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药物毒理学:第二十二章 局部用药的毒性研究
药物毒理学:第二十二章 局部用药的毒性研究
【重点】 皮肤用药(制剂)的毒性试验
【难点】 皮肤吸收实验
【要求】
掌握:药物对皮肤毒性作用的类型。 熟悉:局部用药毒性试验的种类。 了解:局部用药毒性试验的基本过程。
§1 皮肤用药的毒性研究
一、皮肤组织结构
药物经皮肤吸收的途径:
➢ 通过表皮被吸收(主要途径) ➢ 通过汗腺、皮脂腺和毛囊等皮肤
四)皮肤过敏试验
1、试验目的:通过动物皮肤重复接触受试物, 观察机体免疫系统反映在皮肤上的表现。
2、实验材料 1)动物:豚鼠 2)受试药物:膏剂、液体不稀释直接涂敷 3)阳性致敏物:2,4-二硝基氯代苯 1%-致敏浓度 0.1%-激发浓度
3、试验方法
1)试验分组 随机分成三组,给药组、赋形剂组、阳 性对照组 2)致敏接触 0.1-0.2ml(g)涂于脱毛区,接触6小时, 第七天和14天亦同样方法重复。 3)激发接触 末次给药后第14天,激发给药,6、24、 48和72小时观察皮肤过敏情况。
五)光敏反应
皮肤上有光敏物质存在和接受日光或光源 照射,分为:光毒性反应和光超敏反应
喹诺酮类抗菌药、四环素类抗菌药、非甾 体抗炎药等
三、皮肤用药的毒性试验
1、皮肤用药的急性毒性试验 2、皮肤用药的长期毒性试验 3、皮肤刺激试验 4、皮肤过敏试验 5、皮肤吸收试验 6、光敏试验
一)皮肤用药急性毒性试验 、1、试验目的-观察皮肤短期内接触受试物所产
二、化学物质对皮肤毒性作用的类型
皮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药物及其他化学 物质对皮肤产生的损害损害主要为:
一)皮肤原发性刺激 原发性刺激—--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引起的
病理性反应。 红斑、水肿
原发性刺激的表现 水疱疮 溃疡
强碱 脂溶性溶剂 原发性刺激机理 镉酸盐 银、汞、砷等金属盐
特征
有明确的毒理学量-效关系。 首次接触即可产生某种特征。
皮肤致敏
三)皮肤致癌
有机大分子化合物----多环芳烃类 金属盐----无机砷盐
四)药疹
药物通过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 体而引起的皮肤黏膜的炎症反应。
类型:
荨麻疹、丘疹、红斑、猩红热样皮疹、血 管神经性水肿、湿疹等
例如:EGFR抑制剂(替尼类)
Clinical Grade of Erlotinib Induced Rash
第二十二章 局部用药的毒性研究
常用的局部用药制剂有哪些?
涂剂、擦剂
皮肤用药 膏剂、凝胶剂
其他透皮吸收制剂
常用局部用药制剂 滴眼剂、滴鼻剂
喷雾剂、肌内注射
直肠和阴道制剂
Question?
1. 局部用药是否有毒性? 2. 毒性是如何产生的? 3. 如何进行局部用药的毒性评价?
【教学内容】 1. 皮肤用药(制剂)的毒性试验 2. 眼睛用药刺激性试验 3. 肌内注射用药局部刺激性试验 4. 静脉给药局部刺激性试验 5. 滴鼻剂和吸入剂的毒性试验 6. 应用于直肠、阴道制剂的毒性试验
生的全身毒性反应。 2、实验材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动物:大鼠、家兔、豚鼠 2)受试药物: 膏剂、液体或粉末 3、试验方法:敷药24小时后弃去
1)剂量选择: 3个剂量组 2)给受试物方法和观察: 涂敷固定
4、结果判断
给药后注意观察动物全身中毒表现和死亡 情况,包括动物体重、皮肤、毛发、眼睛 和粘膜的变化,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 统、四肢活动等变化
若动物死亡,则进行尸检和肉眼观察,病 理检查
二)皮肤用药长期毒性试验
1、试验目的-观察动物皮肤长期接触受试物,对机 体产生的异常毒性反应。 2、实验材料
1)动物:大鼠、家兔或豚鼠 2)受试药物:膏剂、液体、粉末 3、试验方法 1)剂量选择:3个剂量计对照组 2)给受试物方法及时间:涂敷固定、每日 一次至少6小时,按临床用药时间的3 倍时间。
4、结果判断与评价
皮肤过敏反应评分标准
刺激反应程度 红斑形成 无红斑 轻度红斑 中度红斑 重度红斑 水肿性红斑 最高总分值
分值
0 1 2 3 4
刺激反应程度 水肿形成 无水肿 轻度水肿 中度水肿 重度水肿
分值
0 1 2 3
7
过敏反应强度 弱致敏性 轻度致敏性 中度致敏性 高度致敏性 极度致敏性
致敏率分类
3)检测项目:每日观察皮肤临床症状、 皮肤病力学检查;一般症状、血液 学、血液生化指标及病理学检查。
4、结果判断 进行统计学计算,并应写明安全剂
量、中毒剂量、中毒的靶器官以及中毒 的可逆性。
三)皮肤刺激性试验
1、试验目的:观察动物完整或不完整皮肤 接触受试物后所产生的刺激反应情况。
2、实验材料
1)动物:家兔、豚鼠 2)受试药物:膏剂、液体或粉末 3、试验方法:0.5g或0.5ml涂敷固定、于去 除受试物后1、24、48和72小时观察涂敷部 位红肿、红斑以及上述变化的恢复情况和时 间。
皮肤刺激反应评分
反应
分值 反应
分值
红斑
水肿
无红斑
0 无水肿
0
略见红斑
1 稍有水肿
1
中度红斑
2 明显可见(边缘高出皮肤)2
严重红斑
3 皮肤隆起水肿轮廓清晰 3
紫色红斑并有焦痂形成 4 水中隆起>1mm
4
总分
8
4、结果判断与评价
强度 无刺激 轻度刺激 中度刺激 严重刺激 极严重刺激
平均分值 <0.5(0-0.5) <2.0(0.5-2.0) <4.0(0.5-4.0) <6.0(0.5-6.0) >6.0(6.0-8.0)
附属器官而被吸收
药物经表皮吸收的过程
第一阶段:渗透相,即药物透过表皮进入 真皮。
非脂溶性药物
不易透过
分子量大于300的药物
药物经表皮吸收的过程
第二阶段:吸收相,即药物经表皮的基膜 抵达真皮后,逐渐转移进入毛细血管
扩散速度取决于药物分子的水溶性和血流 量以及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流动速度
只有同时在脂、水中易溶解的药物, 才易通过皮肤进入血液
原发性刺激作用可分为:
改变皮肤结构的损伤:如强酸引起皮肤凝固性 坏死;强碱引起皮肤溶化性坏死
药物性皮炎:如阿司匹林、磺胺类、巴比妥类 等,可引起红斑,丘疹等
皮肤色素沉着:如肼、二甲基亚砜等引起真皮 角化性损害,影响皮肤色素代谢
二)皮肤致敏 皮肤致敏为变态反应,包括药物致敏和
光敏反应。 作用机制 药物与蛋白以共价键结合,具用免疫原性。 药物在光的作用下,形成半抗原性物质。 特征 没有明确的毒理学量-效关系。 再次接触该药物才能激发特定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