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原核生物习题一、名词解释1 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是指一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2 亚种:是同一物种,由于地理分布的不同,在形态上有一定差异的类群。
3 致病变种:又称致病型。
病原细菌种以下的分组单元。
同一细菌种内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性状基本相同,但对特定的寄主的致病性不同,或者寄主范围不同的细菌类群,相当于病原真菌的专化型或亚种。
4 生化变种:又称生物变种或生物型。
微生物种或亚种以下的分组单元。
通常用来区分亚种内的一些菌株,它们在血清学或噬菌体敏感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在生理学和生化学性状反应方面有所区别。
5 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细胞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
6 Ti质粒:Ti质粒是在根瘤土壤杆菌细胞中存在的一种核区DNA外的自主复制的环形双链DNA分子。
7 Ri质粒:Ri质粒是在发根土壤杆菌细胞中存在的一种染色体外自主复制的环形双链DNA 分子。
8 柯赫氏法则:又称柯赫氏假设或柯赫氏证病律,是确定某种微生物是侵染性病害病原物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柯赫氏法则通常表述为4步:①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微生物存在;②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③将纯培养物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出现症状相同的病害;④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物,性状与接种物相同。
9 喷菌现象:喷菌现象是指除了菌原体引起的病害以外,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受害部位的薄壁细胞或维管束组织一般都有大量细菌存在,都可以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的现象。
10 植原体:软壁菌门的成员,与植物病害有关的、引起丛枝黄化类型的一类原核生物,俗称类菌原体,现称为植原体。
11 放线菌: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大的原核生物。
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
12 菌落:菌落,是指由单个或少数微生物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团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13 拟核:存在于原核生物,是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只有一个位于形状不规则且边界不明显区域的环形DNA分子,内含遗传物质。
14 革兰氏染色反应:先用结晶紫和碘液处理菌体,后用酒精或丙酮冲洗,洗后不退色的为阳性反应,洗后褪色的为阴性反应。
二、问答及论述题1 何谓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有何区别?原核生物是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包括蓝细菌、细菌、古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枝原体和衣原体等。
其本质特征:原核生物是一类具原核结构的单细胞微生物。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区别如下:(1)细胞核有无。
真核生物有双层膜包围的细胞核,原核生物只有DNA分子集中的核区或称拟核,无膜包裹。
(2)细胞壁成分。
真核生物有以纤维素和果胶质为主的细胞壁(植物),以葡聚糖和甘露聚糖为主的细胞壁(酵母),以几丁质为主的细胞壁(多细胞真菌)或无细胞壁(动物、黏菌),原核生物有肽聚糖为主的细胞壁(细菌、放线菌)或无细胞壁(支原体)。
(3)细胞膜成分。
真核生物细胞膜含固醇,原核生物除支原体外细胞膜中均无固醇。
(4)DNA形态。
真核生物基因组DNA为线性,分裂间期为30nm螺线管,分裂期高度盘绕成染色体。
原核生物基因组为一高度盘绕的环状超螺旋DNA。
(5)DNA结合蛋白。
真核生物DNA与组蛋白结合,形成核小体结构。
原核生物DNA 裸露。
(6)基因结构。
真核生物基因中存在大量内含子等非编码区。
原核生物无。
(7)基因表达。
真核生物的RNA转录本为单顺反子,必须经过加工切除内含子,成为mRNA进入胞质后才能翻译。
原核生物的RNA转录本直接作为mRNA,为多顺反子,可以边转录边翻译。
(8)蛋白质修饰。
真核生物的蛋白存在糖基化修饰。
原核生物无。
(9)细胞质基质形态。
真核生物细胞质基质中有细胞骨架,能流动。
原核生物基质无细胞骨架,不流动。
(10)细胞器形态。
真核生物细胞有多种以单位膜包裹的细胞器,有复杂的内膜系统(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无内膜系统。
(11)细胞分裂方式。
真核生物为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
原核生物为简单二分裂。
(12)细胞分化。
真核生物除单细胞和少数多细胞群体外均有。
原核生物均无,全部为单细胞或群体。
(13)有性生殖。
真核生物绝大部分行有性生殖。
原核生物为无性生殖。
2 原核生物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原核生物是指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
一般是由细胞膜和细胞壁或只有细胞膜包围的单细胞微生物。
它的遗传物质(DNA)分散在细胞质中,没有核膜包围,没有明显的细胞核。
细胞质中含有小分子的核蛋白体(70s),但没有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
原核生物界的成员很多,包括细菌、放线菌以及无细胞壁的菌原体等,通常以细菌作为原核生物中有细胞壁类群的代表,以菌原体或螺原体作为无细胞壁但有细胞膜类型的典型(原来的蓝藻现改称为蓝细菌,也属于原核生物界)。
大多数原核生物的形态为球状或短杆状体,少数为丝状或分枝状至不定形体。
菌原体的体积最小,仅0。
01-0。
03立方微米,光合细菌最大,约5-10立方微米。
一般植物病原细菌的致死温度在48--53℃之间,有些耐高温细菌的致死温度,最高也不超过70C,而要杀死细菌的芽孢,一般要用120C左右的高压蒸气处理10-20分钟。
