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醉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麻醉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六、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低温时液体从血管中向组织间隙转移, 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增 加,血粘度增加。 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包括纤维蛋白原 减少,凝血功能减低。
七、对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影响
低温时血液缓冲系统的缓冲能力下降,过 度通气可使PaCO 降低、pH上升,但不能制 2 止由于组织灌注不足所产生的代谢性酸中毒。 低温时心肌细胞对钙的增加十分敏感、易 引起室颤。 低温时血清钾减少,在恢复循环后血钾多 可增高,寒颤时钾的释放也增多。
四、其他因素的影响
疾病状态、输血输液反应、骨粘固剂的使 用。
第四节 体温升高和降低的危害
一、体温升高的危害:
腋窝温度超出37.4 ℃ 1、体温每升高1℃,物质代谢可提高13%; 2、体温过高可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代谢性酸中毒、 高钾血症、呼吸性碱中毒等; 3、大量出汗可致血容量减少; 4、耗氧量增大必然增加心、肺负担,体温每升高1℃ , 心率每分钟平均约增加10次; 5、对肝、肾功能影响不利; 6、高热可引起烦躁、谵妄、昏迷,在小儿易发生惊 厥。
二、室温的影响
麻醉时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抑制,如室温超过28ºC,易 发生体温升高。 小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而改变。 老年人代谢率较低,易于出现体温下降。 手术室适宜室温:婴幼儿:25ºC ;成人:22ºC。
三、各种操作的影响
1、体温升高:下丘脑附近操作、麻醉过浅、 循环紧闭法麻醉、CO 蓄积。 2 2、体温下降:消毒、手术野暴露过多过久、 静脉大量输注温度很低的液体。
二、机体热的产热和散热 (一)产热过程
1、主要产热器官:内脏、脑、骨骼肌,安静时内脏器官 是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 2、产热的调节反应 (1)战栗产热:寒冷时主要依靠战栗来增加产热。 (2)激素对提高代谢率的作用:甲状腺激素、肾上腺 素、去甲肾上腺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量。
(二)散热过程
1、皮肤散热方式: (1)辐射散热:安静、气温较低时的主 要散热方式。 (2)传导散热:体热直接传给与皮肤接 触的较冷物体。 (3)对流散热:当人体温度高于环境温 度时。 (4)蒸发散热:利用水分从体表由液态 转化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一种散 热方式。蒸发分为:A: 不感蒸发 B:发汗
三、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体温下降,呼吸频率逐渐减慢; 支气管扩张,解剖无效腔增加; 氧离曲线左移,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 高; 但PCO 的升高及组织所产生的酸中毒又使氧离 2 曲线右移。
四、对循环的影响
低温直接抑制窦房结并减慢心内传导,故 心率、心输出量随体温下降而降低,循环时间 延长,冠脉血流量减少。 低温时易于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 1、低温抑制窦房结 2、低温时心肌应激性增高 3、冠脉血流减少 4、低温时迷走神经比交感神经易于受到抑制 5、酸碱电解质紊乱
法方算计的谢代量能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一)肌肉活动:骨骼肌体重的40% (二)精神活动:紧张状态时,骨骼肌紧张 性增加、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增强,机体产 热量增加。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食物能使机体 产生额外热量的作用称食物的特殊动力效 应。1h开始,持续7­8h。蛋白质最高,混合 性食物可增加10%左右。 (四)环境温度: 20­30ºC最为稳定。 体温每升高1℃,代谢率增加13%。
(一)皮肤及机体深部温度感受器:
体表温度感受器 内脏温度感受器 中枢温度感受器
(二)体温调节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三)体温调节的调因素
一、麻醉用药的影响
