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夏朝:中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

庠、序、校。

商朝:最早的小学。

西周:国学、乡学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大艺小艺
特点: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因为生产力的制约,只有官府才有财力人力制作书籍。

Eg:“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是《学记》对西周考试制度的描述。

春秋:私学兴起、官学衰微。

战国:私学兴盛。

稷下学宫(官家举办、私家主持)
学术自由,包容百家,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他们的政治待遇。

诞生了第一个学生行为守则《弟子职》
两汉:官私并行。

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

选士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
官学有:太学、鸿都门学
太学建立的标志:为五经博士招收弟子
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董仲舒的三大建议以及汉武帝的对应措施: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
2、兴太学以养士--------开设太学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察举制制度化
魏晋南北朝:国子学。

教育内容广博、性质多元。

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等级性。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隋唐: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弘文馆、崇文馆)
重振儒术、三教并重。

选士制度:科举制(605—1905年)
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与教育更加紧密,对破除门阀等级制度起到积极作用,社会流动更加合理。

宋元:书院盛行。

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

选士制度:科举制。

书院始于唐朝,兴盛于宋朝。

特点是学术自由,自由讲学。

教育教学于学术研究并重,二者相得益彰。

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

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提倡教学相长,采用师生论辩式的教学模式。

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

明清: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

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

中国古代学校的三种性质类型:
1、官学:夏朝产生,西周开始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2、私学:兴于春秋,盛于战国,从此官私并行。

3、书院:兴于唐朝,正式形成于宋,衰于明清。

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性唐代的“六学二馆”----等级性
西周“学在官府”---阶级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