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物理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课堂教学的好坏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对物理兴趣的浓淡,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否在学习、接受、理解、掌握并运用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思想方法,逻辑思维。
物理学科逻辑思维是在物理学科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思考物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思路的动态习惯。
在物理教学的每一个章节,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物理现象的发现,问题的提出,以及对问题的定性定量的思考,乃至最终得到相关结论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在指导我们,那就是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的物理情景,物理思维,物理思想。
就如何将学科逻辑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进学生的脑海中,并作为一种知识储备促使学生新知识的习得,且最终以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这一问题不仅对物理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这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思考习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所以对这一问题讨论对物理教学和优化学生知识的习得过程有着真正的价值。
这个问题讨论清楚了,就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不光光是一种单纯的知识,还有能力。
随着新教改一轮又一轮的来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材的改编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就现在所用的人教版物理教材而言,我想它也是对物理课堂教学提出的一次重大的革命。
下面笔者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1的第一章:静电场的教学从两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物理学科
的逻辑思维。
1.从定律的得出与类比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案例一:库仑定律的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
在牛顿成功的描述了物体的机械运动之后,18世纪的物理学家们很自然的把带电物体相互作用中的表现,与力学中的作用力联系起来。
很自然的在本节的教学中我们以“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展开讨论,进而得出库仑定律。
在学生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阅读教材并通过探究实验演示对此问题进行定量的讨论的思路就显得更加的自然,流畅。
我们知道尽管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与库仑定律的得出不完全相同,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2.从概念的引入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本章的教学中,为了认识并研究静电场,我们需要引入描述静电场性质的概念和物理量有:静电场、电场强度、电场线、匀强电场、电势能、电势、等势面、电势差和电容(仅此除外)等等。
而概念和物理量的引入是必须的。
因为我们为了描述我们想要认识的东西(这里指静电场以及相关的性质)就必须对相关的东西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所以在研究并认识的过程当中对某一个量的定义尤为重要。
其实定义是反映我们认识世界上的某种物质和现象的一种更加规范和深刻的体现。
从这些物理量的引入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场强和电势分别反映的是电场具有力的性质和能的性质的物理量,它们跟试探电荷的
正负及带电量的多少无关,但是可以通过试探电荷加以研究并认清它们。
同样一个电容器的电容概念的引入也是如此。
实验表明,一个电容器的带电量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成正比,比值q/u是一个常量。
但不同的电容器,这个比值一般是不同的,可见,这个比值表征了电容器存储电荷的特征。
所以就定义了电容的概念。
并且强调一个电容器电容的大小只与电容器的本身的性质决定,与两极板的带电量多少和电压的大小无关,它反映的是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
除此之外,高中物理教材中涉及到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还有速度、加速度、功率、磁感应强度等等。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提取出定义某一个物理量的必要性,引入这三个物理量就跟容易为学生接受,理解。
对此认识深刻了,学生在运用它们解决问题会更加的自如。
如不加以突显,仍有提壶灌顶的感觉,且绝大部分学生的认识会是模糊的,在遇到实际问题是就显得手足无措。
故在此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能一步步的加以引导,设置情景,以至最终达到有引入并定义物理量的必要的时候再定义时,不但过程自然流畅,更加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的是用比值定义法定义一个物理量的思维过程。
且这种定义思维的获得的意义远远超出学生做会一道题对学生的影响,它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乃至研究培养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新课改的理念给我们教育教学带来很多的启示。
当然在整个教
学流程中有很多不可预设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优化,以期与更深意义上的目标的达成产生共鸣。
而如何改变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发展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完的事。
笔者就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思考习惯结合教学中实际体会发表自己的浅见,以和同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