《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中西 比较
西方文明基础的古希腊是海洋气候,没有广阔的平原 到处岩石裸露。缺乏农业条件。但是港湾曲折利于航 海,所以商业发达,加之外敌较少,形成许许多多个 小国寡民、权力分散的城邦。
三个核心文化区的重要资源
早期文明产生地带
还有一个重要原 盐
因————————
运城的盐池 炎黄时代
隋书 南史 北史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四五百代史载 迁夏社 汤伐夏 国号商
辽史 金史 宋史 元史 明史
六百载 至纣亡 周武王 始诛纣
加上民国初年成书的新元史
八百载 最长久 (宋)王应麟《三字经》
或清史稿,合称二十五史或
二十六史
炎黄时代
关于炎黄时代,夏商周三代社会性质的争论
近年来,学术界不太提 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这种方式,而从具体政 体确定社会性质
洛伊平原
夏商周“三代”
一、面纱中的夏代文化
1959年开始持续至 今的夏文化考古
二
里
头
宫
殿
基
址
群
发
掘
二里头与长江流域
现 场
在没有确切文字前,证明夏文化的只有考古材料。 夏商周“三代”
一、面纱中的夏代文化
二里头文化出土的铜爵。
说明夏文化已经进入青铜
器时代。铜爵造型考究,
是贵族专用器物,是阶级 从夏代华夏民族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考古与 历史
炎黄时代
中国史学传统与史料还是基 尤其需要与考古学 本可信的,但需要新历史观 的实物资料配合
考世系 知终始 自羲农 至黄帝
二十四史: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相书揖逊 称盛世 夏有禹 商有汤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周书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起的水 来理社 。论会
。, 黄河 与龙 图腾
龙形象的演变:从一种暴 虐的兴风作雨的自然力量 到人性化的神祇。
中原是新石器文化集中区域,产生了早期文明。龙图 腾意味着不同的部落联合起来了,这是文明的曙光, 人们不是坐等命运而是力图掌握、控制神秘的龙
炎黄时代
马克思关于“亚细
亚生产方式”的论
述
• 气候和土地条件,使利用渠道和水 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设施成了东方农
业的基础。无论在埃及和印度,或
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以及其他
国家,都是利用河水的泛滥来肥田,
利用河流的涨水来充注灌溉渠。节
为什么东方文化在 古代就形成了庞大 的国家系统?首先 是治理水利的需要
亚细亚生产方 式
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 在东方,幅员太大,不能产生自愿 的联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权 的政府来干预。因此亚洲一切政府 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 办公共工程的职能。
中国历史与中国哲学
历史 从这 开始
绪论:本课讲授要点
• 将历史与思想史结合起来。强调哲学是从宗 教、神话、政治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强调对比的眼光,在世界文明史中定位中国 传统文明和哲学的地位。吸收先进史学方法
• 考古学实物与历史文献的结合,概念理论与 感性形象的结合、制度和思想结合。
• 指定书籍:翦伯赞《中国史纲》北京大学出 版社,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 社,也可参考《中国历史十五讲》
炎黄时代
新石考器古时所代的见村中落 华文明的数百起人的源集聚农业村落
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区 磁山文化——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陶瓶
炎黄时代
新考石古器村所落(见仰中韶文华化)文明的起源
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黑陶盒、双耳单耳杯
炎黄时代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对中国文明至关 重要的黄土高原
黄土地上的农业
中国文明发源地的自然地理概貌
黄土 地
中国古文明发生区纬度比较高 四面交通不便。相对其他文明 古国比较封闭。有强烈的原发
北纬 34~35度
第一章:炎黄时代
第二节 中国文明的发生
农业革命
一、农业革命
二、古文化区系的繁
