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局部用药的毒性研究
7.恢复期限
给药结束后保留部分动物,继续观察其可能出现 的延迟性毒性反应,并了解毒性反应的可逆程度。
根据受试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靶器官或靶组织 的毒性反应和实际恢复情况确定恢复期的长短。
8.实验操作
首次给药前24h对给药区在背部进行脱毛处理。每天给药1次,每次 至少接触6h。保证受试物与给药部位具有良好接触并避免动物食入药物。 可用纱布等无刺激性辅料包裹或给动物穿上特制的通透性好的外套。
9.观察指标
除增加给药部位皮肤及其周围组织乃至全身皮肤变 化和皮肤病理学检查外,其余指标与长期毒性实验要 求一样。
10.结果评价
局部毒性反应的结果评价与长毒实验要求一样,应根据各检测指标 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除此以外还应注意评价给药局部及 其周围组织的毒性反应。
(三)皮肤刺激性实验
1.定义: 皮肤刺激性:指经皮肤给药后,在皮肤上产生的可
✓ 特征:
有明确的毒理学量-效关系。 首次接触即可产生某种特征。
(二)皮肤致敏
皮肤致敏为变态反应, 包括:药物致敏和光敏反应。
✓ 作用机制
药物与蛋白以共价键结合,具用免疫原性。 药物在光的作用下,形成半抗原性物质。
✓ 特征
没有明确的毒理学量-效关系。 再次接触该药物才能激发特定症状。
(三)皮肤致癌 有机大分子化合物----多环芳烃类 金属盐----无机砷盐
如受试物在拟用临床给药时有可能与破损皮肤接 触,则应另设破损皮肤组。
5.实验操作
给药前24h对给药区(通常在背部)进行脱毛处理,给 药时将受试物均匀涂于动物脱毛区,液体制剂,应将受 试物涂于敷料上,再贴于脱毛或破损皮肤区,用半封闭 的外罩固定敷料。
涂敷24h后,除去敷料,用温水或适宜的溶剂除去残 留的受试物和赋形剂。
≤3个月
皮肤给药长期毒性实 验给药期限 2周 1个月 1个月 3个月 3个月 6个月可以支持的临床研究阶段
Ⅱ期,Ⅲ期(及生产) Ⅱ期,Ⅲ期(及生产)
Ⅱ期 Ⅲ期(及生产)
Ⅱ期 Ⅲ期(及生产)
≤6个月
6个月
Ⅱ期,Ⅲ期(及生产)
>6个月
6个月
Ⅱ期,Ⅲ期(及生产)
6.给药频率
★给药期限<3个月,原则上应每天给药; ★给药期限≥3个月,每周至少应给药6d; ★也可根据临床给药频率给药。
(一)皮肤用药急性毒性实验
1. 定义:
指动物完整或破损皮肤一次性接触受试物后在短期 内出现的毒性反应实验。
2.受试物:
使用临床制剂,如临床制剂浓度无法满足剂量要求, 受试物为粉末状的用适宜基质(如凡士林、羊毛脂等) 溶解混匀。
3.实验动物及实验条件
每组动物数: 一般选白色家兔、小型猪4-6只,大鼠或豚鼠10只,雌雄各半;
6.观察指标
观察期:
连续观察14d,观察1-2次/天。也可根据出现毒性反应的情况适当延 长。
观察指标:
给药前后7d、14d称体重,观察给药后动物的全身反应:皮毛、眼睛、 黏膜、呼吸、行为、自主活动、肌张力等,有无颤抖、震颤、抽搐、流涎、 腹泻、少动、精神萎靡不振、 昏迷等毒性反应症状。若有动物死亡应立即进行尸检, 有明显异常时,应进一步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3.实验动物
多种哺乳动物可以选择,一般首选白色家兔,每组动物数4~8只, 雌、雄各半。也可以选用其他种属的动物 (如小型猪等) ,选择家兔和 小型猪以外的动物应阐明合理性。
7.结果评价
对观察到的阳性症状结合大体解剖或病理组织学结果进行综 合分析,与对照组比较,对动物的毒性反应及死亡原因作出明 确判断。
病理组
对照组
(二)皮肤给药长期毒性实验
1.定义 指动物完整或破损皮肤长期反复接触受试物后出现的毒
性反应及其可逆程度实验。 2.受试物
与“皮肤给药急性毒性试验”基本相同。 3.实验动物及条件
胶原 真皮 弹性硬蛋白
纤维母细胞
一、化学物质对皮肤毒性作用的类型
根据性质不同,由药 物引起的皮肤损害包括原 发性刺激炎症反应和致敏 反应,偶然也可引起皮肤 癌。
(一)皮肤原发性刺激
原发性刺激—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引起的病 理性反应。
红斑、水肿 原发性刺激的表现 水疱疮
溃疡
强碱 脂溶性溶剂 原发性刺激机理 镉酸盐 银、汞、砷等金属盐
位的解剖和生理特点设计的。
涂剂、擦剂 皮肤用药 膏剂、凝胶剂
其他透皮吸收制剂 常用局部用药制剂 滴眼剂、滴鼻剂
喷雾剂 直肠和阴道制剂 肌内注射
第一节 皮肤用药的毒性研究
皮肤组织结构
表皮 真皮 皮下组织
皮肤覆盖全身。 表皮较薄,厚为0.1-0.2mm。
角质层 表皮 颗粒层
生发层 真皮依附于皮下组织,厚约2mm。
逆性炎性病变。
(若给药部位产生了不可逆性的组织损伤则称为腐 蚀性。)
皮肤刺激性实验:是观察动物的皮肤接触受试物后
是否引起红肿、充血、渗出等局部反应。
2.受试物
应采用与临床应用制剂一致,符合临床用质量标准规定的受试物进 行实验,同时注明其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赋形剂、 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其中赋形剂和杂质等的名称和量应尽可能明 确,并附有研制单位的自检报告。所用赋形剂应该标明批号、规格和 生产厂家,并符合实验要求。
第二十二章 局部用药的毒性研究
案例
★痤疮 是一种毛囊皮脂炎症,多发于青年男女面部、胸
部等皮脂分泌旺盛的区域,持续时间长,且易反复发 作。 ◆克林霉素-过氧苯甲酰凝胶
是由克林霉素磷酸脂与过氧苯甲酰制成的复方制 剂,临床用于痤疮治疗。要求观察其对皮肤的刺激性 与过敏反应。
局部用药的毒性试验是根据局部用药部
动物体重: 家兔2-3kg,豚鼠200-300g,大鼠200-250g,小型猪30- 40kg。
饮食、摄水: 自由饮食、摄水。
动物房温湿度: 家兔、豚鼠及小型猪控制在18-26℃;大鼠控制在20-25℃,相对湿度
均为40%-70%;换气次数为10-20次/min;12h明暗交替光照。
4.剂量设计
至少应设三个剂量组,另设赋形剂对照组,必要 时设空白对照组。
与“皮肤给药急性毒性试验”一致。
4.剂量设计 至少应设三个剂量组. (可设赋形剂对照组,必要时设空白
对照组。)
高剂量:原则上应使动物产生明显的毒性反应,甚至出现个
别动物死亡;
低剂量:原则上应高于动物药效学实验的等效剂量,并不使
动物出现毒性反应;
中剂量:动物可出现轻度毒性反应。
5.给药期限
药物临床疗程 单次给药 ≤2周 2周~1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