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生理
(二) 间接测热法 (Indirect calorimetry) 定比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C6H6O6+ 6O2
6CO2+ 6H2O + E
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概念:
1、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
定义:
分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
糖、脂肪:物理热价 = 生物热价 1克蛋白质的物理热价约23.43KJ 生物热价约 为18KJ,说明蛋白质在体内是不能被完全氧化的
(三)动物对炎热的生理反应
1. 行为反应 2. 调整血液循环 3. 蒸发散热 皮肤和表层血管舒张
(1)出汗
(2)呼吸次数增加和热喘呼吸,并伴以唾液分泌 增加,使呼吸道蒸发散热大为增加。
(四)动物对寒冷的生理反应
1. 行为反应
2. 增加绝热性能
短期暴露于寒冷中,竖毛肌收缩,被毛竖 立;长期生活于寒冷环境中,则被毛增生,皮 下脂肪蓄积,以增大身体的绝热效应,减少体 热散失。
4、产热活动的调节:
(1)体液调节: ① 甲状腺激素(T3、T4):产热作用缓慢而持久。 动物长时间处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以适应低温环境。 ② 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产热作用迅速 而短暂。 当动物突然进入冷环境时,E和NE 分泌增加,主 要是使动物应付环境温度的急剧变化,保持体温恒定。 (2)神经调节: 寒冷刺激—交感神经系统—肾上腺髓质—NE、E释 放增加。 寒冷—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TRH释放—TSH释放
选择:1 狗的散热是以( )为主
A 蒸发 B 传导、对流、辐射 C 传导 D 对流
2 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 )成为唯一的 散热方式。 A 传导 B 对流 C 辐射 D 蒸发
3 动物剧烈运动时,( )产热量最多。
A 心脏 B 肝脏 C 肾脏 D 骨骼肌
4 从畜牧业生产来看,外界温度在( )范围内饲 养动物最经济。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基本因素
(一)肌肉活动(见下图) 肌肉活动特别是骨骼肌的活动对于能量代谢的 影响最为显著。 骨骼肌是能量的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20%, 运动和使役时90%) 氧债 *(二)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概念
蛋白质的食物特殊动力效应最为显著,可达 30%;糖为6%;脂肪约为4%,混合食物的约为 10%。
性决定的。
3. 致热原引起的发热是调定点重调定(resetting) 而上移的 结果: WSN温度反应阈值(3739℃, 斜率 变小)散热反应推迟。 致热原 CSN温度反应阈值(3739℃, 斜 率变大)产热反应提前。 两类神经元活动的共同作用调定点上移(39℃)。
五、家畜对高温与低温的适应
(三)精神活动(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精神处于紧张状态——肌紧张增强、激素(如甲状 腺素)等释放增加——产热量增加。
甲状腺素(T4)的产热作用缓慢而持久。
E的产热作用迅速而短暂。 (四)环境温度的影响 安静时,在20-30℃的环境温度最为稳定,主 要是肌肉松弛。
四、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
(一)基础代谢
体温的测定部位: 直肠、口腔、腋窝
二、动物的体温及其正常变动
*(一)动物的正常体温 一般通用直肠温度作为家畜深部体温的指标 (二)体温的生理波动
白>夜,早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最高, 波动幅度不超过10℃ 。 2.年龄 幼畜>成畜 3.性别 ♀<♂,与雌性动物的性周期有关,发情时体 温高;排卵时体温下降,而后又升高。女性>男性 0.3℃ 4. 肌肉活动 5. 地理、气候、情绪激动、精神紧张、采食等情况对体 温也可产生影响。 1.昼夜波动
静止能量代谢率用公式表示为:Q=KW0.73 常用公式 :Q=KW0.75 *代谢体重:体重的0.73次方。
(三)影响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1.个体大小 2.性别 ♂>♀ 3.年龄 幼年>成年
4.营养状况
5.生理状态
好>不良
妊娠后期>发情期>休情期
瘦肉型>肥肉型
泌乳期> 干乳期
6.品种
7.季节
(三)调定点(set point)学说
1.PO/AH区神经元的活动设定的调定点——37℃ ① 脑温37℃ 机体产热、散热平衡;
② 脑 温 37℃
动↓,散热活动↑。
中枢的调节活动使产热活 中枢的调节活动使产热活
③ 脑 温 37℃
动↑,散热活动↓
2.调定点是由PO/AH区温度敏感神经元的工作特
8.气候
作业
填空:1.在糖、脂肪和蛋白质中,以( )呼吸熵 最大。 2.若非蛋白呼吸熵=0.71,则意味着代谢消耗的全 部为( )。若为1.0,则意味着代谢消耗的全部 为( )。
思考题:*影响能量代谢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2 体温及其调节