A:全身麻醉药、酚噻嗪类神经安定药:影响体温调节 中枢,扩张皮肤血管。 B:大剂量吗啡:抑制下丘脑,扩张周围血管。 C:肌松药:产热下降。 D:交感神经兴奋药:皮肤血管收缩、肌张力增强,全 身代谢增加。 E:抗胆碱药:抑制下丘脑功能、散热减少。 F:局麻药的毒性反应:肌张力增强,肌颤。
2+ 6、心肌对Ca 的敏感性增加
五、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低温时肝代谢率及肝功能降低,胆汁分泌 减少,肝解毒功能降低,对葡萄糖、乳酸和枸 橼酸的代谢减慢。 体温每下降1ºC ,肾小球滤过率减少5.3 %,有效肾血浆流量下降8.2%,肾小管的分泌 和重吸收能力抑制,尿量未见减少。 低温时钾的排出减少,尿中钠、氯增加。
四、基础代谢
(一)基础代谢的概念:
基础代谢: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BMR):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基础状态:空腹、静卧、清醒、排除精神紧张、环 境温度在20~25ºC之间。 (二)基础代谢率的测定及其正常值 能量代谢率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2 体表面积(m )=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
恶性高热
恶性高热
指某些麻醉药诱发的全身肌肉强直 性收缩并发体温急剧上升及进行性循环 衰竭的代谢亢进危象。 家族性遗传因素与诱发因素相结合 是恶性高热的病因,其病灶位于肌细胞 本身。 易于诱发恶性高热的麻醉用药中最 为常见者为氟烷和琥珀胆碱。
二、体温降低的危害:
腋窝温度低于36 ℃ 体温过低时,机体的应激反应、呼吸、循环和 肝肾功能受到抑制; 体温降低后,麻醉药的需要量锐减,也易引起 术后苏醒延迟、呼吸抑制延长及增加肺部并发症; 体温降低,新生儿寒战时可因肺血管阻力增 大,致血液经未闭的卵圆孔或动脉导管形成右向左 分流; 新生儿或早产儿易并发硬肿症。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 利用总称为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转移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及储存 1、糖(70%):机体重要的供能物质。葡萄糖 可直接供细胞利用,糖原可贮存于肝脏和肌肉中。 2、脂肪:人体内重要的供能物质(40-50%) 及能源物质储存(75%)的主要形式。 3、蛋白质:不作为重要的能源物质。但氨基酸 可合成机体自身成分、酶、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
第五节 低温生理学
一、对代谢的影响
体温每降低1ºC,耗氧量约下降5%。 各脏器耗氧量减少程度与全身耗氧量 减少的程度并不一致。
二、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体温降低时,脑波会发生变化。 体温下降1ºC,脑血流量减少6.7%,颅内 压和静脉压降低5.5%,脑组织的代谢率也下 降。 在周围神经中,较粗大的带髓鞘的纤维较 易受低温的抑制。
2、散热的调节反应
(1)循环系统的调节反应:
皮肤血液循环的特点:在隔热组织外层形成 动脉网;毛细血管异常弯曲,形成丰富的静脉 丛;有大量的动-静脉吻合支。
(2)出汗及其调节反应:
温热性发汗:环境温度升高时 精神性发汗: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
三、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机制包括: 自主性体温调节、 行为性体温调节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及其正常变动
(一)体温
临床常用测温部位和方法
(一)口腔温度 (二)鼻咽温度及深部鼻腔温度 (三)直肠温度 (四)食管温度 (五)腋窝温度 (六)鼓膜温度 (七)皮肤温度 (八)肌肉及其它部位温度
(二)体温的正常变动
影响因素:昼夜周期、性别、年龄、 肌肉活动、其他因素
2、食物的氧热价:每消耗1L氧用以氧化某种营养 物质所产生的热量。 3、 呼吸商:在一定时间内,机体CO 的产生量与 2 O 耗量的比值。一般食入混合食物时的呼吸商 2 约为0.85 。 糖:1.0 脂肪:0.71 蛋白质:0.80 4、非蛋白呼吸商:非蛋白质代谢的呼吸商。 5、能量代谢的计算方法
(二)机体内能量的转移和利用
维持体温
50%
自由能
二、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一)测定原理
能量守恒定律 测定原理:物质氧化所释放的能量=机体散发的 热能+所作外功
(二)测定和计算方法
1、直接测热法 2、间接测热法(气体代谢法) 开放式、闭合式 3、食物的卡价、氧的热价和呼吸商 (1)食物的卡价:1g食物在体内完全氧化或在体 外燃烧所释放的热量。 物理卡价、生物卡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