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王荣生专题:阅读与阅读知识

4王荣生专题:阅读与阅读知识

专题:阅读与阅读知识教学
语文知识
课堂交往中的知识
教师的知识——————学生的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状态必须是系统的、理性的!怎样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这正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理解和感受:理解是文本说了什么,感受是自己想说什么
同学们有什么发现?不是找一句句话,而是隐形的,看不见的
——学习重点
关键知识:阅读、阅读能力、阅读方法
关键知识: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性
关键知识:阅读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关键知识:阅读教学环节的组织(怎样来的?组织的原则)
一、关键知识:阅读、阅读能力、阅读方法
什么是“阅读”?
语文经验(阅读能力)
学生﹛——《童年的馒头》﹜理解感受
生活经验(百科知识)
低段的课文只要供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写字,而不是阅读理解!
阅读教学不是找到文字,而是结合文字进行整理,提出自己的感受
怎样读懂“那时候”?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合关键词语理解,指那个特定的时代,人民公社时期
方法对了,理解就会正确
动词可以猜,形容词可以猜,但是名词不能猜,如鼠标,有特定功能,什么样都可以,不是与老鼠有关
综合心理学的研究,理解的过程大致可以描述为:
字词的理解,不是字面的意思,而是对字词的推论
阅读能力的解释:黑颜色,字词;蓝颜色,阅读方法,中高段要着重培养;
叶圣陶——
语文教学:阅读与写作的训练
必须讲究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华,让学生心知其故;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行的习惯。

国文教学成功与否就看着两点。

阅读,是学生在阅读,不是老师在讲
如何阅读?理解和感受
阅读能力:阅读方法、使方法形成习惯
主体与对象的关联
阅读方法
阅读对象阅读材料
教学生阅读方法,首先就要教学生阅读时应该注意哪里?
知道看什么,能看出应该看出来的,这就是阅读能力!
一首诗,形式就是内容!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1.没有标点
2.分两节,中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没有标点,营造诗歌朦胧的氛围;中间的分节,由现实到感觉
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鱼也有不同的鱼!不同的鱼,关键点是不一样的!
用标准的网抓不同的鱼,结果是不一样的!用抓虾米的网怎么能抓鲨鱼?!
操作性阅读:看手机说明书学习;看菜谱做菜
二、关键知识: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性
第二组概念:阅读教学内容
备课备两头
(一头是教材,一头是学生)
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恰恰在这一点上没有落实!
教学目标:画黄颜色的地方!
教学内容:画蓝颜色的和黄颜色的交叉的地方!
三、关键知识: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确定
《生命生命》案例——
小学课文是比较难易读懂的,是改编的,正常眼睛读不懂
读散文,从题目到作者,散文的生命是真情实感,必须知道散文的作者,对作者了解的越多,对文章就会有更多的理解!
第一个要点是标题,第二个要点是作者,第三个要点是关键词!
叙事部分和主观情感部分,重点在主观情感部分!
读这篇文章,主要是要了解作者杏林子对生命的认识!
后两段议论:一反一正,正面讲的是重点!
生命,活着!生命本身的价值!
三毛:主啊,你把杏林子收回去吧!
杏林子:主啊,关于这件事你千万不要听三毛的,我还没有活够!
学生阅读此文的目标点在哪儿?或者说“考点”在哪儿?学生读懂与否,看他读懂了这些关键点没有?
备教材:
写教学目标:学生能;学生能。

备学生:
教师教阅读教写作一定要回到自己的经验里:一个词不会读不会写不影响你阅读与写作!
对于词语,不是教而是提醒!
“那种生之欲望令我震惊”(初中版)
“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小学版)
三个事例——两段议论
相同的课文,相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上的课不相同
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相同的教师,上的课一样
教学内容:体味课文精准的语言表达,分享杏林子感悟的独特人生经验
1.散文阅读,必须联系作者背景
2.从反复出现的同类词语中,感受作者的人生经验
3.分析议论语句的中心,在语境中理解这些语句的具体涵义
4.文艺性标题(尤其用了修辞格)往往有特殊意味
通过阅读学习,学生看到了先前看不到的地方,看到了先前看不到的东西!发生了变化!
教师心中有知识,口中无术语!
分享——移情——变成杏林子
“知识随文而教”——叶圣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