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怎样做好青春期学生的心理教育

浅谈怎样做好青春期学生的心理教育

浅谈怎样做好青春期学生的心理教育
〔文章摘要〕青春期是每个人从儿童少年过度到成人的中间阶段,心理表现出幼稚未成熟的状态,心理波动大,变化快,逆反心理强,会发生一系列心理变化。

青春期一般女孩子比男孩子要早一到两年,男孩子一般是在13到20岁,女孩子12岁就开始了,但当今社会由于饮食、环境、网络等因素的影响使学生的青春期提前,在小学的五六年级有的学生就进入了青春期,因此,在小学,青春期学生的教育不能忽视。

〔关键词〕小学生青春期心理特点教育对策
青春期是每个人从儿童少年过度到成人的中间阶段,心理表现出幼稚未成熟的状态,心理波动大,变化快,逆反心理强,会发生一系列心理变化。

青春期一般女孩子比男孩子要早一到两年,男孩子一般是在13到20岁,女孩子12岁就开始了,但当今社会由于饮食、环境、网络的影响使学生的青春期提前,在小学的五六年级有的学生就进入了青春期,因此,在小学,青春期学生的教育不能忽视。

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要想做好青春期学生的教育工作,必须先来了解小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才能对症下药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多种多样,但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独立意识增强
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开始加速长高,体重也快速增重,身体和外形也逐渐开始想成人化靠拢,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越来越像成人
了,也有意无意的表现出想要独立的意识,什么事情都希望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希望观点得到重视和尊重。

二、逆反心理强
身体的变化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并不能掩盖其心理的不成熟和幼稚。

以及情绪方面的不成熟。

情绪表现爱走极端,时而很强烈,时而又很温和,即有很强烈的自尊,也有恨强的自卑。

有时候活泼外露,有时候又含蓄不愿意倾述。

他们对大人们的意见也表现出两极性,既很依赖也很反叛。

三、喜欢封闭自己,保留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们已经不在像儿童时期,什么事情都毫无保留的告诉父母老师,而是一些东西不愿意对父母说,也不愿意父母干预。

封闭的内心也表现出青春期男女自我意识的增强。

四、认识的片面性
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知识和思维并不像他们的身体一样,变化的那么快,很多东西只是片面的认识,缺乏社会实践的检验和系统的学习。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出青春期男女特有的特点,既有自己的看法,又与社会实际存在一定的偏差。

五、自傲心理
这种同学凡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坚信自己的判断正确无误,不屑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做法。

这种学生常常是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学习基础比较好,头脑比较灵活,或有一技之长。

这种自傲心理,使孩子在与人交往时也是希望别人服从自己,而且以自己的眼光
去评判周围的事物,严重者会导致矛盾的恶化。

这类学生听不得批评的话,即使错了也会找各种客观理由,不会找一找自身存在的问题。

六、冲动心理
情绪情感偏激,容易狂喜,暴怒,也容易极度悲伤和恐惧。

情绪来得骤然,去得迅速,顺利时得意忘形,受挫时垂头丧气。

这些同学往往因为压力过大,所以内心充满着无名之火,一有什么事,情绪就是显得异常冲动,做起事来从来不考虑后果,等出大事儿了才后悔,到那时已经晚了。

如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学生打架斗殴导致学生伤残的事情。

鉴于此,我们应当充分了解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

一、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热爱、关怀、尊重和信任。

别林斯基说:“爱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所以,要用慈母一般的心肠对待体贴他们,用火一般的真情感化他们。

这种尊重、信任、体贴和感化,会使他们产生得到承认的慰籍,消除对教育的猜疑和对抗,促进双方的心理相容,进而以积极的态度去接受精神雨露的浇灌。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及性格特点,采取灵活而有原则性的教育方法。

例如,对于具有自卑感和自暴自弃的学生,不能过多地苛责,应通过启发、暗示、表扬等办法,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以增强其信心;对于自尊心强或自高自大的学生,不能一夸再夸,批评也要顾及情面,留有余地,还要抓住他的上进心,设法使他们从学习的成败中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吃硬不吃软”的
淘气学生就不能过于迁就和忍让。

学生的心理差异较大,学生的个性多种多样,所以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必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讲求教育机智。

二、作为学校,也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辅导。

如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信箱等,配备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又有一定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咨询指导,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团队活动中,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中健康成长。

三、抓住课堂主渠道,各学科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各科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在各科教学中,很多教师正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心理健康教育,只不过没有意识到或没有认真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深化于教育教学中。

各科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中。

四、举行家长心理讲座。

要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家庭教育的配合。

要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普及有关学生身心发展、心理健康的常识,使家长懂得和掌握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特点,“问题行为”的矫正方法及家庭教育的操作技术,使家长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心理氛围。

五、指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1)学会放松。

因为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等方法调节放松。

(2)与人谈心。

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

(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

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

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总之,青春期是学生们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从幼稚渐趋成熟的时期,可塑性很大。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应注重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变化,采用科学的方法正确疏导,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能健康的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