Body temperature and its regulation
*(4)蒸发(evaporation)
汗腺活动的调节
发汗是反射性活动;下丘脑有发汗中枢
① 温热性发汗:全身;参与体温调节
② 精神性发汗:掌,跖,额局部
(1)不显汗蒸发non-sweating perspiration :概念 (又叫不感蒸发),与汗腺活动无关。 不显汗蒸发是一种很有效的散热途径。 (2)显汗蒸发sweating perspiration :概念,又称可 感蒸发。 当外界环境温度<体表温度时,皮肤以辐射、 传导、对流、蒸发等方式进行散热。 当环境温度≥皮肤温度时,则只能以蒸发方式 进行散热。
三、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一)产热(heat production)过程 * 1 主要产热器官
骨骼肌(运动和使役时)、内脏(安静时56%, 尤其是肝脏)、腺体等 草食动物:微生物的发酵分解作用也是体热的 重要来源。
2 产热形式
1) 基础代谢产热
2) 食物特殊动力效应产热
3) 战栗产热(即寒战) :是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
3、蛋白质(protein) 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amino acid) 特点:①主要功能为重新合成蛋白质,供能为次要功 能;
②特殊情况如长期不能进食或体力极度消耗时供能
③在体内氧化不彻底,较体外燃烧供能少。
(二)能量的利用
二、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一) 直接测热法 (Direct calorimetry)
3. 调整血液循环
皮肤和表层血管收缩
4. 寒战或非寒战产热
四、体温调节(thermoregulation)
自主性体温调节autonomic thermo- regulation:在中枢 调控下,通过调节生理反应,维持体温稳定,如增减皮肤
血流量、发汗、寒战等。
行为性体温调节behavioral thermo- regulation:姿势, 行为;保、散温措施。
(二)散热(heat loss)过程
1. 途径 四条,以前两种途径最为重要
(1)体表皮肤散热,占75-85%; (2)经呼吸器官散热; (3)使吸入气、饮水、食物升温而散热; (4)通过粪尿排泄散热。
2. * 皮肤散热的方式
(1)传导(conduction)
(2)对流(convection)
(3)辐射(radiation)
2、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
定义:
*3、呼吸商 (respiratory quotient, RQ) 概念: CO2产生量(mol或mL数) RQ = O2消耗量(mol或mL数) 糖=1 蛋白质= 0.80 脂肪= 0.71 混合食= 0.85 非蛋白呼吸商(NPRQ)
律性收缩的表现。
寒战可增加产热,但并不一定能使体温升高。
非战栗产热:又称代谢产热或非寒战性产热,发生 在细胞水平。以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量为最大。 寒战性产热>非寒战性产热
3 等热范围(代谢稳定区或温度适中范围) * 概念: 等热范围的温度<体温
临界温度:幼畜>成畜
生产实践中在等热范围内饲养畜禽最MR):通常用kJ/m2.h表示。
BMR异常: BMR↑:甲亢;发热,体温1℃↑,BMR13%↑;糖尿 病; RBC增多症。 BMR↓:甲低;病理性饥饿;肾上腺皮质低功;肾病综合
征;脑垂体肥胖BMR不是机体最低的能量代谢
(二)静止能量代谢
在家畜常用静止能量代谢来代替基础代谢。 一般在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测定家畜在早饲前休 息(卧下为宜)时的产热量作为静止能量代谢。
(一) 惯习(acclimation)
定义: (二)风土驯化(acclimatization) 定义: (三)气候适应(climatic adaptation) 定义:
作业
判断:1 寒战可增加产热,但不一定能使体温升高。 2 热喘呼吸时呼吸变得频浅。 3 家畜使役时,骨骼肌成为产热量最多的组织。 4 皮肤血管口径的调节与散热有重要关系。 5 下丘脑是维持体温恒定时的必需中枢。正常体温的高低 是由下丘脑体温调定点规定的。 6 寒战性产热量一般低于非寒战性产热量。 7 家畜的体温之所以恒定,是因为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起决定作用。 8 同一畜体各部位的温度不相同。 9 切断脊髓与其以上部位的联系,体温基本不变。 10 切断延髓与其以上部位的联系后,心搏和呼吸基本不 变,体温失调。
动物生理学
教学幻灯片
制作人:杨雪峰 河南科技学院 2009年
第七章
§1 能量代谢 §2 体温及其调节
能量代谢和体温
§1 能量代谢
(energy metabolism) 能量代谢的定义: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及利用
(一)能量的来源—食物中蕴藏的化学能 (C-H键)。
机体能量储存和转化的载体—ATP 和 CP ATP:既是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又是直接供能物质; 1mol ATP ADP (释放33.47kJ能量)。 磷酸肌酸 (creatine phosphate, CP) 是ATP的储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