荣可以看出,北方仰韶 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 最广大它们形成了后 来的炎黄文明基础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分布图
像
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
名川三百,支川三千,
小者无数。禹亲自操
东 耒耜,而九杂天下之
汉 川。腓无胈,胫无毛。
武 梁 祠 画
沐甚雨,栉疾风,置 万国。 ——《庄子·天下》
像
石 只能作为传说,还不能作为信史
夏
禹
夏商周“三代”
夏朝考古: 河南偃师二 里头文化
由于没有发现夏代的文字资 料,人们对夏代的历史面貌 不很清楚,有人怀疑中国历 史上是否存在过夏朝。1959 年开始,考古学界即在豫西 一带展开了夏文化的探索工 作,发现了偃师二里头文化,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学 术界终于得到基本共识,即 在文献中夏人集中活动的豫 西、晋南地区发现的二里头 文化可以确定为属于夏王朝 时期的的文化
是平行(或至少是重叠)的,商与周亦然。因此夏、商、周
三代的关系,不仅是前仆后继的朝代继承关系,而且一直是
同时的列国之间的关系,朝代的更替只代表三国之间势力强
弱的沉浮而已。(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从夏商周三代
考古论三代关系与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三联书店,1983
年) 如《史记》记载,舜时,禹为司空,
汾河盆地
这三大盆地 以华山为中 心,故人称 为华夏文明, “华”为灿 烂“夏”为 大的意思。
渭河盆地
洛伊盆地
内陆 农业
炎黄时代
中国古代文明发生的区域不在黄河干流,而在几条黄河支流形成的盆地里 面文化(culture意味耕作)文明(civilization意味人口集中的城市生活
氏族文化才出现各种丧葬习惯
各人葬式不同,显示身份 有了区别
仰韶文化的氏族墓葬
炎黄时代
史前历史主要靠考
古,但考古还无法 证实三皇五帝传说
第 一 座 “ 皇 陵 ”
天象图 与君权
天象与 历法
死者的身份不一般,应是古代部落时代的大酋长。
河仰
南韶
濮文
阳化
西。
水 坡 , 距 今
贝 壳 龙 虎 摆
6400
塑
年,
炎黄时代
长者张开双手护卫着身 震撼下人心的的少母年子。相与抱之。 同死
陕西半坡村仰韶文化复原图
仰韶文化陶釜、灶
炎黄时代
横梗北中国的黄土高原由 于黄河的泥沙堆积作用还 影响了整个中国,最先形 成早期国家形态
世界上最 大的冲积 平原,皆 是黄河搬 运黄土而 形成
黄 河
暴虐的黄河、干旱 的气候都需要人们结合为 大团体进行水利建设。这就是国家的雏形
北方 文化 圈
炎黄时代
中原文 明就中是原圈 从几个 小盆地 开始
良渚文化玉兽面纹琮
炎黄时代
辽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
深圳大鹏湾的新石器文化遗物
炎黄时代
①世界最大的黄土沉 积区②中国中部偏北 。北纬34°~40°, 东经103°~114°。 东西千余千米,南北 700千米。 ③包括太行山以西、 青海省日月山以东, 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广大地区。
④跨山西省、陕西省 、甘肃省、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 南省等省区,面积约 40万平方千米 ⑤除少数石质山地外 ,高原上覆盖深厚的 黄土层,黄土厚度在 50~80公尺之间,最 厚达150~180公尺。 黄土疏松,在石器时 代就可以大规模耕作
弃为司农,契为司寇。是平行部落
夏商周“三代”
一、夏朝(约前21世 纪—约前16世纪)
运城旁 边的夏 县是夏 朝最早 的首都
二里头文化所 在地
夏首都所在区域——山西省南部和河南省西部夏商周“三代”
洛阳-郑州的黄河两岸: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区
一、面纱中的夏代文化
南
关于夏代文化的文献和传说
宋
大
禹
昔者禹之湮洪水,决
生活用品、甲骨、青铜 器等。
• 考古Archaeology在中国 是新兴学科。但是它可 以提供我们对历史的立 体的想象和思考。本课 将提供大量文物录象, 以丰富我们对传统文化
的感受和想象力。
世 界
石器文化
文
明
传 承
古印度哈拉帕 中华文明
的
雅利
文明
脉 络 与 中
古埃及 巴利安
文明
文
克里特 迦南文明 犹太
文明
明 定
文明旧石器时代血缘家文庭化不以 佛教
位
文化观之
文化
古(典古地希新可中腊石能海罗文 马器走明)时向代国伊形家斯成、兰文部文化落字等为大标规志模的群文体明,部亚分东南南
亚文明
基督教
近现代西方文明
文化
世界文明古国的不同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问题影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