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食品理化检验技术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类
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
课程学分:8 总学时:144
1 课程定位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工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及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在充分进行专业调研的基础上,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以培养食品检验与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人才为办学目标,主要为广东省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培养食品检验与质量控制技术骨干,学生毕业后主要在食品检验与质量控制岗位上工作。

食品检验技术(包括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属于产品质量控制范畴内的专门技术,在企业实际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食品产品研发、原料供应、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是食品质量控制与安全保证不可缺少的手段。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是依据食品相关标准,运用分析的手段,对各类食品(包括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及包装材料)的成分和含量进行检测,进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的一门实验学科。

理化检验是企业检验岗位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食品检验职业技能鉴定的核心部分。

所以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素养的养成和专业的发展起主要支撑作用。

本课程是学生在完成分析化学、生物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等课程的学习后再进行学习,并通过食品检验校内生产实训、顶岗实习等后续课程的强化,使学生可以逐步获得独立进行食品理化检验的工作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食品食品质量安全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获取信息、团结协作、拓展创新等综合能力。

2 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现代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熟悉食品相关标准,具有高水平的食品检验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教学目标。

2.1 能力目标
2.1.1培养学生具有制定检验方案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的分析对象和检验目的,选
择合适的分析方法,确定合理的检验方案。

2.1.2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的能力:能熟练运用食品理化检验技术,合理安排检验
工作,正确配制试剂,熟练使用分析仪器,独立、准确、高效地完成检验操作。

2.1.3培养学生正确处理检验数据的能力:能正确处理检验数据,正确评价检验结
果的可靠性。

2.1.4培养学生具有对生产中原料、半成品、成品进行常规检验工作的能力:能根
据检验流程和要求,对企业生产中原料、半成品、成品进行检验并做出品质判断,以指导生产,保证产品质量。

2.2知识目标
2.2.1了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及时了解不断出现的食品检验新仪器、新方法和新技术。

2.2.2熟悉食品理化检验的任务与内容、基本程序、主要方法及相关标准。

2.2.3理解食品中常见理化指标的测定原理,熟练掌握理化检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2.3素质目标
2.3.1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客观公正的工作作风。

2.3.2遵从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良好职业道德,塑造团队协作的精神。

2.3.3增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意识,提高获取信息、自主学习、拓展创新等综合能
力。

3 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3.1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指引下,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

本课程依据理化检验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为基础,结合《国家职业标准》中、高级食品检验工岗位技能鉴定标准,以糕点面包、乳及乳制品、调味品、啤酒及软饮料、罐头食品、粮油及其制品等典型食品为载体,以常规的理化检验技术为重点选取课程内容,采用“技能培养主导,真实检验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
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食品理化指标的检验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通过建立合理、科学的课程评价考核体系,关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能力的过程评价,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综合能力,以满足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

3.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着重于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课程设计要充分体现专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3.2.1以食品理化检验岗位工作过程分析为基础,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和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开发课程,以岗位技能性知识为主,适度够用的原理与概念为辅;主要解决学生对专业技术的掌握及实际应用经验的习得。

3.2.2我国食品检验方法及结果评价已经标准化,并成为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考核标准,国家食品检验工的考试大纲及国家标准中的检验方法应成为选取课程内容的参照,并将食品检验技能鉴定纳入课程考核。

3.2.3食品理化检验过程中,不同样品的相同项目检验技术具有的相同性,成为课程教学设计依据。

3.2.4企业产品的单一性和食品种类繁杂,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全面系统和高度真实所要针对解决的问题。

3.2.5将专业综合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语言表达等职业素质的培养纳入课程教学内容。

3.2.6根据课程技能性强的特点,采用全开放的方式进行教学。

既安排有教、学、做一体的单元项目教学训练,也有以典型产品的常规检验项目为主的技能综合训练,还通过顶岗实习等后续课程,逐步集成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4 课程内容、要求与学时安排
(注:*为选作项目)
5 实施建议
5.1 教材编写
5.1.1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路
应该以本课程标准和国际、国家标准中的食品检验方法为依据,参照《国家职业标准》食品检验工岗位技能鉴定标准,根据企业检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与企业合作编写教材。

教材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食品理化检验的任务、程序和基本要求,食品营养成分及功能性成分的检验,食品中污染物的检验,食品添加剂的检验等。

由于食品理化检验标准和方法更新快,必须及时将检验的新技术、新方法补充到课程内容中;内容的选取应科学,涵盖常规食品理化检验项目的应用技术,项目安排应合理,充分考虑可操作性,让学生在完成项目检验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

5.1.2主要参考书及参考资料:
朱克永.《食品检测技术》.科学出版社,2011.1
王燕.《食品检验技术(理化部分)》,中国轻工出版社,2008.1
尹凯丹.《食品理化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6
程云燕,李双石.《食品分析与检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8
周光理.《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8
曲祖乙,刘靖.《食品分析与检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8
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
相关网站:《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网站、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食品伙伴网、中国分析网、中国知网等
5.2 教学场地
建立校内多功能实训室,配置必需的检测设备(如常规理化检验所需的玻璃器皿及分析天平、恒温干燥箱、高温炉、比重计、比重瓶、折光计、旋光仪、酸度计、脂肪测定仪、凯氏定氮仪、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分析仪器);实训室内安装多媒体等教学设施,安排足够工位,以满足教学需求;建议开放实验室,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建立有保障机制的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满足课程建设和学生实习需要。

5.3 教学方法与手段
建议以食品检验技能培养为核心,选取有代表性的真实检验任务按照企业检验流程在多功能实训室内采用项目导入、启发引导、“教、学、做一体”的现场教学及师生互动、问题讨论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校内多功能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以“教师下达检验任务(项目及样品)→学生制定检验方案→讨论确定方案,教师总结(理论)→检验准备→检验操作→数据记录及处理(原始记录)→训练(检验)报告(产品品质判断)→检验总结(问题及分析)→反复训练、熟练操作”的方式进行。

通过在真实的检测环境完成真实检验任务,达到课程教学和实际工作的“零距离”。

5.4 师资要求
构建精通食品检验技术、专兼结合的优质教学团队;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做兼职教师定期开展食品检验专题讲座;要求教师及时掌握食品检验新方法和新技术,
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5.5 考核评价
因为本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着重评价学生检验操作的表现及动手能力、检验数据的记录及处理能力、检验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训练报告的完成及协调沟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国家食品检验工考证纳入课程考核。

5.5.1.考核形式
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中过程性考占40%,终结性考核占60%。

具体考核内容分配如下:
过程性考核:①平时成绩(10%):学习态度及考勤(5%)、课堂提问(5%),培养职业道德和素养。

②训练表现及动手能力(15%)、训练报告及作业(15%),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性考核:综合理论与知识考试(36%)、实操考核(24%),培养学生食品理化检验的综合能力
5.5.2.考核评价表
5.6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完善校内多功能实训室的配置和管理,保证校外实习基地的良好运作,不断充实和完善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库,编写符合课程标准和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实训指导书,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

6 编制说明
附1:课程训练项目设计参考方案
二〇十五年八月三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