3 细菌的形态有哪些? 还有哪些特殊形态?细菌的三大类基本形态是:球菌、杆菌和螺菌。
球菌是外形呈圆球形或椭圆形的细菌,直径0。
5~1微米。
杆菌外形为杆状的细菌称杆菌,常有长宽接近的短杆或球杆状菌,如甲烷短杆菌属;长宽相差较大的棒杆状或长杆状菌,如枯草芽孢杆菌。
螺旋状的细菌称螺旋菌,一般长5~50微米,宽0。
5~5微米,根据菌体的弯曲弧菌(Vibrio)螺旋不足一环者呈香蕉状或逗点状,如霍乱弧菌。
除了此三种形态外,某些细菌还有其它特殊形态,如放线菌能形成分枝菌丝和分生孢子。
4 什么是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表面的特殊结构,是位于细胞壁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粘液物质,荚膜的成分因不同菌种而异,主要是由葡萄糖与葡萄糖醛酸组成的聚合物,也有含多肽与脂质的。
如肺炎球菌,边界不明显的称为黏液层,如葡萄球菌。
荚膜对细菌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细菌不仅可利用荚膜抵御不良环境;保护自身不受白细胞吞噬;而且能有选择地黏附到特定细胞的表面上,表现出对靶细胞的专一攻击能力。
5 原核生物是以什么方式来繁殖的?大部分原核生物都是二分裂的方式繁殖的,像细菌就是这样。
但有部分蓝藻可以以孢子进行无性生殖。
6 原核生物界分为哪几个门? 各门有什么特征?具原核细胞结构的各类生物所组成的一大类群。
它包括细菌门(其中也包括放线菌)、蓝藻门、原绿藻门、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和衣原体等。
以上各门类中,蓝藻门和原绿藻门为绿色自养生物,细菌门中也有少数光能或化能自养细菌。
但绝大多数细菌和其他各类均为异养,腐生或寄生。
立克次氏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类很小的专性细胞内的寄生物,球状或杆状。
支原体也称类菌质体,是介于立克次氏体和细菌之间的营独立生活的微生物。
它没有细胞壁,柔软,形态多变,呈球状或长短不一的丝状及分枝状。
衣原体,是一类专性寄生物。
将各类原核生物归在一起成立原核生物界,是1969年由美国生物学家魏泰克明确提出的。
他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主张将生物划分为五界,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已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和赞同。
细菌分为四门:薄壁菌门:有壁较薄,1 0-1 3 nm。
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包括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
厚壁菌门:有壁较厚,1 0 -50nm。
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包括棒形杆菌属、芽孢菌属和链霉菌属。
无壁菌门:菌体无壁,只有原生质膜,约7- 8 nm。
无肽聚糖包括菌原体、螺原体。
疵壁菌门:属没有进化的原细菌或古细菌。
包括产甲烷细菌和高盐细菌。
7 什么是寄生性和致病性? 简述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关系。
寄生性是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寄生物从寄主吸取水分和营养物质,对寄主起着一定的破坏作用。
绝大多数寄生物都具有某种致病性,但致病性也必须以具有寄生性为前提。
寄生性与致病性紧密相连,但寄生性的强弱和致病性的强弱没有一定的相关性,通常低级寄生物多具较强的致病性。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变化的一般规律是:①病原物在人工培养基上长期生长和繁殖会使致病性降低;而反复在活寄主上接种则利于增强致病性。
②病原菌在抗病种和品种上寄生以后,会增强它的致病性;而通过感病品种则使其致病性减退。
病毒则有所不同,通过寄生感病的寄主后,致病性反而增强。
植物病原细菌大都是非专性寄生的,可以人工培养(难养菌除外),但寄生专化性有差别(寄主范围、同种内病原菌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分化)。
一般认为,寄生性强弱与致病性强弱没有相关性。
寄生性强的可以侵染植物的绿色部分,寄生性弱的则侵染贮藏器官或抵抗力弱的部位。
8 什么是原核生物的自然寄主和实验寄主?习惯上把自然条件能侵染的寄主称为自然寄主,接种后显示症状的寄主种类称为实验寄主。
9 细菌的重要性状有哪些?(1)荚膜:是某些细菌胞壁外包绕的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可帮助鉴定细菌。
荚膜具有抗原性,可作为细菌分型的依据之一。
荚膜还具有保护细菌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作用。
荚膜也能保护菌体避免或减少一些物质,如溶菌酶、补体、抗体和抗菌物质对细菌的损伤,因而增强了细菌的侵袭力,故荚膜与细菌的致病性相关。
荚膜多糖还可使细菌彼此相连,粘附于组织细胞表面,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2)鞭毛:是附着于菌体表面上的细长而又弯曲的丝状物。
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亦可粘附于细胞表面,故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不同细菌形成鞭毛的数目及部位不同,可以鉴定细菌。
鞭毛还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对细菌的分类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3)芽胞:胞质浓缩脱水后在菌体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称为芽胞。
不同细菌形成芽胞的大小、位置不同,据此可以鉴定细菌。
芽胞的抵抗力强,需高压蒸气灭菌才能杀死芽胞,因此,医学上常将杀死芽胞作为灭菌的指标。
(4)菌毛:菌体表面细而短的微丝状物称为菌毛,按其功能不同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种。
普通菌毛是细菌的粘附结构,它可粘附于多种细胞受体上进而侵入粘膜,因此它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性菌毛由致育因子10 植物细菌病害的诊断方法有哪些?(1)、根据症状初步诊断( 5种病状都有):①菌原体病害的症状特点:病株矮化或矮缩,枝叶丛生,叶小而黄化。
因此丛生、矮缩、小叶与黄化相结合是诊断菌原体病害症状时必须掌握的关键。
②细菌病害的症状特点:表现的症状类型主要有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等及少数褪色或变色(柑橘黄龙病),病症:高湿度下发病部位有菌脓(ooze)溢出。